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飞虱是传播玉米粗缩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重要传毒媒介,2007年以来,连续五年在山东省发生严重,对玉米和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根据历年飞虱发生情况,目前发生虫量,结合该虫发生规律、近期气象预报等综合分析,预计飞虱在鲁西南地区大发生,鲁南、鲁中及半岛地区偏重发生。

  • 标签: 灰飞虱 山东省 大发 水稻黑条矮缩病 玉米粗缩病 警报
  • 简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纳他霉素和乙霉威对葡萄孢Botrytiscinerea的抑制活性,同时采用药液培养法间接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药剂对菌丝体糖、蛋白和电解质渗漏的影响。结果表明:纳他霉素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中浓度(EC如)在25℃下为37.42μg/mL,在5℃下为0.9840μg/mL,活性提高了37倍;乙霉威对供试菌的活性在5℃下较25℃提高了5倍。25℃下经纳他霉素处理8h后,菌丝体可溶性糖渗漏量为6.5mg/g,蛋白渗漏量为162μg/g,药液电导率为700μs/cm,均显著高于相同条件下的0.1%吐温-80对照和乙霉威处理。不同处理温度之间,温度越低菌丝内含物的渗漏量越少。

  • 标签: 纳他霉素 灰葡萄孢 抑制作用 作用机理
  • 简介:以多菌灵为对照药剂,采用生长速率法、悬滴法和浸渍法分别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纳他霉素对葡萄孢Botrytiscinerea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菌核萌发的毒力,研究了常温下两种药剂对菌株产孢和菌核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纳他霉素及多菌灵对葡萄孢不同生育阶段菌体的抑制作用随温度降低而有不同程度增强;分生孢子对药剂最为敏感;温度对药剂对菌丝毒力的影响最显著;多菌灵对菌株不同发育阶段的抑制活性均高于纳他霉素。供试药剂对菌株产孢时间和菌核产生时间无显著影响,但多菌灵可显著刺激菌株产孢和菌核形成。

  • 标签: 纳他霉素 多菌灵 灰葡萄孢 毒力 生物学性状
  • 简介:研究了新型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N-(2,4,5-三氯苯基)-2-氧代环己烷基磺酰胺(简称化合物108)对葡萄孢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和萌发以及菌核产生等不同生育阶段的抑制作用及其对菌丝致病力和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合物108对葡萄孢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及孢子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分别为6.90、4.70和4.11μg/mL;菌核形成受到明显抑制,当药剂质量浓度达20μg/mL时,无菌核产生。经化合物108处理后的葡萄孢菌丝致病力下降,40μg/mL处理的菌丝致病力显著低于对照。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化合物108能导致葡萄孢菌丝萎缩、塌陷和变形,菌体细胞壁增厚、皱缩及分层。

  • 标签: 灰葡萄孢菌 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 抑制作用 形态学 超微结构
  • 简介:土壤吸附是农药在环境中归趋的关键支配因素,也是支配农药在环境中的持久和生物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该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除草剂敌草胺在不同性质土壤中的吸附、持久和生物有效以及吸附与土壤持久、蚯蚓生物有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供试浓度范围内,采用批量平衡技术测定的敌草胺土壤吸附等温线可用Freundlich模型表征(r〉0.99),土壤有机质含量(P〈0.01)是影响敌草胺在土壤中吸附的主要因素,其次为黏粒含量(P〈0.1)。敌草胺在土壤中的持久较长,其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降解速率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升高而加快,半衰期(t50)在61.3-97.6d之间;微生物对敌草胺在土壤中的持久影响显著,微生物降解是敌草胺在土壤环境中降解的主要途径,灭菌处理后其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延长了2.09-3.65倍。蚯蚓Eiseniafoetida对敌草胺的吸收和生物积累也主要取决于土壤性质,特别是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水平(P〈0.05);敌草胺在土壤中的吸附系数与其半衰期(r=–0.885,P〈0.05)、生物积累因子(BAF)(r=–0.796,P〈0.05)之间均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应回归方程分别为t50=94.210–3.535K_f和BAF=0.264–0.014K_f,表明吸附系数可用作模型参数来评价敌草胺在土壤中的持久和生物有效

