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笔者养蚕十多年,在蚕具的使用上从原先的蜈蚣蔟一直到纸板方格蔟,虽说是一代比一代先进,但是,我觉得操作起来还是相当费工费时,特别是生产闲时那些蚕具义占据着相当大的空间,而且使用三五年后又需重新更换,这就增加了成本。

  • 标签: 使用效果 蚕具 多功能 纸板方格蔟 养蚕 蜈蚣
  • 简介:桑蚕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随着桑蚕产业的快速发展,为适应新形式下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现代化的桑蚕产业早已不单是传统意义上的栽桑养蚕,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蚕丝这一特定经济产物而存在。在桑蚕产业生产中,伴随产生着多种附属物,如桑枝、桑叶、桑葚、蚕蛹、蚕蛾、蚕茧、蚕沙等等,他们都有着自身的经济利用价值。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桑蚕产业综合利用已成为一门学科,其附属产物的价值不断被人们开发并加以利用。本人结合工作实际与产业发展现状对桑蚕产业中资源的多功能利用情况进行系统的介绍与总结。

  • 标签: 桑蚕产业 资源 多功能利用
  • 简介:本文探讨了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调整实验教学内容,优化实验组合;培养学生完成和设计实验的能力;启发引导,改变教学方式;规范实验要求,完善实验考核制度等几个方面的改革,充分将实验室资源利用起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 标签: 细胞生物学 实验教学改革 综合素质
  • 简介:用酶联免疫(ELISA)法从感染细胞质多角体的病蚕粪中检出多角体,使从群体预测发病成为可能。为此试图将此法实用化而加以改进,如果用精制的IgG组分与未精制的抗血清比较,非特异的反应干扰减少,灵敏度变高;又在ELISA法中,双重抗体法(双重抗体夹心法)灵敏度最好,仅用3.54×10个多角体/穴的浓度,即能检出。在接种

  • 标签: 蚕粪 多角体 抗体夹心法 IgG 病蚕 蚕病
  • 简介:蝗灾是一种世界性的农业生物灾害,全世界约有三分之一的大陆,包括近一百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蝗灾的威胁。其中尤以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蝗灾发生最为频繁,危害也最重,而澳洲、欧洲和拉美国家的蝗灾发生较轻。蝗灾的发生是因蝗虫的危害而得名。目前全世界已知的蝗虫种类在一万种以上,其中中国有九百余种。

  • 标签: 越北腹露蝗 超微结构 中肠细胞 农业生物灾害 蝗虫种类 世界性
  • 简介:组态软件拥有着独一无二的先进性特点,人机界面表现优异,系统容易维护,还有着使用方便的组态工具和模块,项目开发速度快,开发成本低廉。工业控制组态软件的大范围普及与使用,真正地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成功率。简而言之,工业控制组态软件在自动监控系统软件中已经成为了应用重点。

  • 标签: 工控 组态软件 功能分析 应用
  • 简介:磷脂酶C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是一类可以催化磷脂酰键的水解酶,在生物生命活动中起着第二信使的作用,但不同来源在分子结构上略有差异。通过综述已有的PLC的研究成果,期待在家蚕等昆虫体内PLC的研究取得更多的成就。

  • 标签: 磷脂酶C 同工酶 家蚕 昆虫
  • 简介:2008年7月26日下午,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朱玉贤教授为组长,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陈晓亚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院士、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毛龙研究员和西南大学张泽教授为成员的科技部“十一五”863重大项目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中期执行情况检查组对西南大学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承担的两个课题进行了检查。

  • 标签: 植物功能基因组 中期检查 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科学研究院
  • 简介:通过实验得到了柞蚕NPV(Antheraeapernyinucleopolyhedrovirus,ApNPV)的双酶切的一片段,这个片段总长度为3300bp,序列分析后确认,该序列包含NPV连锁存在的几个基因,为da16、da26、egt、lef-1、ORF13,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 标签: 柞蚕NPV 结构蛋白 EGT 晚期表达因子-1
  • 简介:针对桂桑优12品种进行了转录组测序,本文主要分析得到的基因P45094A1的cDNA序列。通过对桂桑优12与川桑、桃树、梅树、樱桃、毛果杨、橡胶树、甜橙、葡萄、核桃等9种物种的同源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测序DNA序列中存在目前P450基因家族公认的同源性保守序列,即功能域——包括P450蛋白的ExxR结构域、FxxGxRxCxG结构及DT组成的疏水区功能,并对其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图进行了预测。

  • 标签: 桂桑优12 P450 94A1 序列分析 同源比较
  • 简介:文章以信息图形的概述以及功能优势的介绍为展开,说明信息图形在移动媒体界面设计中的意义,最后对信息图形的设计原则、表现方式以及信息图形化的高效应用进行阐述。

