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4 个结果
  • 简介:首届中国国际应用激光、光电技术贸易博览暨研讨会于3月21日至23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拉开帷幕。全场汇聚来自中、德、美、加、瑞以及中国台湾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163家展商参展。其中。国际展商占65%。展区分为激光元件和激光设备两大主题区域,涵盖了激光、光电子的整个产业链。展会期间还举办了国际应用激光技术中国研讨等多场高质量的激光技术交流会议,触及激光产业最前沿。

  • 标签: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应用激光 中国台湾 光电技术 技术贸易 博览会
  • 简介: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中国光博,CIOE2012)将于9月6日--9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来自组委会的最新消息显示,本次展会吸引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展团参加,来自异域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将给每一个现场观众和买家留下深刻印象。

  • 标签: 国光 海外 会展中心 博览会 组委会
  • 简介:为把握光学领域技术发展前沿和热点、共享研究成果,促进技术合作与技术创新,推动光学和光电子技术与产业的进步,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机电技术与系统集成分会和天津市光学学会订于2012年10月13-14日在天津召开2012年全国光电技术与光机电系统集成学术研讨。欢迎从事光学及光电技术等相关领域的科技人员参加,交流学术研究、技术开发的新进展,研讨新动态、新领域。

  • 标签: 光机电技术 光电技术 学术研讨会 统集成 电系 中国光学学会
  • 简介:2010年11月6日,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到会的学术委员会成员有周炳琨院士、王启明院士、王家骐院士、叶声华院士、朱中梁院士、吴培亨院士、沈绪榜院士、林尊琪院士、侯洵院士、龚旗煌教授等。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理事会理事长李培根,主任叶朝辉,海外主任王中林,副主任姚建铨,常务副主任骆清铭等出席会议。实验室组建单位的代表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书记詹明生、中船重工717所副所长鲍晓静、武汉邮科院张继军等也应邀出席会议。

  • 标签: 国家实验室 学术委员会 武汉 光电 中国科学院 副主任
  • 简介:第四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暨论坛(OVCEXPO2005)已于2005年11月5日闭幕,这次盛会是OVCEXPO历史上规模最大、专业化程度最高、论坛质量最好的一次展会,在海内外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四年的孕育再次证明,OVCEXPO的影响已从华人经济圈渗透到了全球经济圈,这更加坚实了OVCEXPO“追光”的脚步。在此我们诚挚邀请您在2006年11月2~5日参加第五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暨论坛(OVCEXPO2006),交流信息、增进合作、共谋发展。

  • 标签: 中国光谷 博览会 光电子 第五届 论坛 和谐发展
  • 简介:2013年5月25-26日,第六届国际光子与光电子会议(The6thInternationalPhotonicsandOp—toElectronicsMeetings,POEM2013)在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召开。开幕式上,美国光学学会的首席执行官ElizabethA.Rogan女士和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骆清铭教授到会致辞。4名本领域权威专家作全体大会报告,分别是: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国际电工委员委员,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及超高效光电学研究中心执行研究主任MartinGreen,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亚桂冠院士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生物医学光子学 成像技术 电子学会 工程院院士 华中科技大学
  • 简介:当前液晶显示已随处可见,然而,液晶的非显示应用同样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曾在液晶的光通信器件研制方面有较长期的积累,近年来,进一步致力于将液晶应用于不同波段(可见-近红外-太赫兹)的光场调控。提出了一种利用液晶光控图案化取向实现光场产生、调制和变换的技术,研制了一套基于数字微镜阵列(DMD)的微区液晶光取向系统。基于此系统,制备了系列不同液晶模式、不同参数的液晶取向微结构,并对其衍射特性进行了研究,实现了对涡旋光、艾里光、矢量光等复杂光场的动态变换和调控。该工作可在新型光镊,轨道角动量复用光通信,甚至在量子信息处理中得到应用。

  • 标签: 液晶 液晶显示 液晶光取向 光子学器件
  • 简介:探讨了在无合作靶条件下,以波动海面为载体的激光诱骗布设策略。通过建立基于镜面反射的最佳对抗空间角度模型进行模拟计算,给出了布设激光诱饵的空间角度与激光诱饵空间位置及激光目标指示器投影距离的关系曲线,利用这些曲线可以导出在各种情况下进行激光诱骗对抗的最佳策略。

  • 标签: 激光诱饵 激光半自主制导 布设策略
  • 简介:为克服光学相控阵单元间隔必须小于工作波长二分之一的限制,构建了一种稀疏光学相控阵模型。分析了一维稀疏光学相控阵在近场和远场条件下的扫描原理,并提出了一种设计方法。对其相关参数进行仿真的结果表明:稀疏光学相控阵所用的单元数目较少,单元间隔远大于工作波长,扫描范围较大,波束宽度较窄,且在整个扫描空间内没有栅瓣。因此,稀疏光学相控阵单元间隔不受工作波长的限制,同时具有较好的扫描性能。

