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介绍了扬子石化芳烃厂储运车间2台液化石油气球罐的运行状况,在装置停车大检修检验过程中发现裂纹,分析了裂纹产生的原因,指出裂纹的产生是加工高硫原油后液化气中H2S含量高,在湿H2S环境下的应力腐蚀引起。重点介绍了球罐消氢热处理方案,裂纹的修复过程,阐述了防止液化气球罐产生裂纹的对策及防范措施。并提出对原料进行脱硫处理,对关键设备和管道等进行材质升级改造,以保证在役液化气球罐的安全使用。

  • 标签: 液化石油 气球罐 裂纹 应力腐蚀 防范措施
  • 简介:为了优化钻井液体系,提高钻速,或者考虑到处理工程事故的需要等,需在钻井液中加入带有荧光材料的添加剂,这给现场准确发现油气显示增加了困难。针对上述问题,采用地化、定量荧光录井技术进行真假油气显示的识别,十分必要。该文通过D1井的应用实例,用实验及对比分析的方式介绍了这一方法,展示了应用这种技术在准噶尔盆地中部勘探施工中的实用价值。

  • 标签: 准噶尔盆地 油气显示 识别方法 勘探 中部 真假
  • 简介:川西中部地区上三叠统碎屑岩中既发育有原生气藏也伴有丰富的“次生气藏”,并以“次生气藏”埋深浅、气质好、经济效益高而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异常高压是这类气藏的显著特点。重点讨论了以“次生气藏”为主的这一复合性非常规气藏的成藏模式及古压控制作用。侏罗系储层中天然气来源于下伏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上部源岩;地层上中存在的断裂及纵向上延伸的裂缝发育带是天然气向上运移的通道,并控制着“次生气藏”的分布;上三叠统中的超高压是天然气向上运移的动力,在上覆侏罗系红层储集体中表现为差异聚集。异常高压可作为该区内寻找“次生气藏”的重要标志。

  • 标签: 古压控制作用 川西中部地区 “次生气藏” 异常高压 断裂裂缝 运移动力
  • 简介:流体包裹体岩相学与显微测温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中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3x)致密砂岩储层存在早、晚2期流体包裹体。早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较低,主要为80~100℃;晚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较高,主要为120~140℃,成熟度较早期也较高。推断四川盆地中部致密砂岩储层的油气充注、运移经历了2个主要期次,早期发生于晚侏罗世,晚期发生于晚白垩世—古近纪初期,这与油气藏饱和压力得出的结果相符。

  • 标签: 流体包裹体 致密砂岩储层 须家河组 三叠纪 四川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