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介绍了CE/SE方法.该方法不同于以往的一些计算格式,在计算中它把时间和空间同等对待,具有格式构造简单、计算方便和对激波间断分辨率高等优点.运用适合点火管一维两流控制方程的CE/SE方法来计算点火管内的一维两流流动,源项采用四阶Runge-Kutta方法进行处理.数值计算的结果与实验数据的比较表明,CE/SE方法能对两流进行有效的数值模拟.

  • 标签: 计算数学 CE/SE方法 两相流 点火管 内弹道 数值模拟
  • 简介:建立了PDE管内利用等离子体射流点火过程的一维两流体动力学数学模型,并用CE/SE方法对管内两爆轰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讨论了等离子体射流点火不同射流时间及点火能量对于爆轰波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火花点火相比,等离子体射流点火可以缩短DDT时间约35%,缩短DDT距离约30%;在能够形成爆轰的情况下,等离子体点火能量和点火时间的增加对DDT距离影响很小。计算结果对提高脉冲爆轰发动机的运行频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流体力学 等离子体点火 脉冲爆轰发动机 两相爆轰
  • 简介:根据CE/SE方法思想,构造粘性二维两流动的CE/SE数值计算的格式。采用此格式对膛内二维粘性两流动点火过程进行数值计算。计算结果反映实际规律并和试验结果符合,结果表明,对中心点火方式,在点传火过程初期,膛内压力在径向上存在较大的压力梯度,当火药全部着火后,药室内压力逐渐趋于一致。同样也表明CE/SE方法能够完全模拟瞬态二维两流动的情况。

  • 标签: 流体力学 CE/SE方法 两相流 内弹道 数值计算
  • 简介:为了大幅降低火炮发射时的后坐力并保持弹丸初速基本不变,设计了一种药室低后坐能弹药和验证火炮机构。根据火炮内弹道理论和火箭发动机内弹道理论,建立了一种基于药室低后坐能弹药的内弹道模型;通过正交试验法分析了弹药后药室喷管喉径、装药质量及燃速对弹药前推力的影响,确定了与弹药前药室底推力规律和总冲量大小相当的最优设计方案,得到了火炮后坐运动部分发射过程中的受力规律。仿真计算表明:发射某中口径火炮弹丸的后坐冲量可减少82.1%,初步验证了火炮发射药室低后坐能弹药技术可行,对未来大幅减小火炮的后坐力和提高火炮机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兵器科学与技术 低后坐力 双药室 内弹道 正交试验
  • 简介:弹丸初速的标称值与实际值存在着差异,此误差影响火炮的射击精度,因此有必要对弹丸的实际初速进行测定。基于激光幕区截原理的弹丸初速测量系统,采用激光测距机和光栅尺进行距离的测量和标定,选用ARM和CPLD对测速过程进行全过程记录采集,通过平均测速法计算得到弹丸初速,对系统的测量误差进行了分析,系统样机经过实弹射击试验得到某口径弹丸的试验数据。对系统的误差分析及实弹射击证明,激光幕测速系统在弹丸初速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可较好地进行初速的校准测量。

  • 标签: 信息处理技术 双激光幕 速度测量 弹丸初速
  • 简介:以某路供弹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火药燃气驱动、弹链供弹、横向移动式路供弹机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得出,扭簧是供弹机构中不可缺少的构件,并对供弹方式提出了改进建议.

  • 标签: 双路 自动机 燃气驱动 结构特点 工作原理 计算结果
  • 简介:针对高速机载雷达数据传输速度快、数据量庞大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的高速大容量冗余载雷达数据存储系统。系统以FPGA为逻辑控制中心,采用高速FIFO和Flash流水线操作实现了高速雷达数据无缝缓存和连续高速存储,并采用二维无效块检测列表刷新算法保证了冗余数据的可靠性,减少了FPGA内部资源的占用。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工作稳定,记录数据完整准确,能够实现对传输速率为24MiB/s高速并行雷达数据的冗余存储。

  • 标签: 飞行器仪表、设备 机载雷达数据 双冗余 高速FIFO Flash流水线操作
  • 简介:针对传统飞行器遥测存储设备记录仪电路体积庞大、功能扩展性低以及记录数据的可靠性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NiosII的新型备份记录仪设计方案.该方案以SOPC技术为基础,将整个控制系统构建在单片FPGA上,通过备份存储提高存储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该设计方案具有可扩展和微体积等优点,试验结果证明系统性能稳定,能实现单路模拟信号的采集、备份存储功能.

  • 标签: 记录仪 FPGA NIOSII 双备份 SOPC
  • 简介:随着数字计算机在控制中的广泛应用,直接在离散时间内设计数字化控制器具有现实意义。在陈庆伟学者提出的连续时间口内模控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针对伺服系统的离散时间口内模控制器设计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基本的内模控制结构上增加一个控制器,从而获得更高的系统性能。并对系统的鲁棒性能、跟踪性能和抗干扰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当模型参数存在较大误差时,系统性能优于PID控制,且具有高阶无静差特性。

  • 标签: 自动控制技术 离散时间内模控制 双口控制 伺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