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水工地质工作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的一项基础性地质工作,面对生态文明强省建设的需要,水工地质工作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仍显不足。在分析安徽省水工地质工作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 标签: 水工环 发展 安徽省
  • 简介:湖相碳酸盐岩产状多样,多以夹层形式分布在碎屑岩剖面中,也见以结核或钙质微体化石等薄层赋存于泥岩、页岩等碎屑岩中,具有层数多、单层薄、呈韵律性变化等特点。受构造背景、物源输入和古环境等因素控制,中国湖相碳酸盐沉积最早出现于二叠纪,主要发育时段为古近纪,具有沉积时间跨度大、分布面积广的特征。湖相碳酸盐岩按成因可分为原生沉积型、成岩改造型和热液喷流型3类。中国湖相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特征可揭示原生和成岩过程中水介质环境的差异性:(1)δ~(13)C和δ~(18)O密切相关,且δ~(13)C多正偏,指示封闭型咸水、半咸水湖泊环境;(2)δ~(13)C和δ~(18)O无相关性,且δ~(13)C多负偏,指示开放型湖泊环境;(3)δ~(13)C严重正偏,指示成岩作用时发酵带的环境受到古细菌参与的甲烷生成作用的影响。

  • 标签: 碳酸盐岩 碳氧同位素 开放型湖泊 封闭型湖泊 发酵带 甲烷生成
  • 简介:基于对豫西禹州和焦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中的遗迹化石组成与产状特征的研究,以及对不同颜色Zoophycos潜穴充填物中碳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含量的测试分析,取得成果如下:(1)灰白色充填物中δ~(13)C值较低,主要介于-2‰~-4‰之间;灰色充填物中δ^(13)C值大多在-0.8‰~-2‰之间。二者的V/(V+Ni)值均小于0.46,Ce/La值均小于1.5。反映其为富相,即氧化环境。(2)红褐色充填物中δ^(13)C值一般在-0.2‰~-0.9‰之间,V/(V+Ni)值大于0.46,反映其为贫相,即弱还原环境。(3)黑色充填物中δ^(13)C值最高,多数在0.2‰~1.6‰之间,Ce/La值大于1.8,反映其为厌相,即还原环境。综合分析上述特征,提出了3种古相(富相、贫相和厌相)的遗迹化石响应关系及其形成的沉积背景模式。这一研究成果可为精细分析豫西下二叠统太原组碳酸盐岩的沉积环境演变规律提供直观的生物遗迹识别标志。

  • 标签: 遗迹化石 古氧相 沉积环境 下二叠统 太原组 豫西地区
  • 简介:安徽省明光市上成金矿床位于张八岭构造带北部,是受断裂构造控制的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其上部为石英脉型,下部为蚀变岩型。本次工作重点研究了该矿床氢、、硫同位素的特征,结合区内成矿特征与前人研究,认为上成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与区内酸性侵入岩有关,同时有部分围岩地层参与其中。

  • 标签: 上成全矿床 稳定同位素 张八玲构造带 岩浆热液型金矿床
  • 简介:距今4—3千年正值中华文明确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段的气候变化资料有利于深入理解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的相互关系。本研究利用辽宁本溪庙洞石笋MD11,通过^230Th定年和高分辨率同位素分析,重建了4.09—2.84kaBP东北地区南部夏季风降水变化历史。4.09—3.85kaBP时段,东亚夏季风较为稳定,期间在约3.95kaBP前后出现短暂的夏季风小幅度减弱,与亚洲季风区石笋记录类似,推测4.2ka事件应早于4.1kaBP,支持早前南方石笋记录的结论;3.85—2.84kaBP时段,庙洞石笋沉积速率显著降低,同位素整体偏正,说明这段时间内东亚季风总体偏弱,辽宁东部地区夏季风降水偏少,期间只在3.05kaBP先后出现持续时间约为数十年的夏季风增强过程。

  • 标签: 东亚夏季风 石笋 氧同位素 4—3 KA 辽宁本溪
  • 简介: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南古生界深埋碳酸盐岩潜山天然气获得重大突破,钻井资料揭示该地区碳酸盐岩岩溶储集层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由于沉积相是岩溶储集层发育的主控因素之一,因此文中根据岩心和薄片资料、测井相、微量元素和古生物特征等多种手段综合分析沉积相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现存奥陶系纵向上表现为1个较为完整的海退—海进序列,主要发育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2种沉积亚相,并可进一步划分为台内滩、滩间、潮下带和潮间带4种沉积微相。台内滩和潮下带微相横向分布连续稳定,水动力条件强,形成的储集层早期溶孔发育,且这2种沉积环境里发育的碳酸盐岩较纯净,经后期风化淋滤形成的岩溶储集层厚度大、质量好,因此是有利的岩溶储集层发育相带。该研究明确了研究区台内滩及潮下带的发育特征,对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渤中凹陷 古生界 碳酸盐岩 沉积微相 岩溶储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