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81 个结果
  • 简介:新疆沟矿区是侏罗纪天山褶皱带中的一个小型山间含煤盆地。多项煤变质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煤级在横向上分带明显,垂向上煤级突变,煤岩组份中出现热变显微组份,煤晶核指标(La/Lc)大于1,矿区广泛发育热液石英脉和方解石脉,煤层围岩也具有中低温热液蚀变现象。所有这些特征都充分表明,沟的煤变质属区域热变质类型。推测其附加热源位于该煤盆地西部,地下水热液的对流为主要热传导方式。矿区及其外围的构造、地层结构、地势、水文等条件均有利于地下水热液循环。

  • 标签: 煤级 煤变质 地下水热液 热变质作用 艾维尔沟
  • 简介:天山冰雪融水是塔里木河的重要补给水源。利用融雪径流模型(SRM)对天山南坡科其喀冰川流域冰雪径流进行模拟研究。甚于流域的气象梯度观测,确定了不同高度带降水梯度和月气温直减率。基于2007和2008年的实测径流值优化确定了各月的积雪、裸冰以及表碛覆盖冰的度日因子值。模拟结果表明,融雪和融冰径流过程都得到了比较好的模拟。流域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气温是敏感因子。气温分别升高1℃、2℃和4℃时,以融雪径流为主的35月径流分圳增加48%、155%和224%,以冰川径流为主的5—10月径流分别增加30%、77%和104%。气候变化也会影响流域径流过程,气温升高4℃、降水增加20%时,春季径流峰值出现时间由5月中旬提前到4月20日左右。流量由6m^3/s增大到17m^3/s。

  • 标签: 天山 度日因子 融雪径流模型(SRM) 科其喀尔冰川 气候变化
  • 简介:芒拉肯红柱石矿床位于南天山博洛霍坦北坡,南天山古生代裂陷槽之石炭纪野云沟拗拉槽东部,北与霍拉山地块相邻,二者之间为霍拉沟大断裂.区域出露地层为下元古界和下石炭统野云沟组以及中上石炭统塔拉组.

  • 标签: 颜色 晶体形态 包体 找矿远景 新疆 红柱石矿床
  • 简介:在海因页岩水平井的钻井和完井中已形成了一条很陡的学习曲线。这里的挑战是了解海因页岩的产气机理以及有关水平井段长度、压裂段数和压裂处理的完井实践是如何与产量发生关系的。,本文对海因页岩水平井的产量、影响产量的主导因素以及详细的完井分析进行了概述。影响海因页岩产量的主导因素可以分为四类:地质/岩石物性/地质力学、水平井段的钻入层位和方位、完井和产量控制。将这四类因素综合起来对于描述气井动态和优化今后产量都很关键。但本文主要侧重于水平井的完井。海因页岩“海峡区”49口水平井的自组织图(SOMs)显示,高产井主要都是用减阻水进行压裂处理的,而且都具有很高的流体和支撑剂用量、适中的100目砂数量以及中等射孔泵速。这些井一般都以75英尺的丛式井井距分布,压裂处理的分段长度约为300英尺。与产量较低的井相比,多数高产井都显示了较低的压裂后瞬时关井压力(ISIP)。高产井的这些现象和特征如结合一流的完井实践,就能有助于设计海因页岩的最优完井和增产压裂处理方案。

  • 标签: 水平井完井 页岩 产量控制 压裂处理 水平井段 地质力学
  • 简介:本尼维L-55探边井(BenNevisL-55)位于纽芬兰近海让娜达盆地(leanned’ArcBasin)希伯伦一本尼维油田(Hebron-BenNevisfield),目的层是富含石油的白垩系本尼维组(BenNevis)。这项实例研究聚焦于生物扰动净产层段,并研究了动物一沉积物相互作用在控制砂岩储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方面的重要性。我们的数据显示,生物扰动于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既有可能使它们或降低幅度达33%,又有可能是它们增加600%,这取决于潜穴类型以及产生遗迹的生物的特性。本尼维L-55井取心井段的净产层vXOphiomorpha(蛇形迹)占优势的遗迹组构为特征。生物扰动作用可根据生物开展沉积物混合、沉积物净化、沉积物充填以及管道系统构建等的方式来分类。生物扰动作用的结果:1)通过潜穴的均质化破坏沉积纹层,从而增加粒度的各向同性或均质性;或者2)根据颗粒大小选择性地分选进入潜穴衬里和填充物的颗粒,或产生开口潜穴系统,随后充填与主体沉积物性质不同的后期沉积物,从而降低储层各向同性。储层储集岩相的岩石物性特征与遗迹化石形态、潜穴存在抑或缺失、潜穴填充物的性质、潜穴大小以及生物扰动强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富泥岩沉积相和含泥质填充和/或衬里的潜穴遗迹组构,如Ophiomorpha(蛇形迹)和Chondrites(线粒迹)簇等化石,是渗透率下降的直接原因。与之相反,渗透率增强的证据出现在含净砂质充填潜穴(如Thalassinoides)的泥质砂岩相和含潜穴斑杂或扩散一块状结构的净砂岩。

