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安徽古生物资源丰富,重要古生物化石群数量众多,具有较高的科研和保护价值;自《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虽加大了化石保护与管理力度,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本文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了开展古生物化石保护与管理方面的对策建议。

  • 标签: 古生物化石 保护 管理 对策建议 安徽省
  • 简介:安徽五河地区有钱台子、西坂、硖石三个小型金矿在开采,多处金矿点正在勘查。区内成矿地质件较好。太古界五河岩群西崮堆组是金矿有利的成矿围岩和矿源层。郯庐断裂带及其次级构造控制金矿体分布,燕山期岩浆热液流体沿断裂系统充填为大量的岩脉和含金石英脉,形成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 标签: 蚌埠复背斜 郯庐断裂带 含金石英脉 成矿阶段 矿物包裹体 热液
  • 简介:安徽地质矿产勘查局327地质队,成立于1955年11月,是从事地质找矿和地勘技术服务的综合性地质队。全队现拥有在职职工942人,专业技术人员416人,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88人,拥有大中型仪器设备800多台套,总资产13.5亿元。

  • 标签: 地质矿产勘查 地质队 安徽省 专业技术人员 技术服务 地质找矿
  • 简介:利用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及欧洲EC、美国GFS和T639数值预报产品分析了2014年1月30日至2月2日(春节期间)江苏淮北地区日最高气温预报明显高于实况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2014年江苏淮北地区春节期间对流层中低层强暖平流有利于大幅升温,期间低云较多、雾较浓且空气污染较重,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气温较低,吸收大气热量,对暖平流的升温有明显的抵消作用,不利于淮北地区的大幅升温,甚至造成局地降温,垂直方向的温度层结上易出现逆温。当逆温层维持时,层结较稳定,地面风力较小,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和水汽的扩散,雾霾加重,形成一个降温正反馈机制。低云和雾霾及逆温层对地面气温的变化有重要影响。造成此次最高气温预报失误的主要原因为,模式预报的形势场与实况存在较大差异,未充分考虑近地层的相对湿度条件,预报的云量少于实况;对白天雾霾的降温效应估算过低;强暖平流增强850hPa气温时,当地面气温较低时,地面吸收大气热量,升温不明显,850hPa温度与地面气温变化的对应关系减弱,过高估算了强暖平流的升温作用;对EC和GFS等模式2m气温数值预报产品过度依赖,未对形势和要素的数值模式预报结果进行检验。

  • 标签: 预报误差 温度平流 低云 雾霾 逆温层
  • 简介:利用2002~2011年安徽阜阳市逐日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和NCEP/NCARFNL再分析资料,分析大雾发生时各预报因子的分布特征,确定预报因子的阈值及消空指标,建立基于PP法思想和指标叠套方法的阜阳市大雾天气潜势预报模型。通过2013~2014年逐日业务化运行检验,基于EC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的大雾天气潜势预报模型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其TS评分为0.49、准确率为0.91,说明该模型具有较好业务应用价值。

  • 标签: 大雾 PP法 指标叠套法 潜势预报
  • 简介:马家凹矿区区域上位于郯庐断裂带内,矿区出露地层为浮槎山岩组、大横山岩组、双山岩组、西冷岩组以及第四系,岩浆岩发育,构造变形强烈,主要构造变形为韧性剪切带,呈北东向展布。文章通过分析区域地质背景和矿区地质特征,结合钻探和槽探采集样品并分析结果,研究发现马家凹矿区铁矿化带3条,金银矿化带3条,因此该区具有良好的铁金找矿前景。

  • 标签: 郯庐断裂 矿化特征 找矿前景 铁金矿
  • 简介:地质公园是一类特殊的旅游区,以地质遗迹保护、地学知识普及和地方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本文在系统介绍安徽马仁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类型特征的基础上,从旅游学角度对公园地质旅游定位、旅游开发原则进行论述,并结合地质公园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开发建议,以期规范公园科学化管理,保护区内地质遗迹资源,促进皖南地区地质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 标签: 马仁山 地质遗迹 地质公园 地质旅游 繁昌县
  • 简介:巢湖地区下志留统高家边组页岩XRD衍射分析表明,页岩主要由伊利石,绿泥石和石英组成。根据沉降法获得石英等脆性矿物平均含量约为67.8%,黏土矿物平均含量约为25.12%。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对样品进行微观孔隙结构观察,发现页岩的孔隙主要有4种类型,即粒间孔隙、粒内孔隙、裂缝孔隙和溶蚀孔隙。其中粒间孔隙和溶蚀孔隙大量发育,它们是页岩气的重要的储集空间;裂缝孔隙发育良好,是页岩气运移的主要通道。页岩成分和结构之间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页岩中石英等大量脆性矿物的存在,有利于页岩中裂缝的形成;而黏土矿物的存在,不仅能增加有机质含量,并且有利于页岩气的储集。综合分析认为,巢湖地区下志留统高家边组页岩具有较好的储集性能。

