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对肝脏功能性分段和内管道结构区段性分布规律及其变异特点的充分认识,更好的出血控制,更准确的切除平面,更安全可靠的术后恢复已成为当今外科的发展趋势。近年来,以精确的术前影像学和功能评估、精细的手术操作为核心的精准切除技术日益受到重视。

  • 标签: 精准技术 肝切除 技术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采用柴胡疏肝散进行治疗所获得的效果。方法:抽取120例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为研究对相关,对患者分别采用西药和中医治疗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和观察。结果:和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的评价指标具有显著的优势,(P<0.05)。结论:在治疗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采用采用柴胡舒散辩证治疗方法能够获得理想的效果,在促进临床疗效提升和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议临床采用该治疗方法。

  • 标签: 柴胡舒肝散 肝胃不和型 慢性浅表性胃炎
  • 简介:摘要:本文就羊肝片吸虫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其有效的治疗及预防措施,以期为该病的诊疗工作提供参考及借鉴,促进羊养殖产业实现健康发展。

  • 标签: 肝片吸虫 诊断 治疗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使用B超与CT两种临床影像检查方式,分析实验结果得出肾囊肿的B超、CT的重要应用诊断价值。明确肾囊肿的最佳检查方法,确定更准确的检查方法和更实用的临床诊断信息。方法:选取山东省立第三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60例根据病例确认的肾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样本对B超、CT都进行了影像检查,实验组采用CT进行检查,对照组采用B超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图像质量、操作技术难易度、肾囊肿大小,数目及检出率。结果:将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CT检查方式质量优于B超检查。具有更高的诊断意义。对于B超和CT来说,CT的清晰度和分辨率都要高,B超很容易忽略体腔中的异常器官,因此B超的诊断率要比CT低得多。B超检查发现的病变灶数目以及大小也比CT少。总之,CT检查对肾脏囊肿的诊断比B超更准确。因此,CT是最好的选择。结论:CT在诊断肾囊肿的临床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和较高的准确性,特别是小病变的肾囊肿,其确诊率比B超高。CT检查对肾脏囊肿的临床诊断有较大的价值。CT对肾囊肿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B超多层螺旋CT 肾脏囊肿疾病 诊断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黄牛片吸虫病对黄牛养殖用户来说是非常严重的一种疫病,带来的危害也非常大,尤其是对一岁到一岁半的犊牛来说,一旦被感染以后,病死率是非常高的,而且还会影响到黄牛的进一步生长和发育。而成年牛在感染以后,不但会延长养育时间,还会增加母牛流产的发生概率,给养殖用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对黄牛片吸虫病的预防和控制。

  • 标签: 黄牛 肝片吸虫病 防治措施 流行病
  • 简介:摘要 该论文分别从爽颗粒的处方、临床应用及质量研究、肝病研究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发现爽颗粒临床应用过程中与其他药进行联合应用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有文献资料显示,爽颗粒临床应用研究较多,质量研究非常少。通过论文分析可为爽颗粒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开窗减压术与刮治术对颌骨囊肿的治疗,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总院区与东院区两院2021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院内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颌骨囊肿患者,共计64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刮治组和开窗减压组,每组各32例。研究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所用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情况,术后两组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TE)的风险,疼痛营养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结果:①开窗减压组较刮治组相比术中所用手术时间更少,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②开窗减压组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低于刮治组(P<0.05)③刮治组术后静脉血栓栓塞(VTE)评分,疼痛及营养评分均高于开窗减压组(P<0.05)结论:对于较大的颌骨囊肿囊肿直径≥3cm)的治疗,刮治术与开窗减压术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在不损伤邻近重要的组织与神经的前提下,可以选用刮治术,但开窗减压术创伤更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更低,囊肿体积与骨质修复情况有明显变化,对于囊肿范围较大,累及邻近重要解剖结构的颌骨囊肿来说,开窗减压术更值得推荐。

