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据初步调查统计,珠海市共有外来入侵植物30科61属67种,多为草本.对这些植物的入侵途径和危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防治建议.

  • 标签: 外来入侵植物 珠海 调查
  • 简介:初步调查海南岛各市县薇甘菊的分布及危害现状,介绍了薇甘菊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危害特征,并提出科学防治措施。薇甘菊在海南岛已有蔓延趋势,应引起重视。

  • 标签: 薇甘菊 外来物种 危害 防治措施 海南岛
  • 简介:<正>热带的微甘菊、南方的凤眼蓝、西南的紫茎泽兰……近年来,这些被曝光的外来入侵植物给我国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失。最新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已有外来入侵植物逾500种。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上海辰山植物园联合沈阳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西学院、韩山师范学院等全国8家科研单位,经过3年的野外

  • 标签: 外来入侵植物 紫茎泽兰 辰山 沈阳大学 凤眼蓝 甘菊
  • 简介:为更好地了解浙江海岛外来入侵植物的特征和习性,通过对嵊泗县花鸟岛外来入侵植物的实地调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对其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组成、危害现状、原产地、生活型和入侵途径等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表明:花鸟岛现有外来入侵植物19种,其中菊科植物种类最多,有4种,占入侵植物总数的21.1%;其次是旋花科植物,有3种,占入侵植物总数15.8%;就危害程度而言,已造成严重危害的种类有5种,中等危害的有8种,轻度危害的有种6种.这些外来入侵植物中,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草本植物种类最为丰富(16种,占总数的84.2%);原产地以美洲为主(16种,占总数的84.2%);引入途径以人为有意或无意引入为主.嵊泗县花鸟岛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组成及分布特征与浙江省外来入侵植物有相似关联之处,也有其适应海岛环境的特殊性,对其防控应采取相应不同的方法对策.

  • 标签: 外来入侵植物 原产地 生活型 花鸟岛
  • 简介:3月份,又进入了春耕农事用火期,部分村民烧除田间杂草,极易引发森林火灾。为了及时消除这个隐患,福建省尤溪县溪尾乡党委、政府组织了60多名干部分批入村,组织村民集中开展山边田埂杂草焚烧活动,既消除了森林火灾隐患,又助力村民春耕工作有序开展。

  • 标签: 火灾隐患 田间杂草 尤溪县 森林火灾 政府组织 田埂杂草
  • 简介:当前城市园林植物的有害生物入侵呈明显上升之势,生物入侵对城市园林乃至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都构成严重的现实与潜在威胁和破坏。园林植物病虫害传统的地理分布格局面临嬗变,园林病虫害防治的传统理念受到挑战,园林植保对此务必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妥善的应付。

  • 标签: 生物入侵 生态安全 园林植保
  • 简介:外来有害生物对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经济发展以及文化多样性等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人们采取了包括法律工具在内的各种措施加以应对。然而,由于未能对生物入侵的传入类型进行深入研究,因而目前的有关法律措施处于不到位、相互重叠以及软弱无力的状态。传统上,生物入侵现象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入侵和人为入侵,后者又分为有意入侵和无意入侵两类。本文对有意入侵和无意入侵进一步细分,将前者分为主观无恶性和主观恶性两类,后者分为原因行为本身不违法和原因行为本身违法两类,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法律规制的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改进建议。

  • 标签: 外来物种 入侵物种 生物入侵 传入类型 法律规制
  • 简介:近年来城镇园林绿化中引种了不少的外来植物,是喜是忧众说纷纭。文章从外来植物是对乡土植物资源的有力补充等方面阐述外来植物的重要性,提出在城市园林绿化中要科学合理应用外来植物,为园林绿化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 标签: 园林绿化 外来植物 引种驯化
  • 简介:2002年9月25-26日,北京园林学会植物专业委员会组织中科院植物园、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植物园北京园林科研所、北京市园林局绿化处及苗圃有关专家15人,对北京市道路绿化引种植物应用和北京市云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植被状况进行了调研。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为了丰富北京地区的植物品种和美化观赏效果,园林科技人员和园林科技公司从国外引进了许多新优植物和草坪花卉品种,对提高园林绿化景观水平,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借鉴近些年来国内外生物引种中生物入侵的经验教训,对保护我国国家和地区原生生物物种的安全,避免和防止外来生物物种入侵带来的危害,保护生物和生态安全,加大保护措施应该提上日程进行研究和探讨。目前在北京地区对已引进的植物如刺槐、火炬树、美国地锦

  • 标签: 生物入侵 北京园林 北京地区 植物引种 生态安全 国家森林公园
  • 简介: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黄独脚金寄生杂草(Strigahermonthica)侵扰是限制小农产自给性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壤肥力低加之总体环境退化是寄生杂草侵扰产生的重要原因。引入改良的耕作制度来解决寄生杂草侵扰和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势在必行。本文对肯尼亚西部双峰高原地区内,用豆科植物--印度田菁改良的休耕地对玉米产量和农田寄生杂草侵扰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实验处理分阶段进行,处理包括田菁改良6和18个月的休耕地、未经耕作自然植物再生6和18个月的休耕地、连续种植玉米未施肥的耕地和连续种植玉米同时施加氮和磷肥的耕地。结果表明,与未施肥玉米地相比,田菁改良休耕地明显(p〈0.5)增加玉米产量.除草管理降低了第一季度(428000±63000株·hm-2)、第二季度(51000±1500株·hm-2)玉米地寄生杂草植株种群。实验周期内,除草管理降低玉米地土壤中寄生杂草种子种群数。短期田菁改良休耕地对玉米产量的促进作用明显好于未施肥的玉米地,但是短期杂草休耕地对玉米产量无显著影响。种植玉米和除草控制寄生杂草效果要好于休耕。

  • 标签: 复合农林 作物产量 改良休耕地 残留效应 根寄生物 土壤肥力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