  • 标签: 下志留统高家边组 页岩气 储集性能 安徽巢湖地区
  • 简介:赵家岭金矿床是近年来在安徽东至县发现的具一定规模的金矿床,包括多个矿段(点),其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本文通过对区内岩浆岩岩石学特征研究,确定了区内主要岩浆岩成因类型为I型(壳幔同熔型)花岗岩,属高钾钙碱性和钙碱性岩浆岩系列;稀土元素总体表现为LREE富集,HREE亏损特征,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岩浆岩类似;岩石化学特征表现出具埃达克质岩石性质;通过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矿床勘查认识分析,认为区内燕山早期花岗闪长斑岩和花岗斑岩为埃达克质岩石,其发育于陆内碰撞造山带构造应力由挤压转变为伸展的转折期,受中国东部燕山期岩浆-成矿作用统一的构造环境制约。

  • 标签: 赵家岭金矿床 岩石学 埃达克质岩石 燕山期 东至
  • 简介:摘要矿产资源指的是所有埋藏在地下的各种可供人类利用的天然矿物和岩石资源。磷矿是众多矿产资源中的一种,磷矿指的是能够被人类利用的磷酸盐类矿物的总称,磷矿在化工矿物中是一种重要的原料。云南所蕴藏的磷矿资源以及磷矿的质量都位列我国首位。文章首先分析了磷矿的形成原因,然后对云南的磷矿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针对磷矿现状提出了磷矿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 标签: 磷矿 云南省 可持续利用
  • 简介:1基本气候概况1.1气温总体偏高、前期特高3月,全省气温特高,平均气温0.2℃,较常年偏高2.1℃,列1961年以来历史第2高。各地平均气温在-7.9-7.2℃之间.除西宁偏高0.7℃外,省内其余地区气温偏高1.4~3.9℃,其中贵德、兴海、玛沁等9站列历史第1高.大通、玛多、格尔木等14站列历史第2高,平安、茫崖、五道梁等11站列历史第3高。

  • 标签: 气候概况 青海省 平均气温 偏高 历史 格尔木
  • 简介:1雷电活动概况2014年,福建雷电日为285天,与年平均值(2004~2014年11年平均值)相比偏多53天,为11年来年最多值;全省范围内,初雷电日发生在1月1日(泉州市惠安县),终雷电日发生在12月28日(漳州市龙海市)。全年我省共监测到雷电658379次(图1),约超过年平均值的85%,

  • 标签: 雷电监测 福建省 平均值 雷电活动 惠安县 泉州市
  • 简介:河北矿山资源储量动态监督管理项目由河北省地矿局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承担完成,取得成果如下:①制定相关技术规程管理文件;②矿山三维可视化功能开发;③矿山储量监管相关技术培训;④矿山三维软件培训;⑤建立了试点矿山三维模型。

  • 标签: 动态监督管理 矿山储量 资源储量 河北省 三维可视化 工程地质勘查
  • 简介:2014年福建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利大于弊。有利方面主要体现在春播春植中后期热量条件良好,有利于作物播种和苗木定植;夏秋季犬部时段温高光足,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收获;上半年雨日多,有利于森林防火;农业气象灾害偏轻。不利方面主要体现在阶段性低温致使部分农作物和果树遭受寒(冻)害;持续性低温阴雨寡照对南部地区春播和作物生长不利;春季强对流、暴雨、台风、夏秋连旱导致部分农作物受灾;秋冬季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偏高。