  • 标签: 敌草胺 土壤 吸附 持久性 生物有效性
  • 简介:通过测量3种常用助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壬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及全氟辛磺酸四乙基胺(FT-248)水溶液的动态表面张力(DST),以及液滴在石蜡和玉米叶片上的动态接触角(DCA),讨论了DST对药液在靶标上的润湿和铺展的影响。结果表明:药液落在靶标上的瞬时DST越小,则与靶标间的DCA越小,越容易在靶标上润湿;DST降低得越快,铺展的速度也越快。应用平衡表面张力(EST)来评价雾滴在靶标上的动态润湿行为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用DST能更确切地分析药液在靶标上的铺展过程。

  • 标签: 农药助剂 平衡表面张力(EST) 动态表面张力(DST) 动态接触角(DCA)
  • 简介:农药可湿粉剂是当今农药重要的剂型之一,与乳油、悬浮剂并称为农药三大剂型,在防治农业病虫草害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湿粉剂(Wet.tablePower,WP)。简称为可湿粉,是指可以充分被水润湿、能够均匀分散在水中的极细粉末。可湿粉是由粉剂逐步改良而来。“六六六”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著名的农药之一,在防治农作物害虫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其主要剂型就是粉剂。

  • 标签: 可湿性粉剂 农药 助剂 质量 TABLE POWER
  • 简介:在优化土壤稀有放线菌选择分离方法的基础上,对从安徽、浙江、山东、陕西等地采集的31份土样中的稀有放线菌进行了选择分离。结果表明:以改进的HV培养基为分离培养基,将土壤样品稀释100倍,添加2×10^-5g/mL重铬酸钾+2×10^-5g/mL萘啶酮酸+1×10^-5g/mL卡那霉素作为抑制剂分离效果最好。以常见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为指示菌,从分离的417株放线菌中筛选出H32、H75、H223、H227、H238等5株可代谢抗菌活性物质的菌株。离体条件下,5株放线菌菌株发酵液对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sorokiniana、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turcicum、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alternate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其中H223和H238菌株发酵液对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中浓度(EC50)值均小于10mL/L;H32菌株发酵液对小麦根腐病菌、玉米大斑病菌、烟草赤星病菌孢子萌发的EC轴值分别为25.5、28.9和29.9mL/L。5株放线菌发酵液对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显著,其中H223菌株发酵液抑制作用最强,抑菌圈达30mm以上。盆栽实验结果表明,5株放线菌发酵液对小麦白粉病的保护效果为73.45%~82.35%,治疗效果为67.74%~70.80%。

  • 标签: 稀有放线菌 选择性分离 抗菌活性
  • 简介:12月9日.农业部种植业司在北京召开农药安全检测与评价项目2010年度工作总结会。总结交流2010年农药安全检测与评价项目工作,研究和部署2011年项目工作任务,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副所长魏启文主持会议并讲话.农业部种植业司农药处副处长刘亚萍参加会议并做总结。

  • 标签: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安全性检测 评价项目 种植业
  • 简介:昆虫信息素即昆虫费洛蒙(Pheromone),又称为昆虫诱剂,是昆虫同种个体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只有同种异性个体间才能感受到,只针对靶标生物而对其它生物基本无影响,是一种低毒、高效、专一强、灵敏度高、对环境友好的“绿色产品”。通过模拟昆虫间的信号系统,用信息素制成诱剂产品,再结合不同的诱捕器来防控害虫,用量非常小、灵敏度高、活性高;只针对目标昆虫、高度专一,环境友好,保护天敌;无抗药性问题,操作简单、省工、省时,防控效果好,可大大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也可以与其他任何害虫防治技术兼容。

  • 标签: 昆虫性信息素 化学农药 科学研究院 害虫防治技术 山东 绿色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