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通过技术进步不一定能够找到替代资源,而且即使能够找到,也要将经济活动限制在生态承载力之内,如此,就应该大力发展稳态经济;通过技术进步肯定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资源利用,但是,如果不改变消费主义文化和市场经济资本逻辑,技术进步只可能增加资源消耗,加剧资源危机,鉴此,应该大力发展非物质经济;资源危机并不必然带来技术进步,只有进行制度变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有利于技术创新和资源危机的解决;在解决资源危机这一问题上,技术进步在很多时候并不一定比制度变革更有利。总之,对于资源危机的解决,制度设置及其贯彻比技术进步及其应用更重要,应该更加重视通过制度变革而不是单纯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资源危机。

  • 标签: 资源危机 解决 技术 制度 可持续发展
  • 简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理应从历史的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来加以解读与阐释。基于历史纵向维度即人类社会治理模式历史演进中的制度形态视角,构建与善用道德制度也是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而又先进的策略选择。目前,类似生态(环境)行政约谈制度、生态管理中的引咎辞职制度以及自责道歉制度、道德诚信制度等新型制度就本应属于道德制度的范畴。道德制度不同于西方新制度主义理论中的非正式制度,也不同于道德教育制度、道德教化制度、道德文化制度等。作为生态文明制度的道德制度必将逐渐由边缘地位转向中心地位,必将发挥越来越广泛和越来越重要的历史引领作用。

  • 标签: 生态文明制度 法律制度 道德制度
  • 简介:生态合作治理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合作治理制度建设对于政府与企业、社区、生态型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各界公众形成合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要认真正视生态合作治理制度建设的主要困境,采取生态合作治理制度建设的有效举措,遵循生态善治的原则,以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所组成的生态治理联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信息公开制度、生态治理协商民主制度、生态治理集体行动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促进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 标签: 生态合作治理 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
  • 简介:“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在社会层面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二在国家层面形成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体系。目的是要形成一种生活中保护环境的广泛的体制性力量,以确保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永续。然而,现实中“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正在并将继续遭遇人性违和、义利定位失当、价值取向混沌、他律与自律失衡等伦理困境,摆脱这种困境的根本途径是以道德自觉铸造制度之魂,以新的“生态社会人”人性观、生态价值观、生态义利观,构建以人为本、人自和谐的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和道德体系。

  • 标签: 制度 伦理困境 生态社会人 道德自觉
  • 简介:结合福建省集体林权改革实际,着重探讨历次集体林林权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系统论述评价新一轮林改的重点原则与试点推广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改革深化的难度,提出明晰产权、确权发证的方法与解决途径,旨在为深化福建省林改,维护山区稳定及社会和谐做贡献.

  • 标签: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林地所有权 林地使用权 确权发证
  • 简介:丰乐围项目是香港首例公私合营湿地保育制度的项目.在过去的20年里,作为发展商——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了数次努力,但该项目至今仍未动工.除了诸如鱼塘、噪音、鸟类、萤火虫等生态问题的干扰之外,湿地私有化及公众的参与程度也成为摆在开发商和政府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2004年香港政府公布了《新自然保育政策》,鼓励商业机构与非营利机构合作建设12个优先加强保育的地点,丰乐围所处后海湾区域就名列第9.当外界正在质疑这种模式的成效时,丰乐围已成为比较受关注的保育区域.它的成效不仅对《新自然保育政策》的贯彻实施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湿地管理模式的创新带来考验.随着2013年5月丰乐围的合作伙伴——世界自然基金会的退出,丰乐围的问题更加令人深思.运用文献查阅法、景观设计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演绎推理法分析该项目的设计因素及商业因素,提出该项目迟迟未动工的根本原因,并认为私有土地合作和公众参与对推动公私合营湿地保育制度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丰乐围 公私合营 湿地保育 公众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