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据国外有关报刊介绍,自1982年开始,日本用原生质融合技术进行珍珠贝外套膜的研究。此法是把培养的珍珠贝外套膜组织分成单个细胞,然后再用酶溶去细胞壁,成为单个原生质体,再把两种珠母贝的原生质体融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外套膜组织。这种组织可产生具有两种珠母贝特性的珍珠。

  • 标签: 外套膜 育珠 珠母贝 新技术研究 珍珠贝 原生质体融合
  • 简介:鲈鱼的自身生长特性决定了其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既能在淡水中养殖又能在海水中生存。同时,因其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和食用口感好的特点,在市场中的需求量较大。另外,在水产品中也属于营养价值较高品种,因此备受人们的喜爱。为了提升鲈鱼养殖的效益,我们需要加大对鲈鱼淡水养殖技术研究。本文就从种苗培育、池塘准备、养殖管理以及病害防治几个方面入手,对鲈鱼淡水养殖技术的要点进行分析。希望可以进一步提升鲈鱼的产量与质量,为养殖户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 标签: 鲈鱼 淡水养殖 技术
  • 简介:杂交太阳鱼是以蓝鳃太阳鱼(Lepomismarochirus)为母本和绿色太阳鱼(Lepomiscganellus)为父本的杂交子一代,外形近似父本,具有肉多鲜嫩、体侧肌肉无小刺、鱼肉中粗蛋白含量高、煮汤汤白而鲜、体色鲜艳等特点,是一种食用、游钓、观赏兼用的养殖新品

  • 标签: 杂交太阳鱼 养殖技术 清塘消毒 施肥
  • 简介:文中介绍秦岭大鲵繁育基地的亲鲵人工繁殖技术。三年间连续催情32组,自然交配产卵雌鲵27尾,共获卵14000粒,并连年孵化出苗。其中,产空卵带亲鲵5尾,催繁成功率为84.4%。每年7月下旬至8月底性腺发育成熟为最佳催情期;交配产卵池要彻底清池,严控给水流量与水深;以及亲鲵繁殖与护卵行为等系列要素。

  • 标签: 人工繁殖技术 秦岭山区 大鲵 性腺发育成熟 交配产卵 繁育基地
  • 简介:鲍(Abalone),俗称“鲍鱼”,是国际市场最畅销的海产品之一。鲍是名贵的海珍品,其肉质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素有“海味之冠”的美称,自古就被列为“海产八珍”之首。从鲍肉中提取的鲍灵素Ⅰ、Ⅱ、Ⅲ和馏分物C可抑制疱疹病毒和流感病毒A,鲍灵素Ⅲ还具有较强的抑制癌细胞作用。

  • 标签: 鲍鱼 防治技术 病害 国际市场 营养丰富 疱疹病毒
  • 简介:采用单一或混合使用鲤鱼脑垂体、LRH-A2和HCG的方法,对池塘工人养殖7年的斑Hu亲鱼进行8批19组人工催产,收集鱼卵151990粒,催产率达100%;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获得受精卵106450粒,受精率54.5%-88.9%,平均值达70.0%;孵出全长1.2-1.5cm鱼苗33808尾,孵化率8.2%-58.1%,平均值为31.8%。使用丰年虫、水蚯蚓等鲜活性饵料投喂,经16-21天培育,在12个水泥池和12个水族箱中培育出3-5cm鱼种20365尾,成活率44.3%-87.6%,平均值为60.2%。取了斑Hu全人工繁殖的成功,填补了国内在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 标签: 斑Hu 人工繁殖 育苗 Gan鱼
  • 简介:2006年对鳄龟人工繁殖进行了研究,共收集龟卵509枚,其中受精卵420,孵出稚龟313只,孵化率74.5%,死亡23只,成活率92.7%。

  • 标签: 鳄龟 人工繁殖
  • 简介:目前,在广西人工养殖鳖的品种有黄沙鳖、杂交鳖、中华鳖、山瑞鳖、台湾鳖和从美国进口的佛罗里达鳖,主要养殖品种为黄沙鳖、杂交鳖和山瑞鳖。鳖的养殖方式多种多样,从10m^2的水池至1hm^2的池塘均可养殖。家庭小水体饲养鳖,具有占地面积小,设备简单,管理方便,饲料来源广,成本低,收益大等优点。在城乡农民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及零星的小块土地,都宜建池饲养,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一项致富产业。

  • 标签: 人工养殖 黄沙鳖 技术 养殖品种 佛罗里达 养殖方式
  • 简介:草鱼以其饲料来源广,肉质好,脂肪含量低,生长速度快,产量高,易于进行规模化养殖等特点,成为我国渔业生产中历史悠久的重要淡水传统养殖品种之一.与青鱼和花白鲢统称“四大家鱼”,深受广大养殖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喜爱。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廉价的草食性鱼类(草鱼、鲫鱼、团头鲂)的需求越来越大,草鱼的养殖也愈来愈热。但是,草鱼养殖过程中(特别是苗种培育阶段),成活率低,疾病多且很难控制,

