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吸管法是测定颗粒组成的经典方法,激光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近年被广泛应用于土壤和河流泥沙颗粒组成的分析中,并逐步应用到侵蚀泥沙粒径分析。为获取激光法与吸管法测定侵蚀泥沙特性指标和不同粒径的差异以及二者之间的转换关系,对18个黑土区侵蚀泥沙样品颗粒组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采用中值粒径D50和平均质量直径MWD进行侵蚀泥沙样品特性分析,激光法比吸管法测定结果明显偏低;但2种方法测定D50和MWD具有很好的线性转换关系(R〉0.9,P〈0.001)。激光法测定的砂粒和黏粒质量分数低于吸管法测定值,测定粉粒质量分数明显高于吸管法测定值。测得砂粒、粉粒和黏粒含量在2种方法间,均具有很好的线性转换关系(R〉0.8,P〈0.001)。进一步细分泥沙颗粒为大于中砂、细砂、极细砂、粗粉和细粉这5个粒级时,2种方法间除极细砂(R=0.764,P〈0.001)外,其余粒级均具有很好的线性转换关系(R〉0.8,P〈0.001)。

  • 标签: 侵蚀泥沙粒径分布 吸管法 激光法 转换模型
  • 简介: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对福建省闽清峦大杉的胸径与树生长模型进行了测定,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筛选出了胸径与树的最佳相关模型。结果表明,峦大杉胸径与树最佳相关模型为H=1.6928e“1037D,相关系数r=0.945,剩余标准差为0.106,经显著性检验,达极显著水平,回归方程总体系统误差为-0.0153%,精度较高。

  • 标签: 峦大杉 胸径 树高 相关模型 回归方程
  • 简介:利用长武县气象局1957—2006年的日降水量资料,分析该地区降水的年内、年际变化、概率分布特征等。结果表明:该区降水量季节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多年变化呈明显的丰水、平水、枯水年交替发生现象;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于年降水时间的年际变化。对侵蚀性降雨研究发现,其主要发生在7、8月,以降雨量小于30mm的降雨次数较多;降雨强度随降雨量增加而减小;同时,以短历时降雨为主,历时在30min以内的降雨次数较多,其他时段相对较少。

  • 标签: 降水量 侵蚀性降雨 黄土高塬沟壑区
  • 简介:应用样木资料,采用多方程分析对比法建立胸径与地径及树与地径的相关数学模型,所建立的模型平均相对误差低于2%,预估效果理想,从而为通过地径的测定,应用二元立木材积表测定湿地松人工林被伐木材积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实践上有应用价值。

  • 标签: 湿地松 地径 胸径 树高 模型
  • 简介:台湾特殊地理条件,于具有灾害潜在的河段,常须整治野溪、水土保持及水利工程设施,却忽略栖息于当地的原生物种;所幸近十几年来,生态工程在台湾日益盛行,许多水利建设也逐渐开始考量对环境生态的影响;然而,由于对河川欠缺完整性的规划管理概念,常导致部分施工成效仍待验证。本研究初步建立一规划设计的方法论,从利用简易的粒径量测方法及以HEC—RAS模拟河川水位开始,至如何应用生态工程的理论基础进行河溪整治,作一详尽说明,期能为日后工程界进行规划设计时之依据。

  • 标签: 生态工程 HEC—RAS 粒径分析
  • 简介:述评悬线式、针头式、管网式、喷头式4种降雨模拟的特性及其应用现状与前景。悬线式和针头式降雨模拟器具有降雨强度下限低、均匀性好等优点,但在模拟降雨时,控制面积小,雨滴粒径偏大而且单一,所以应用渐少。管网式与喷头式降雨模拟所产生的雨滴粒径与能量分布与天然降雨更为接近,广泛应用于土壤侵蚀试验研究中。目前,智能化、自动化、大型化的降雨模拟大厅不断涌现,同时根据雨滴发生基本原理搭建的手控、简易的降雨模拟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 标签: 降雨模拟器 土壤侵蚀 研究进展
  • 简介:本文简要地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及其特点,分析了基于GIS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可行性和突出优势,提出了在方案编制实践中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还存在的问题。

  • 标签: GIS 三维激光扫描仪 水土保持 方案编制 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