  • 标签: 颌骨囊肿 刮治术 开窗减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脂肪患者肝功能指标、血脂水平、血糖检测水平等指标与脂肪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临床辅助诊断提供数据支撑。研究方法:将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期间接受检查的脂肪患者80名与健康体检者80名进行对比研究,最终将健康体检者80名作为健康组,脂肪患者80名作为脂肪组。收集两组资料采用常规分析方法分析肝脏功能及血脂变化情况。所有脂肪患者均分成三组,即脂肪轻度组、脂肪中度组和脂肪重度组,分别为:28人、27人和25人。针对脂肪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的不同患者分别进行生化检验,对比各项指标的高低。结果:脂肪轻度组和脂肪中度组,两组肝功能ALT、AST、GGT等检查指标具有差异性(P

  • 标签: 脂肪肝  血脂 血糖 血清酶
  • 简介:  【摘 要】目的:分析支气管扩张症和多发先天性支气管肺囊肿影像征象,对其进行分析鉴别。方法:本研究收集在 2016 年 2 月至 2018 年 2 月于我院接受诊断检查的支气管扩张症和多发先天支气管肺囊肿各 50 例,对选取到的所有病例实施 X 线检查和 CT 检查,对比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区分。结果:支气管扩张症和多发先天性肺囊肿在影像显示的腔内积液、周围组织是否出现炎症、周围器官是否移位等方面具有差异, p<0.05 。结论:对支气管扩张症和多发先天性肺囊肿进行鉴别,可以观察病灶大小、腔内积液情况以及周围组织结构的变化情况来进行判断。    【关键词】支气管扩张症 ; 多发先天性支气管 ; 肺囊肿 ; 影像鉴别    支气管扩张症和多发先天性支气管肺囊肿具有相同的起源位置,因此在许多影像学诊断当中两者具有极其相似的表现,很难对其进行鉴别诊断。 X 线、 CT 检查常用于这两种支气管疾病的检查中,具有各自的影像优势 [1] 。本文主要分别收集我院支气管扩张症和多发先天性支气管肺囊肿病例展开影像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收集在 2016 年 2 月至 2018 年 2 月于我院接受诊断检查的支气管扩张症和多发先天支气管肺囊肿各 50 例病例数展开分析。支气管扩张症组病例中男性 27 例、女性 23 例,年龄均在 10 岁至 70 岁间,年龄中值为( 30.2±2.7 )岁 ; 多发先天性支气管肺囊肿病例中男性 28 例、女性 22 例,年龄分布于 10 岁至 72 岁间,年龄中值为( 32.7±3.1 )岁。     1.2 方法 对本研究收集到的病例展开 X 线诊断和 CT 检查,其中 X 线胸片诊断检查参数设置如下:正位(焦片距离在 150cm 至 180cm 之间,管电壓在 110 ~ 125kV 间) ; 侧位(焦片距离为 180cm ,管电压为 125kV )。 CT 检查:扫描范围为患者肺尖部位置至两侧肋隔角,其参数设置如下:螺距选取 1mm ,层厚选取 10mm ,层间距选取 10mm[2] 。     1.3 观察指标 [3] 对比分析支气管扩张症和多发先天性支气管肺囊肿病例影像学资料,观察内容包括空腔位置、大小、形状、壁厚、是否存在壁结节、是否存在炎性渗出、是否存在组织结构变化等。     1.4 统计学方法 对取得的数据实施统计学软件 SPSS20.0 分析, % 表示计数数据, x2 检验, p<0.05 ,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X 线和 CT 影像检查显示:支气管扩张症组出现腔内积液、积液面形状为弧形、周围组织出现炎症、肺纹理紊乱、纵膈患侧移位的数量分别为 47 例( 94% )、 47 例( 94% )、 21 例( 42% )、 40 例( 80% )、 7 例( 14% ) ; 多发先天性肺囊肿组出现腔内积液、积液面形状为弧形、周围组织出现炎症、肺纹理紊乱、纵膈患侧移位的数量分别为 7 例( 14% )、 5 例( 10% )、 3 例( 6% )、 3 例( 6% )、 0 例( 0% )。在以上各项影像学征象中,支气管扩张症出现例数和多发先天性肺囊肿具有显著差异 x2=20.183 , p=0.000 。    影像表现:支气管扩张症出现的空腔大都在下肺位置,直径通常小于 1cm ,内部存在积液,液面大都为弧形,周围组织经常存在炎性,少部分为结核病变,部分病例出现纵膈移位 ; 多发先天性支气管肺囊肿病灶平均分在上、下肺,很少出现腔内积液,极少数存在积液,也为水平,壁厚均匀,不存在纵膈转移的情况。     