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环东中国海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与中国东部沿海共同构成了“东亚地中海”,近代以前的东亚跨海文化传播交流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理念,构建起一个稳定、持续的海洋社会人文网络体系,并在这一体系下,形成了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共同体”。近代以来受西方海洋文化、西方秩序的冲击,海洋人文网络逐渐从整体走向“碎片化”,传统海洋人文精神逐渐丧失,给东亚海洋人文交流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文化认同、经贸往来也逐渐走向衰落。深刻认识、总结东亚海洋人文网络的历史内涵与经验,对于推动当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促进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共同体 东亚地中海 海洋文化 海洋人文网络
  • 简介:2017年9月23日,国际海洋法法庭特别分庭就加纳和科特迪瓦大西洋海洋划界案作出最终裁决。分庭在认定本案中是否存在海洋划界的默示协议时遵循了司法判例中极高的证明标准,区分了石油开采线和海洋界线,认定本案中不存在海洋划界的默示协议。分庭在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中都适用了司法判例中支持的等距离/有关情况方法,在具体的划界过程中分庭也基本遵循了司法判例中的一些标准,包括识别相关海岸、相关海域、基点和相关情况等的标准。本案对海洋划界具有重要的继承与发展意义。

  • 标签: 海洋划界 默示协议 等距离/有关情况方法
  • 简介:运用NCEP、HadISST再分析资料,北大西洋涛动(NAO)月指数序列,探讨了海表面温度(SST)锋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了北大西洋SST锋的主要气候变率及其与北大西洋风暴轴和大气大尺度环流异常的关系。研究表明,剔除季节循环后的SST锋显示其最主要变率为锋区的向南/北摆动,其对应的风暴轴发生相应的西南/东北移动,并同时在北大西洋上空对应一个跨海盆的位势高度负/正异常。这种环流异常可引起高纬度海平面气压(SLP)的反气旋/气旋式环流,这有利于增强海表面风对大洋副极地环流的负/正涡度异常输入,进一步减弱/加强了高纬度上层冷水向SST锋区的输送。北大西洋SST锋的另一主要模态为锋区在南北方向的分支和合并。当SST锋异常在40°N^45°N以单支形式加强时,对流层位势高度场和SLP南北梯度增大,对应NAO正位相,此时风暴轴也为单支型;同时SLP异常场促使冰岛附近具有气旋式风应力异常,亚速尔地区具有反气旋式风应力异常,导致副极地环流和副热带环流均加强,增加高纬度冷水和低纬度暖水在锋区的输入,从而进一步增强40°N^45°N附近的SST锋区。当SST锋异常在40°N~45°N纬带南北发生分支时,风暴轴也同时出现北强南弱的南北分支,此时对应了负位相NAO,来自北南的冷暖水输送减弱,SST锋也发生减弱分支。此外,位于大洋内区的SST锋东端也存在一个偶极子型的模态,尽管其解释方差相对较小,但仍与偏东北的NAO型具有显著相关。谱分析表明,北大西洋SST锋与风暴轴具有1~3年和年代际共振,与中高纬大尺度环流也存在周期1~3年的共变信号,其中准一年共变信号体现了SST锋和NAO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诊断分析表明,SST锋上空的近表层大气斜压性和经向温度梯度随着SST锋的增强而增强,经向热通量的向北输送导致涡动有效位能的增加;海洋的非绝热加热产生更强

  • 标签: 北大西洋 海表面温度锋 风暴轴 NAO
  • 简介:特瑞顿(Triton)能源公司在赤道几内亚海域所发现的塞巴(Ceiba)油田,使南大西洋中段(图1)的地质特征和油所勘探潜力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塞巴油田所处的地区曾为油气工业界所忽视,但IHS能源集团的研究曾将其列为具有重要价值的新探区。

