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明永乐年间,在江西和福建交界处发生了一场大瘟疫。它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人员死亡数量极大,对当地社会经济构成了一场重大灾害,产生了巨大影响,政府也采取了一下应对措施,收到一定效果,笔者尝试对这场疫灾进行了初步考察。

  • 标签: 永乐 赣闽 大疫
  • 简介:民国时期的西藏地位刍议喜饶尼玛西藏地方是中国的一部分,尤其自13世纪元朝中央政府在西藏派官设治、清点户口,设立驿站、划分十三万户……西藏与祖国的关系更加紧密;明朝实行“多封众建”,继续元与西藏的领属关系;清朝中央政府则进一步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派出驻藏...

  • 标签: 西藏 民国时期 国民政府 十三世达赖喇嘛 中央政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简介:鄂伦春族是我国北方著名狩猎民族之一,世代居住、游猎于黑龙江上游、大小兴安岭之间。民国初年,北洋政府为维护北部边疆的安全,强化对鄂伦春族的管理,曾实行了“抚鄂安边”政策。此政策以重建旗佐建制,劝说鄂伦春族弃猎归农为基本内容,以抚绥鄂伦春族,利用其武功杜绝边患,加强东北北部边疆的安全为最终目的。虽然,“抚鄂安边”政策

  • 标签: 民国初年 "抚鄂安边" 政策 民族历史 中国 鄂伦春族
  • 简介:辛亥革命后,鸦片并未随着清王朝的覆天而消失。从民国初年的“禁烟”开始到国民党政权垮台的三十多年时间里,鸦片在西南地区又数度泛滥,又呈现与清末时期所不同的新特点,对西南社会乃至整个中国,产生了许多新的、历史性的影响。本文拟对鸦片在民国时期西南社会的表现形式以及产生了一些影响和危害等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 标签: 民初 鸦片 西南社会
  • 简介:晚清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其经济结构与社会性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矿业制度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多种性质政府和多种形式政治制度并存的历史发展阶段,矿业制度随着政府的更替而变动.分析这两个时期矿业制度制定的背景,并在外资制度、矿税制度、监督制度、奖励制度以及矿业用地制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从中有所启发,为我国当前修改和完善矿业制度提供借鉴.

  • 标签: 晚清时期 民国时期 矿业制度 对比研究
  • 简介:民国时期,为了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和文化落后的状况,云南各级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发展云南的民族教育。其主要政策和措施有,颁布发展民族教育的法令,建立各种民族教育管理机构,对从事民族教育的教职员工实行奖励政策,对少数民族学生在生活上给予其帮助。同时,在招生和升学等方面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倾斜政策,提高其升学率。这些政策和措施,都促进了云南民族教育的发展。

  • 标签: 民国时期 云南各级政府 民族教育 政策
  • 简介: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切实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途径,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是大力发展经济的最终目标。同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刺激需求和消费的基础,是进一步培育经济总量增长后劲,进一步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前提。

  • 标签: 劳动报酬 城镇职工 东丽区 居民收入水平 经济总量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
  • 简介:摘要总统制与内阁制是近代资本主义国家行政机关的两种组织形式。民国初建,中国政坛围绕总统制与内阁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与斗争。本文从对民初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实际情况分析入手,以事实求是的态度,试图来说明就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国家行政机关组织形式的选择,总统制实较内阁制更为适宜。

  • 标签:
  • 简介:民国时期在河湟地区曾开展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文章以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对这场运动的目的和过程作了论述,揭示了该运动的性质和强制性的特点。同时对其产生的客观效果作出了肯定性的评价。

  • 标签: 民国时期 植树造林 河湟地区
  • 简介:<正>在当前关于唐代边塞诗的讨论中,无论对边塞诗持肯定或否定态度的各家,无不以初唐至玄宗一百多年对外用兵的性质作为评价边塞诗的前提条件。对于唐开元天宝以前的边塞战争,大家看法比较一致,认为基本上是唐王朝对外族侵略进扰的抵御、自卫。有争议的是开元天宝年间的边塞战争,历来古典文学工作者在接触这个问题时,很少能深入实际地认真研究,作出公允的结论,从而在这个时期的边塞诗和边塞诗人的评价问题上,造成了矛盾和混乱。吴学桓、王绶青的《边塞诗派评论质疑》(下称《质疑》,见《文学评沦》八○年第三期)有一段话正是这种情况的反映,不妨摘录如下:

  • 标签: 边塞战争 开元天宝 边塞诗人 唐王朝 唐代边塞诗 少数民族
  • 简介:摘要广州与佛山两市地脉相连、人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同根同源,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和血脉联系。孙中山先生是我国正式提出广佛同城化第一人。他提出在“大广州”背景下的广佛同城化理念对现代广佛两市深化合作下的广佛同城化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孙中山先生的广佛同城化理念与广佛两地的历史渊源,为现代广佛同城化建设提供一些模式借鉴。

  • 标签: 孙中山 民国时期 广佛同城化
  • 简介:就国家权力与华北农村社会的互动关系网络进行历史社会学的分析,在地方政府—士绅—村民的权力关系网络中,区一级行政组织成为国家权力向乡村社会渗透的关键环节

  • 标签:
  • 简介:民国政府通过建立设治局、党部,推行保甲制,组建民众自卫队和常备中队,派遣部队屯兵驻守等措施,在腾龙沿边形成行政、党务、军事融合的管理体系;采取清丈土地,推广经济作物种植,移民屯垦,兴修水利,修筑道路等措施发展经济;兴办边地教育、移风易俗、建设公共医疗卫生体系等等措施。加强对腾龙沿边的设治与经营,主观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客观上也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 标签: 民国政府 腾龙沿边 设治 经营
  • 简介: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之后,教育部开始重视边疆民族教育。为了适应全国教育形势的发展,当时的青海省教育厅开始根据本省特点实施教育行政管理,制订和实施教育规划。本文以国民党南京政府制定的边疆民族教育政策为背景,分析当时民族教育政策在青海具体实施的情况、出现的问题及产生的历史意义。

  • 标签: 民国时期 青海 民族教育政策
  • 简介:民国时期,救亡与发展是整个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中国佛教的复兴是一次重新整合的过程,重建中国佛学需融摄梵巴汉藏等全体佛法.能海上师与法尊法师的求学弘法经历表明了,民国佛教不能单以汉传佛教作为支撑,需要显密互补,融通汉藏佛教,方可应世.他们为中国佛教的变革注入了浓厚的藏传佛教密宗气息,并使成都成了汉地著名的藏传佛教密宗道场.能海上师的开创性贡献不仅使得藏传佛教得以在成都立足,而且在丰富成都佛教修行内容的同时为后继藏传佛教觉囊、宁玛等教派寺庙的建立起到了引领和奠基作用.

  • 标签: 民国 藏传佛教 高僧 社会影响
  • 简介:清代至民国时期,赫哲族通过与满族、汉族等周边民族的交换活动,学习其先进的生产方式,引进其先进的生产工具,改变了赫哲族传统的渔猎生产方式和分配形式,增加了赫哲人的自主交换意识,推动了赫哲社会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剧了赫哲族成员贫富两极的分化,并使阶级差别逐渐产生。

  • 标签: 清代 民国时期 赫哲族 对外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