3 讨论    支气管扩张症主要是因为支气管管壁弹性组织先天不足或者是后天被破坏,降低管壁的稳定,在支气管内部会淤积分泌物以及进行长期剧烈咳嗽,导致支气管内压升高,支气管扩张症也可以由肺不张、肺纤维化导致的支气管外力牵拉导致的,后天性支气管扩张主要的因素为支气管反复感染和阻塞 [4] ,这两个因素相互促成相互影响。多发先天性肺囊肿则是因为胚胎的发育出现障碍,索状支气管在演变过程进行不完全,无法形成贯通的中空管状结构,而使得远端位置已经发育完好的支气管中的分泌物无法排出,从而会不断积聚、膨大,出现含液囊肿囊肿具有很薄的囊壁,没有弹力组织,单独发育会出现孤立性囊肿,多支发育则为多发性囊肿,该类囊肿通常为含气囊肿。    临床中,支气管扩张症和多发先天性肺囊肿具有极其相似的症状,且一般的检查表现也相同,因此在两者疾病鉴别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本研究特将 X 线检查和 CT 影响检查应用于支气管扩张症和多发先天性肺囊肿的影像鉴别中,进行分析如下:支气管扩张症和多发先天性肺囊肿都要具有局部薄弱、膨大的支气管管壁,因此其病变位置都会出现薄壁类环形透亮影,在腔内有些存在积液,有些没有。除了囊腔大于 3cm 的患者,其他患者囊腔比较小,积液会因为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的作用出现弧形凹面,因此存在下壁厚、上壁薄的情况 [5] 。在本次研究中支气管扩张症病例中有腔内积液的含多数,而多发先天性肺囊肿只有 7 例,进行推测,主要是因为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支气管管壁没有足够的弹力组织,收缩比较困难,很难将分泌物完全排出,而多发先天性肺囊肿患者管壁膨胀,进行收缩可以排出分泌物。同时,支气管扩张症会出现支气管反复感染和阻塞的情况,会使得肺间质增厚、纤维化,可以在影像图像中发现存在明显的支气管柱状以及囊状扩张,本研究数据显示支气管扩张症组别并发周围炎症、肺纹理变化、纵膈等周围组织移位的例数比较多,支气管肺囊肿只出现 3 例周围炎症。    综合本次研究可以得出,支气管扩张症和多发先天性肺囊肿的病理成因具有一定的差异,进行检查形成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相似度,但是在实质上却不同,可以观察病灶大小、腔内积液情况以及周围组织结构的变化情况来进行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李晓华 . CT 影像诊断对支气管扩张症的作用 [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 , 2 ( 20 ): 33-34.    刘炫,张国明 . 常规 CT 与多层螺旋 CT 诊断支气管扩张症的效果对比 [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 , 2 ( 16 ): 50-51.    王新强,柴修山 . 先天性支气管肺囊肿 CT 表现特点及临床病理分析 [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3 , 11 ( 05 ): 529-531.    谢岗 . 支气管扩张症与多发先天性支气管肺囊肿影像鉴别 [J]. 贵阳医学院学报, 2009 , 34 ( 01 ): 70-72.    刘春萍 . 支气管灌洗治疗肺炎性不张先天性支气管肺囊肿及支气管扩张征并感染 [J]. 中外医疗, 2008 , 27 ( 12 ): 20-20.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对血清学肝功能的检查与血脂检查对脂肪的诊断价值评价,从而为脂肪的诊断提供有效的诊断参考。方法 本课题研究选择2022年7-2023年1月份住院的50名脂肪肝病人为观察组,同时选择50名健康体检者为健康组。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了肝脏功能(ALT, AST)和脂肪代谢(TG, TC)的测定。结果 实验数据观察可得出观察组的 ALT和 AST水平在不同程度上都显著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TC水平和TG水平都比健康组高,两组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P<0.05)。结论 肝功能检测和血脂水平检测在脂肪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为脂肪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诊断的参考,是诊断脂肪的重要诊断指标。