  • 标签: 池塘养殖 草鱼种 技术 规模化养殖 草食性鱼类 饲料来源
  • 简介:在池塘中将岩原鲤大规格鱼种养殖成尾均重为300g/尾的商品鱼,养殖周期为一年,通过试验得到了岩原鲤池塘成鱼养殖合适的放养规格、放养密度、产量、成活率及饵料系数等技术数据。

  • 标签: 岩原鲤 池塘 成鱼养殖
  • 简介:目前,渔业可持续发展已逐渐引起水产工作者的注意。一个池塘所能消除过多营养盐和有机物以净化自身的能力是有限的,大量投入饲料和肥料促使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初级生产力和鱼产量得到提高。然而多余的肥料和残饵碎屑的沉积与分解,使得底泥和水体中的营养盐、有机物浓度升高,透明度下降,从而引起一系列问题:COD升高、耗氧加剧、DO和底泥pH降低,一些有毒物质在水体中大量积累,水质恶化。如果管理者掌握了良好的水质调控技术,在水质有不良趋向时用适当的措施加以改善,就能使生态系统向着良性方向发展。

  • 标签: 水质调控技术 养殖池塘 淡水 可持续发展 初级生产力 浮游植物
  • 简介:草鱼因自身肉质鲜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在市场中的需求量较大,致使其成为大宗淡水鱼养殖作业中的主要鱼种。养殖户为了提升草鱼养殖的产量与质量,多是采取混合养殖的方式与其他鱼种进行混合养殖。这种养殖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经济效益,但是在养殖过程中对草鱼所带来的病虫害威胁也是无法避免的。混合养殖的形式使草鱼病害的传播途径更加广泛,对草鱼的产量与质量带来严重影响。针对此类问题,我们需要对草鱼池塘的优质高产养殖技术进行深入探讨,从根本上提升草鱼养殖的技术水平。

  • 标签: 草鱼 优质高产 养殖技术
  • 简介:本文通过人工繁殖的月鳢苗种在池塘饲养至亲鱼,并进行亲鱼配对方式对比、饵料种类比较、孵化方式比较等试验,共配对亲鱼551对次,产卵总量51.4万粒,受精卵31.8万粒,孵出仔鱼27.3万尾,出苗20.2万尾(34∽52mm):平均受精率61.84%,平均孵化率85.79%,平均出苗率74.14%。

  • 标签: 月鳢 全人工繁殖技术 亲鱼 出苗 池塘饲养 饵料种类
  • 简介:利用面积为26.7hm~2的池塘,通过接种单胞藻培养优势生物种群,使用有益微生物改善水质,扩大缢蛏放养面积等措施进行海蜇、缢蛏立体养殖生产,每667m~2产海蜇412kg、缢蛏340kg,实现产值298.08万元,利润208.6万元。

  • 标签: 海蜇 缢蛏 单胞藻 有益微生物
  • 简介:研究设计实施了生态刺激诱导产卵、敏感催产药物筛选、催产药物剂量控制、催产技术重复验证等一系列试验。受试亲鱼120组,顺产75组,顺产率62.5%;收集鱼卵77.1%万粒,获受精卵57.3万粒,平均受精率74.3%;孵出鱼苗33.6万尾,平均孵化率58.6%。建立了一套稳定可靠、实用性强的三角鲤人工繁殖技术

  • 标签: 三角鲤 人工繁殖技术 亲鱼 产卵 孵化设施
  • 简介:近年来,我国海鲈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仅在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海鲈养殖面积近2万亩,年总产量近5万吨,产值近8亿元,产量超过全国总产的30%。然而,受区域特点、育苗条件及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该地区养殖的海鲈鱼苗长期以来完全依靠福建、山东等地提供,本地海鲈种苗业基本属于空白。外地海鲈苗受长途运输、盐度淡化过快和区域气候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下塘后成活率普遍较低。

  • 标签: 育苗技术 海鲈 河口区 生态 池塘 养殖规模
  • 简介:本文探讨了蓝鳃太阳鱼(Lepomismacrochirus)在高寒地区的生长成活状况.实验结果表明,在东北地区蓝鳃太阳鱼夏季养殖成活率可以达到85%(单养)和65%(混养),6-8月生长速度较好,混养比单养生长速度快,冰下可以安全越冬.

  • 标签: 养殖技术 蓝鳃太阳鱼 高寒地区 养殖成活率 温养 单养
  • 简介:在6月初时体长225-468mm的个体,绝对怀卵数2684±1029粒,卵子为橘黄色,卵径平均2mm,在水温15-17℃时,受精卵需要约96h以上的胚胎发育出膜。人工催产试验以LHRH-A、HCG和DOS等不同种类和剂量试验,结果混合组获得产卵率85%,受精率75%的效果。苗种培育每亩投放鱼苗3万尾,经3个月培育结果表明,体长由1.21cm增长至15.31cm,体重由0.023g/尾增重至28.25g/尾,成活率达96.8%。对肌肉营养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肌肉中粗蛋白含量为67.11%-82.11%;粗脂肪含量为8.90%-23.74%;灰分含量为4.95%-6.24%。

  • 标签: 乌苏里拟鲿 繁殖生物学 人工催产 苗种培育 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