  • 标签: 生物扰动 储层物性 白垩系 纽芬兰 实例 盆地
  • 简介:1、引言海恩页岩区带资源潜力巨大,但其开发却也面临着重挑战。该区带的特征是裂缝网络和断层比较发育、低渗、高孔,这些特征通常会导致超压带的形成;

  • 标签: 页岩气 PD系统 钻井 资源潜力 裂缝网络 超压带
  • 简介:高效水力压裂已经成为大多数非常规气藏成功开发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包括大规模海因页岩。目前海因页岩区的活跃钻机数已超越130台,并在持续攀升。许多水平井已完钻并完井,约有数千个水平井段已经完成水力压裂。这些水平井的长度比较大而且所钻遇地层特点各异,人们已经在水力压裂设计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而且也有一些很好的做法。本文重点讲述对于海因页岩气的成功开发非常关键的水平井完井与水力压裂设计方面的几个重要问题,它们包括:·水平井段长度,压裂段数及射孔簇个数等因素的影响·有效裂缝长度的影响·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查阅了由一家公司以比较近井距部署的56口井的资料,以评估初始产量以及六个月和十二个月之后的产量。从中获得的发现将与油藏模拟预测结果、产量不稳定试井以及生产数据分析结果进行比对,从而对影响井产量的因素进行评价。在海因(HV)页岩区带从事开发工作的读者可以把他们目前所采用的完井技术与文章中所提到的那些内容进行比对。作者希望本文能够促进在这一巨型页岩气区带开展经营活动的油气公司之间有关最佳完井方法的讨论,工程师们还可以利用本文的研究结论,来指导其它非常规页岩区带的开发。

  • 标签: 非常规气藏 页岩气 增产处理 水力压裂 水平井完井 水平井段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中电投新疆能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肖布拉西煤矿井筒检查孔施工,查明了井筒范围内水文、地质等方面的情况。为井筒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完整的地质依据。

  • 标签: 矿井 井筒 检查孔 施工
  • 简介:随着盖盆地油气勘探逐步深人,西侧Doshan地区碳酸盐岩潜山的重要性逐步凸显。以构造分析为基础,在对Doshan碳酸盐岩潜山形成发育进行剖析前提下,结合源、储、运、局部构造等基本成藏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受盖层发育条件限制,研究区碳酸盐岩潜山难以大规模连片成藏,油气仅在局部聚集。将现有勘探区划分为3类,其中Ⅰ、Ⅱ类为具较大潜力的首选探区。

  • 标签: 南图尔盖盆地 Doshan地区 碳酸盐岩潜山 成藏要素 油气聚集
  • 简介:新疆乌什—阿克苏地区下寒武统玉组的小壳化石丰富,已描述了近50属90种,包括1个新属,15个新种。计有软舌螺类、似软舌螺类、单板类、腹足类、骨针类及分类位置未定的化石,还有节肢动物门的高肌虫类。按小壳化石在地层纵向出现的次序及其代表性,可将玉组小壳动物群的比石划分为3个带,即1.Anabaritestrisulcatus带;2.Cambroclavus-Aurisella带;3.Adyshevitheca-Xinjiangella带。其中1带可与梅树村阶I.Anabarites-Protohertzina带对比;2—3带大致可与梅树村阶Ⅱ.Paragloborilus-Siphogonuchites带—Ⅲ.Sinosachites-Lapworthella带对比。因Aanbaritestrisulcatus的发现,证实玉组的下界可与梅树阶的底界对比;玉组顶部发现的高肌虫有别于筇竹寺阶的高肌虫。前者与大量梅树村期小壳动物共生,可以认为梅树村期已经出现高肌虫的先遣分子。

  • 标签: 新疆 早寒武世 玉尔吐斯组 小壳动物群 高肌虫 化石带
  • 简介:本文根据在新疆阿克苏—乌什地区下寒武统玉组中发现的真正Anabarites化石,纠正了过去误定为Anabarites的几个化石,再次论证了玉组的时代归属.与梅树村阶可以对比.本文还阐述了玉组中,与小壳化石共生的高肌虫是一类较原始的最古老的甲壳类高肌虫,区别于筇竹寺阶的高肌虫.