  • 标签: 肝功检测  血脂检测  生化检验  脂肪肝
  • 简介:摘要蛋鸡脂肪综合征主要发生于产蛋鸡,特别是产蛋高峰期的笼养蛋鸡,它是一种复杂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对于蛋鸡养殖业而言,该病症是制约蛋鸡养殖业发展的瓶颈。为此,文章主要对该病症产生的因素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并针对病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及防治措施,以此来提升农户养殖蛋鸡的经济效益,全面推动蛋鸡养殖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 标签: 蛋鸡 脂肪肝综合征 病因 防止措施
  • 简介:摘要:2023年6月,常宁市三角塘镇一养牛场发生肉牛严重营养不良及死亡现象,经临床诊断、病理解剖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肉牛片吸虫病。通过药物防治、改善饲养管理、消毒以及无害化处理等综合性防控措施,疫情得以平息。

  • 标签: 肝片吸虫病 诊断 防治
  • 简介:摘要: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发展至肝硬化、肝癌及相关并发症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但纤维化可逆转、可阻断。中医治疗方案均在纤维化防治中有显著的疗效优势。随着国内外学者的努力研究,中医药治疗成为了逆转纤维化和抗纤维化进展的热点和重要突破点,且发现了多靶点、多途径的优势,本文将从辩证、治法、药物配伍及与现代分子机制结合等方面详细阐述中医药治疗纤维化的特色和优势。

  • 标签: 肝纤维化 中医 医药 优势 特色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衰竭是感染乙肝病毒后引起的非常严重的肝脏疾病 ,包括急性衰竭、亚急性衰竭及慢性衰竭。方法 在 2016年 2月~ 2018年中心医院接收 86例乙型肝炎衰竭患者。依照双盲分组原理将患者分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有 4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抗病毒和保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提供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应用综合护理模式。分析不同护理的应用效果。结果 对照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对照组为 79.1,%,低于观察组患者的 95.3%,检验两组患者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护理后两组患者疾病认知度明显提升,观察组提升效果显著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为慢性乙型肝炎衰竭患者提供综合护理措施,可同时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疾病认知度,有利于患者治疗。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 综合护理 效果
  • 简介: 摘要:本研究旨在于对比CT和MRI在明确肝脏血管瘤诊断中的检出率和准确性,选取100名患者,50名接受CT检查,并对其中50例无法明确诊断的患者进一步进行MRI扫描,并对两组的结果做对照。结果发现,CT和MRI对明确血管瘤诊断各有所长,但MRI在各方面均优于CT,尤其对于早期血管瘤明确诊断极具诊断价值,明确肿瘤分期并且检出率较高,对今后血管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 标签: 肝血管瘤 CT  MRI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对受检人员进行肝功能指标、血脂指标水平比较,并分析比较采用肝功能与血清血脂相关指标联合检查、肝功能指标检查、血脂指标检查的阳性率相应分析上述指标对脂肪诊断产生的影响。采用肝功能和血脂联合检测筛查脂肪的效能高于单一检测,这表明联合检测脂肪具有易于操作和高检出率的优势。最近几年中,多种生化指标联合检测在临床中有较广泛应用,其具有方法简单、操作快捷、成本低等特征。因此,在脂肪的诊断中,联合使用肝功能指标和血脂指标是至关重要的。

  • 标签: 脂肪肝  肝功能指标  血脂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