  • 标签: 南大西洋 非洲 巴西深水区 塞巴油田 油气地质特征
  • 简介:运用K均值聚类法将冬季北大西洋及欧洲地区的天气流型分为4种不同的流型。研究了不同阶段8种不同位相的热带季节内振荡(MJO)与这4种流型的年际变化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对比试验发现,K均值聚类法划分得到的不同位相的北大西洋涛动(NAO)的天数能很好地反映NAO指数;无论是在1978~1990年(简称为P1阶段)还是在1991~2010年(简称为P2阶段),MJO第3(6)位相影响NAO正(负)位相;但在P1阶段存在NAO的位相转换,当MJO处于第1位相时,NAO由弱的负位相转换为正位相,当MJO处于第6位相时,NAO由正位相转换为负位相;而在P2阶段NAO并没有明显的位相转换,当MJO处于第1位相时,NAO由偶极子结构转换为波列结构。

  • 标签: 北大西洋涛动(NAO)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 K均值聚类 年际变化
  • 简介:为了探究冬季(12~2月)北大西洋地区风暴轴与海温异常的关系,利用伴随AO(ArcticOs-cillation)出现的“三核型”海温异常对大气环流模式CAM3.0进行强迫,将模拟结果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做对比,发现CAM3.0在该SSTA强迫下可以再现伴随AO异常出现的风暴轴与急流异常,结论可概括为:海温正(负)异常时,北大西洋风暴轴增强(减弱),北美急流出口区向北(向南)摆动;“三核型”海温异常作为外强迫源,可能通过2种途径影响风暴轴的强度:首先通过热力作用改变中纬度低层大气斜压性来直接影响风暴轴,其次通过影响北美急流出口区的南北摆动来间接影响风暴轴;另外,海温正(负)异常可以增强(减弱)瞬变波与基本气流之间的正反馈效应。

  • 标签: “三核型”海温异常 北极涛动 北大西洋风暴轴
  • 简介:摘要:目前已知的西洋参皂苷有多种,有关皂苷类成分及含量的分析研究也越来越多,而皂苷单体化合物的研究多集中在Rg1、Rb1、Re等含量较高或容易分析的成分。本文通过甲醇提取西洋参提取物中的的皂苷,氮吹浓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西洋参提取物中主要的七种皂苷Re、Rg1、Rb1、Rc、Rb2、Rb3、Rd。实验表明7种皂苷均具有好的分离度,Rg1/Rb2/Rb3在2~200ug/ml范围、Re/Rc/Rd在2~500ug/ml范围,Rb1在2~1000u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回收率在86.9%~105%之间,方法可操作性强。

  • 标签: 西洋参提取物 皂苷 高效液相色谱
  • 简介:利用2个关于大西洋经向翻转流(AtlanticMeridionalOverturningCirculation,AMOC)的指数:AMOC指数(15oN~65°N、深度为500m以下的AMOC的最大值)和AMOC扩展指数(15°N~65°N、深度为2000~2500m的AMOC的最大值),研究了耦合模式FGOALS-g2(Grid-pointVersion2ofFlexibleGlobalOcean-Atmosphere-LandSystemModel)中的AMOC在CMIP5(CoupledModelIntercomparisonProjectPhase5)的3个典型浓度路径(RepresentationConcentrationPathways,RCP)(RCP2.6、RCP4.5和RCP8.5分别对应于2100年时490、650和1370ppm的CO2浓度水平)下的响应问题,发现:在RCP2.6和RCP4.5浓度路径下,2006~2040年时间段内AMOC指数和AMOC扩展指数都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2041~2100年时间段内AMOC指数逐渐恢复,AMOC扩展指数基本维持不变;在RCP8.5浓度路径下,2006~2100年时间段内AMOC指数和AMOC扩展指数都表现出快速下降的趋势。通过分析FGOALS-g2中北大西洋深水的成因发现:3个典型浓度路径下AMOC的长期变化趋势主要受到GIN(Greenland–Iceland–Norwegian)海域的深水形成率的调控,而AMOC的年代际尺度的变化则主要受到Labrador海域深水形成率的控制。同时揭示了:由于北大西洋2000m深度附近的层结稳定性在RCP2.6和RCP4.5下(相比于1980~2005年)提高了30%~40%,使得由AMOC指数恢复产生的深水无法继续下沉,从而导致AMOC扩展指数没有出现恢复的现象。

  • 标签: AMOC指数 AMOC扩展指数 FGOALS-g2 恢复 典型浓度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