  • 标签: 信息图形 移动媒体 界面设计
  • 简介:使用含桑蚕血球细胞(主要是颗粒细胞和浆细胞)的离体培养系,经各种刺激物诱导后,对蛋白激酶C(下称PKC)和蛋白激酶A(PKA,需cAMP型)的活性进行了试验。血球细胞经大肠杆菌中的类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离子霉素、霍乱弧菌产生的霍乱毒素或笨基乙酸汞(杀菌剂)(4β—phorbor12—myristate13acetate)(PMA)处理后便可清楚地检测到PKC的活性,而没有上述刺激物诱导时,其活性情况没试验过。结果表明,不仅LPS而且Ca2+和一种G蛋白均可能参与了PKC活性诱导的信号转导。同样用LPS、dcAMP、离子霉素或霍乱毒素处理血球细胞,对PKA的活性进行了类似的检测,而不经处理的对照细胞没有PKA活性,而且LPS、cAMP、Ca2+和G蛋白很可能也参与了PKA活性诱导过程中的信号转导。用抗兔脑PKC—α的单克隆抗体进行蛋白质印迹分析,结果以LPS处理的血球细胞样品中有一种与单抗有交叉反应的90KDa蛋白质,而未经LPS处理的对照样品不存在这种蛋白。桑蚕血球细胞内的PKC和PKA被细菌感染后的LPS激活后,可以诱导自身防御反应,例如抗菌蛋白基因的表达。

  • 标签: 桑蚕 蛋白激酶C和A 类脂多糖 血球细胞 信号转导
  • 简介:2013年3月20日,研究论文《VitellogeninReceptorMutationLeadstotheOogenesisMutantPhenotype‘scantyvitellin’oftheSilkworm,Bombyxmori》在《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杂志在线发表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3515308。文章详细地阐释卵黄原蛋白受体在卵的形成及胚胎发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如果受体缺乏或异常会导致卵不能正常形成,卵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最终导致后代不能正常生长而致死。这一结果为鳞翅目害虫的卵黄原蛋白受体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害虫防治提供了新的靶标基因。

  • 标签: 研究论文 基因克隆 杂志 SILKWORM 卵黄原蛋白 突变
  • 简介:人工核酸酶介导的基因组编辑(genomeeditingwithengineerednucleases)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手段,被《NatureMethods》杂志评为2011年的年度技术。家蚕的基因组编辑在研究家蚕功能基因、培育家蚕新型素材、家蚕生物反应器开发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西南大学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团队紧跟国际上基因组编辑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迅速在家蚕基因组编辑研究领域开展相关研究工作。2012年9月,该团队在《PLoSONE》杂志上公布了其利用近期发展起来的基因组编辑工具-TALE核酸酶技术(TALEN)实现对家蚕内源靶基因的可遗传敲除的研究成果,该论文发表以后受到国内外众多媒体的转载与评论,发表之后的短短一年时间内即被包括《NatRevMolCellBiol》、《GenomeRes》等高水平杂志在内的论文引用28次。随后,研究团队又围绕着建立高效的家蚕基因组编辑技术平台开展研究工作,建立了适用于家蚕基因组编辑的TALEN高效组装技术体系和活性检测平台。通过组装平台,研究人员可以高效的对人工设计的TALEN打靶载体进行组装。通过活性检测平台,研究人员可以便利地对组装的TALEN打靶载体的打靶效率进行评估,筛选高活性的TALEN打靶载体,这对提高对家蚕功能基因敲除,尤其是可遗传敲除的成功率有着重大意义。该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家蚕基因组编辑技术平台的完善和成熟,为实现家蚕功能基因的大规模敲除打下了坚实基础。相关研究论文“High-efficiencysystemforconstructionandevaluationofcustomizedTALENsforsilkwormgenomeediting”于2013年9月28号在国家权威杂志《MolecularGeneticsandGenomics》上在线发表(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438-013-0782-4)。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王峰、马三垣为论文�

  • 标签: 家蚕生物反应器 功能基因组 编辑技术 大学 西南 SILKWORM
  • 简介:新加坡国立大学结构生物学家袁于人研究小组和西南大学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就家蚕关键蛋白结构解析和功能分析展开了广泛的合作研究。为了即时总结合作研究成果,商讨未来研究发展方向和确定重点合作研究内容,2011年6月21~23日,新加坡国立大学袁教授小组和蚕学所联合召开了双边学术讨论文。

  • 标签: 新加坡国立大学 功能基因组学 学术讨论会 结构生物学 双边 家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