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东胡林人遗址”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东胡林村村西清水河北岸三级阶地上,形成于大约1万年前后,是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自1966年被发现至今,先后历经了4个阶段,其中,1995年的再发现获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2001-2005年开展的规模性的考古发掘,成果丰硕。1985年该遗址被公布为门头沟区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二批地下文物埋藏区。为进一步展现东胡林人遗址的科学内涵及其文化价值,我们从综合研究、切实保护、规划定位、管理提升、公众参与等几方面提出了建议,并积极探讨如何以遗址开发利用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在实施当地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 标签: 东胡林人 遗址保护 规划 文化旅游 乡村振兴
  • 简介:本文通过在河南新密、洛阳和南阳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了一批存在于文化遗址中的自然变形现象,时代涉及新(旧)石器过渡期、东周到北魏时期等。其中在新密李家沟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期遗址发现三组裂缝,可代表三次构造变形活动。洛阳汉魏故城发现两类裂隙,一类穿切性较好,应为构造裂隙;另一类贯通性差,应为干燥收缩裂隙。南阳东周文化遗址发现两组充填裂隙,一组走向北东,一组走向北西,两组正交,被砂土充填,应为地震液化脉体,显示所在地区东周后有地震活动发生。初步研究表明,这些自然变形现象与当地区域构造方向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说明这些遗迹为史前地震事件记录的可能性较大,进一步分析判定这些自然变形现象的形成机制,对河南地震考古工作及历史地震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河南 考古发掘 地震考古 自然变形
  • 简介:摘要: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在我国起步晚,还没有完全普及。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考古遗址公园没有得到统一的规划和保护,其价值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基于此,本文围绕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和设计理念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 标签: 考古 遗址公园 规划设计
  • 简介:东谷坨遗址地处泥河湾盆地东部边缘,是该地区发掘次数和出土遗物最多的早更新世古人类活动遗址之一。对遗址湖滨相沉积物易溶盐类的测试和分析表明,此剖面代表的泥河湾古湖易溶盐为Na+-CO32--SO42--HCO3-型,属于淡水湖—半咸水湖,处于半干旱区湖泊演化早期的碳酸盐湖泊阶段。K+、Na+、Ca2+、Mg2+、HCO3-和Cl-等6类离子含量的变化曲线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且它们与含盐量的变化大体一致。CaCO3含量及含盐量的变化与沉积物中细颗粒含量变化具有一致性,细颗粒含量较高时期对应CaCO3含量和含盐量相对较高时期。根据含盐量和各主要离子比值并结合CaCO3含量变化,将湖泊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时期对应于湖泊演化的前3个阶段。该项研究对探讨东谷坨遗址利用者的生存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易溶盐 古环境 东谷坨遗址 人类活动 泥河湾盆地
  • 简介:摘要:根据古建筑保护要求及实际情况,要积极应用数字化技术,构建好古建筑数据库,满足科学保护要求,增强保护计划实施效果,有效应对数字化时代的形势变化。因此,在古建筑保护数字化技术应用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数字化技术的研究,促进古建筑保护取得良好成效,逐渐扩大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范围,实现对丰富数据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为古建筑修复及原貌再现提供技术支持。

  • 标签: 古建筑遗址 数字化复原 文物保护 作用
  • 简介:摘要: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采矿废弃地的改造研究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徐州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长期的资源开采,给这座工业重地带来了生态挑战,因此本论文将立足于“城市双修”理念并且结合老工业基地徐州进行场地的生态修复和景观重建设计。对场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将淮海战役红色文化的相关理论引入到矿坑生态修复的研究中。把历史包袱转化为生态建设的资源优势,学习借鉴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修复等领域的先进的理念以及成功的经验,倾力打造徐州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新模式,保护革命历史遗址以及自然景观。再修复矿山场地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考虑红色文化空间与绿色生态空间的交织关系,将战争记忆,革命精神融入环境设计中。通过现代化的设计手段打造集红色教育、生态景观、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新时代红色旅游矿坑生态景观。

  • 标签: 生态修复 景观重建 矿山废弃地 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