  • 标签: 下寒武统 玉尔吐斯组 筇竹寺阶 梅树村阶 非三叶虫带 小壳化石
  • 简介:辛格一带的前震旦纪古老变质岩系为一系列的变质核杂岩。其内核由早—中太古代古陆核组成,外核为晚太古代、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变质岩系构成的多层次构造增生楔,并有多期剥离断层配套。新元古宙代晚期震旦系为盖层。它是地壳多期伸缩构造的产物。变质核杂岩体是一个有利于成矿的构造体系。辛格变质核杂岩构造是一个对有色和贵金属等矿产成矿的有利构造

  • 标签: 辛格尔 变质核杂岩 增生楔 剥离断层 滑脱系 盖层
  • 简介:伦诺油田位于英国东爱尔兰海盆地内,该油田的生产井均为水平井,并且用多侧向井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潜力早已得到公认。采用这种开发方式所面临的挑战是没法对付亏空补偿,同时尽可能减少气体向采油井的早期突进。采用扇形侧向水平井开采结果,使全油田增加了4.9%原油可采储量和约63%原油生产能力。

  • 标签: 伦诺克斯油田 扇形侧向水平井 采收率 生产能力 开发方式
  • 简介:巴西东南部坎普盆地的巴拉库达(Barracuda)和龙卡多(Roncador)特大油田属于1990-1999年间全世界最重要的油气发现,储层为硅质碎屑浊积岩,储量估计有40×10^8桶油当量。这两个油田分别位于深水区和超深水区,水深范围600-2100m。巴拉库达油田发现于1989年4月,发现井为4-RJS-381井,水深980m。油田面积约157km^2,水深范围600-1200m,储层为第三系浊积岩,地震属性分析表明: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含油砂岩包裹在页岩和泥灰岩中,油藏以地层圈闭为主。油田地质储量为27×10^8桶,总可采储量分别为:渐新统油藏6.59×10^8桶,始新统油藏5.80×10^8桶。巴拉库达油田与卡拉廷加(Caratinga)油田因地理位置接近而予以共同开发。开发方案结合了试验生产系统(2002年10月停止运转)和永久性生产系统(安装实施中)的使用。试验生产系统于1997年投产,采用浮式采油、储存和卸油(简称FPSO)固定开采装置,永久性生产系统则预计于2004年的下半年投产,整个开采系统包括20口采油井和14口注水井。原油和天然气的装卸和处理均由处理能力为15×10^4桶/日和480×10^4In^2/d天然气的FP—S0装置进行。2006年将达到峰值产量。龙卡多油田发现于1996年,发现井为1-RJS-436A,水深为1500-2100In,油田油气储量巨大(地质储量92×10^8桶,总可采储量为26×10^8桶油当量),储层为上白垩统(麦特里希特阶)浊积砂岩。该油田发现井数据证实:总有效厚度为153m的麦特里希特阶油藏被页岩夹层分割成5个主要的层位,仅有最上层可见地震振幅异常,其余4层与页岩夹层有明显区别的声阻抗,因而未见振幅异常。油藏的评估表明原油油质不一(18°~31.5°API)、油藏结构复杂,其外部几何形状为东部和北部下倾、西部和南部尖灭,圈闭为构造一地层复合圈闭�

  • 标签: 大油田 深水区 盆地 巴西 油藏结构 生产系统
  • 简介:塔里木盆地苏盖特布拉地区下寒武统肖布拉组发育3种类型碳酸盐岩微生物(蓝细菌)建造,即下部微生物丘状和层状建造、中上部微生物礁和顶部叠层石建造。微生物丘状和层状建造的特点是似层状孔洞和纹层结构发育,形成于潮下高能带,与微生物席粘结有关,分布相对稳定。微生物礁是由枝状或丛状微生物骨架生长和微生物席粘结两种方式形成,分布较广,可分为两大期:第1大期发育在海退背景下,呈宏观块状建造特征;第2大期则发育在较大的海侵背景下,呈现两期点礁特征。叠层石建造发育在更大范围的海侵背景下,超覆于点状建造之上,要求的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强,由微生物粘结作用形成,其中叠层石和核形石是其重要标志,仅分布在研究区北部的苏Ⅱ、苏Ⅲ和苏Ⅳ剖面近顶部。

  • 标签: 塔里木盆地 苏盖特布拉克地区 下寒武统 肖尔布拉克组 微生物礁 叠层石
  • 简介:莱历铜钼矿位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伊犁-伊塞湖微板块内的博罗科努古生代复合岛弧带西段南侧,是新疆地矿局近年在西天山新发现的一处斑岩型铜钼矿床.矿区属高寒山区,地形切割剧烈,常规的电法难以发挥应有的找矿作用,应用轻便双频激电法取代常规的大功率激电法配合地质和化探开展综合找矿取得了较好效果.在综合分析莱历铜钼矿成矿地质条件、铜钼组合地球化学异常、双频激电异常特征基础上,初步分析总结了莱历铜钼矿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和高寒山区的勘查方法技术组合,为区域上寻找与莱历铜钼矿类似的斑岩型矿床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 标签: 莱历斯高尔 铜钼矿 综合信息 找矿方法 找矿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