  • 标签: 农业气候 气象灾害 作物 果树
  • 简介:利用1970—2012年河南114个气象站9月日降水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海温数据,采用统计诊断与合成方法对河南初秋降水的气候特征、异常年份大气环流特征及降水与ENSO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初秋(9月)降水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70年代前期和80年代前期降水偏多,70年代后期、80年代后期至2003年降水偏少,2000年后降水呈波动变化。河南初秋的降水场可以划分为南北两个降水区,两个分区降水无显著的线性趋势和突变,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003年两个降水分区降水均偏少。旱涝年合成高度的差值场表明欧洲地区、西伯利亚地区、蒙古至中国北方地区及西太平洋区域均是影响河南初秋降水的关键区;西伯利亚地区为正高度异常、中国北方至蒙古为负高度异常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的环流形势易造成河南初秋降水偏多;降水偏少年份的环流形势则相反。ENSO为冷位相年,河南初秋降水易偏多;河南初秋降水偏少年除受ENSO的影响外,中高纬度环流的影响可能起主导作用。

  • 标签: 初秋降水 降水区划 趋势分析 大气环流异常 ENSO
  • 简介:利用1962—2013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辽宁53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辽宁夏季典型旱涝年降水低频的特征。结果表明:1962—2013年辽宁夏季旱年降水的30—60d振荡显著,涝年低频振荡不显著,以小于10d的高频振荡为主。旱涝年低频涡度和散度的传播方向明显不同。辽宁夏季干旱的发生与低频涡度和散度自低纬度北传及中高纬度南传并同位相汇合于辽宁地区有关,高低层低频涡度和散度在动力上表现出协调一致性。小于10d高频振荡的累积效应使辽宁地区夏季易发生洪涝,30—60d振荡叠加高频过程,易使辽宁地区夏季发生干旱。

  • 标签: 夏季降水 旱年 涝年 低频特征
  • 简介:河北滦县地区大红峪组为野鸡坨镇至响棠镇一带中元古界沉积盖层的最底部层位,这与滦县地区在元古宙地处山海关古陆边缘的地理构造格局有关。根据"岩相一层序一沉积环境"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将大红峪组地层划分为碎屑岩型和碳酸盐岩型两种相序,两个由TST-HST体系域构成的层序。沉积环境表现为东南侧为山海关古陆,北西侧为浅海台地,沉积作用初期以河流作用为主,进而发展为潮汐作用为主,偶为浅水风暴作用。

  • 标签: 岩相类型 层序特征 沉积环境 大红峪组 滦县地区
  • 简介:能值-生态足迹模型是基于能值理论基础,结合生态足迹模型,运用区域能值密度将各项消费项目转换为可以直接相加的生物生产性面积,并以此来反映区域发展对区域环境资源的利用程度,衡量和评价区域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本研究将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应用到区域海洋生态系统中,对海洋能值-生态足迹概念进行了界定,构建了海洋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并以山东海洋生态系统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山东海洋生态系统总能值-生态足迹为1.74×106hm^2,海洋生态系统总能值-生态承载力为1.60×107hm^2,处于生态盈余状态,反映出山东海洋经济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

  • 标签: 海洋系统 生态承载力 生态足迹 能值 山东省
  • 简介:2015年上半年福建雷闪活动频繁,雷闪日为128天,为近12年同期监测数据的最大值,大部分地市初雷闪日比往年偏早;雷闪总次数达19万多次,为有监测数据以来的同期第二大值,仅次于2014年。雷闪高发期在4—6月,其中6月份雷闪次数最多;雷闪高峰时段出现在17:00~18:00,08:00.11:00雷闪活动最弱。雷闪活动主要集中在福州东北部沿海、莆田中部和泉州中北部,但各月集中区又有所差异,呈现自西向东的扩展趋势,其中莆田、福州的雷闪密度最高。雷闪强度分布呈单峰特征,负闪集中在2—14kA之间,正闪集中在4—40kA之间。上半年共发生雷电灾害事件47起,导致5人死亡,5人受伤,造成252件家用设备和公共设备等不同程度损坏。

  • 标签: 雷闪El 雷闪次数 时空分布 雷闪强度 雷电灾害
  • 简介:通过构建广东两区域动态模型,对广东碳交易及其他政策措施进行定量评估,分析实施可调控总量的碳交易政策机制对广东及参与交易部门的经济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按照减排情景到2015年广东完成19.5%的碳强度下降目标,相比基准情景,GDP将减少0.7%;按照强减排情景到2015年将完成20.5%的碳强度下降目标,相比基准情景GDP将减少0.9%;如果在强减排情景的基础上实施碳交易政策,GDP相对基准情景减少0.8%,到2015年实施碳交易政策可减少GDP损失约90亿元,说明广东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能够发挥支持经济发展和节能减碳双赢的作用。

  • 标签: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广东省 碳交易 经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