  • 标签: 光束控制 激光扫描 光学相控阵 稀疏阵
  • 简介:相干且频率锁定的正交多载波光源产生技术在光通信领域有着诸多应用,能广泛用于微波光子学、全光信号处理以及波分复用(WDM)技术和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互联网数据业务的快速增长使得超宽带大容量骨干网传输技术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而要实现Tb/s超大容量传输,目前使用的最主要的方法是光的波分复用(WDM)或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作为实现光WDM或OFDM的一项关键技术,相干和频率锁定的正交多波长光源技术引起了国内外各大科研机构的强烈关注。介绍了国内外多载波技术的现状以及多载波产生的多种方案,并对每一个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参考。

  • 标签: 相干 频率锁定 多波长光源 波分复用 正交频分复用 超大容量传输
  • 简介: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纳米精度光学测量系统。该系统结合半导体位置探测器件(PositionSensitiveDetection,PSD)及现代计算机技术,利用激光在两平面镜间多次反射,将测量镜的纳米量级被测物位移放大到PSD能够分辨出的微米量级的位移,从而利用相对低精度的手段完成高精度的测量。实验表明此系统能够对微小位移进行放大测量,测量精度达到11.5nm。

  • 标签: 激光测量 微小位移 多次反射 PSD
  • 简介:采用压缩模塑法制备了聚乙烯远红外窗口,对红外窗口材料的成型条件和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成型温度为150℃,样品的成型压力对红外透过率没有影响,窗口材料的红外透过率随厚度的增加而减小,最后选定样品厚度为2mm,在15μm以后具有较好的透过率。抗腐蚀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材料耐强酸、强碱及部分有机溶剂。

  • 标签: 红外 窗口 聚乙烯 透过率 抗腐蚀
  • 简介:星敏感器是一种高精度姿态测量设备,被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舰船等领域,其性能主要取决于内参数的标定精度。选用何种标定方法完成内参数的标定以及如何提高内参数的标定精度是星敏感器实现高精度姿态测量的关键。针对现有的依赖姿态解算的标定方法与不依赖姿态解算的标定方法进行了相应研究,通过采用网格状星图分析了两类标定方法的噪声特性,同时对比研究了两类标定方法在不同星点数目、不同星点分布下的标定情况。仿真结果表明:星点数目越多内参数的标定精度越高,星点分布越均匀内参数的标定精度越高,且在同等情况下依赖姿态解算的标定方法的精度要优于不依赖姿态解算的标定方法。

  • 标签: 星敏感器 标定 成像模型 噪声特性 星点分布
  • 简介:基于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的高速光模块在现代光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本文在简单介绍光收发模块和VCSEL器件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GBIC模块的总体设计和主要技术关键.

  • 标签: 高速光通信 VCSEL 收发模块 GBIC
  • 简介:光纤到户对光纤在小弯曲半径条件下的衰减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结构光纤可以实现极小弯曲半径的低衰减光信号传输,是小弯曲半径单模光纤技术解决方案的有力竞争者。设计了一种新的微结构光纤,并研制出光纤样品。这种结构的光纤具有非常优良的弯曲特性。其最小弯曲半径可达2mm,1550nm附加损耗小于0.1dB,并且具有优良的偏振模色散特性,熔接损耗也非常小,其与G.652D单模光纤的熔接损耗为0.12dB。这些特性使其在光纤到户的复杂应用环境中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

  • 标签: 弯曲不敏感性 低损耗 光纤到户 微结构光纤
  • 简介:从理论上分析了单信道光传输系统中SPM效应对传输性能的影响。并通过仿真得出了不同入纤功率情况下SPM效应对单信道光传输系统影响的定量数据,当入纤功率小于0dBm时,SPM效应不明显;入纤功率在0~12dBm时,SPM效应减弱了色散效应的作用。延长了系统的受限距离;入纤功率大于15dBm时,SPM效应起主导作用,单信道光传输系统极限受限功率为18dBm。

  • 标签: 光传输 SPM 入纤功率 色散
  • 简介:阐述了掠海导弹红外特性模拟的意义,通过分析红外成像系统对点源目标探测的影响因素,确定了红外辐射强度、光谱分布、空间分布、运动速度为模拟特征量。以红外辐射、反射理论为基础,研究了模拟特征量估计方法,给出了两种典型模拟器实现方法。

  • 标签: 掠海导弹 红外特性 外场 模拟方法 红外成像系统
  • 简介:级联长周期光纤光栅作为长周期光纤光栅的一个特殊形式,具有许多特殊性质。本文研究了级联长周期光纤光栅理论以及其光谱随级联光纤长度和光栅强度变化的特性,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为级联长周期光纤光栅传感和设计级联长周期光纤光栅器件提供了依据。

  • 标签: 长周期光纤光栅 光谱 光纤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