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8 个结果
  • 简介:退耕坡地是近年来黄土高原整治生态环境和控制水土流失的关键措施,但对于如何退耕,学术界存在多种不同观点,实践方面存在多种不同模式。以延安燕沟流域坡改梯例,利用2005年延安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和燕沟流域地貌、土壤及土地利用等资料,借助WIN-YIELD软件,对不同地形坡度条件下坡改梯在作物增产、保水减沙效益以及燕沟流域坡改梯实践效果进行模拟、对比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形坡度越大,坡改梯作物增产、保水和减沙效益越显著;坡度小于5°的坡耕地可以不进行梯田改造,坡度大于15°的坡耕地应及早实施坡改梯或退耕还林(草)。

  • 标签: 坡改梯 综合效益 燕沟流域 黄土高原
  • 简介: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减少土壤侵蚀面积、降低土壤侵蚀强度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主要效益,小流域综合治理前后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变化分析是评价工程实施效益的重要方面。以云贵鄂渝水土保持世行贷彬欧盟赠款项目重点监测小流域-盆古小流域研究对象,基于治理前后的两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eCognition、Arcgis软件,对盆古小流域治理前后的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1年盆古小流域旱地、水田等面积减少,有林地和梯田等面积增加;小流域轻度侵蚀在有林地中分布最多,而轻度以上侵蚀主要分布在旱地中;另外,小流域土壤侵蚀这一期间整体呈现由强转弱的趋势,表明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 标签: 小流域综合治理 土壤侵蚀强度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
  • 简介:通过调查云南省沾益县洞上河项目区大德小流域自然概况、农村社会经济状况、水土流失成因,对其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现状进行分析,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目标,针对小流域特点,提出坡改梯、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整治方案,同时提出植被建设、封禁治理等措施,以有效推进岩溶区水土流失防治进程。

  • 标签: 农业综合开发 岩溶区 综合治理
  • 简介:本研究主要是以Guelph渗透计于野外不同土地利用及不同深度下的水力传导度加以探讨,比较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物理性质,结果发现土壤总体密度以牧草地最高,其次裸露地,而竹林地最低;pH值牧草地最高,其次裸露地,竹林地最低;试验孔深度30cm及深度60cm的水力传导度皆为裸露地最大,最小竹林地。

  • 标签: 土地利用 水力传导度 裸露地
  • 简介:明确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ESV)的影响。以广西典型石漠化区——隆林县和西林县研究区,结合遥感解译与实地调查,分析2004—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采用Costanza估算生态服务价值方法,基于谢高地的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定量评价该区土地利用变化对9项生态服务价值(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食物生产、原材料、美学景观)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隆林县和西林县的林地、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均呈增加趋势,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则减少。两县总生态服务价值分别增加6.14亿和3.27亿元;除废物处理和食物生产价值减少外,其余7项价值均增加;林地生态价值构成ESV的主体。敏感性分析表明,研究区的ESV估算值相对稳定;生态经济协调度分析表明,两县的生态经济系统分别处于中度协调和潜在危机水平,说明隆林县生态环境有所改善,西林县需要加强生态建设。ESV可作为衡量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的1个综合性指标,当地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土地利用变化 Costanza估算方法 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 生态服务价值 生态经济协调度
  • 简介:冀北地区土壤侵蚀以水蚀和风蚀为主,根据水利部颁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1997),参考有关学者提出的土壤风蚀强度分级指标,构建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的分级指标。运用GIS和Rs技术,提取土地利用、坡度、植被覆盖度、土壤质地等信息,通过GIS空间叠加分析,得出冀北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图,详细研究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与土地利用图叠加,分析不同土壤侵蚀强度下的土地利用特征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状况。

  • 标签: 土壤侵蚀 坡度 植被覆盖度 土壤质地 土地利用
  • 简介:运用生态价值服务功能模型定量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导致的区域生态价值功能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给区域环境带来的影响。研究表明:根据规划标准,始兴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由2005年的35.46亿元减少到2020年的35.42亿元,生态价值净减少0.04亿元,减少量只占2005年的0.11%,区域生态服务价值基本保持稳定。

  • 标签: 土地规划 环境 评价 始兴县
  • 简介:根据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特点,探讨喀斯特土地石漠化的本质特征。以贵州省普定县后寨河地区案例,根据研究区不同季节的影像特征,在概念上阐明土地覆被与土地利用和石漠化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在判断喀斯特石漠化时要考虑地表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特征;指出研究区的石漠化土地全年植被盖度低于10%的植被贫瘠区灰色覆被,从生态演替的角度把单峰型季节性绿色覆被即草坡划归潜在石漠化土地。基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石漠化分类评价方法,能够使所划分的石漠化土地具有明确的含义,无疑会更为准确并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对石漠化土地的治理更具有针对性。

  • 标签: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 土地石漠化 后寨河地区
  • 简介:建宁县是福建省中央苏区县之一,地处闽江源头,是我省重要水源地和生态敏感区,同时也是我省林区。大南小流域地处建宁县城关西部,是建宁县重要的农业生产区,是建宁县城关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严重的水土流失对建宁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根据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现状和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采取水土保持植物和工程措施,同时加强对河道护岸进行绿化等,进一步加快闽江源头的水土流失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 标签: 小流域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 治理措施
  • 简介: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常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将隧洞施工中产生的石碴第二次开发使用,以达到降低施工成本、方便施工、减少建设费用和保护水土资源的目的。

  • 标签: 水土保持 洞碴 再利用
  • 简介:本文着重探讨在茶、果园地易引起水土流失的地方种植薏苡,利用薏苡茎秆作为以草代木栽培花菇和种仁供食用、药用的前景.扩大薏苡作为经济作物又是水保植物的推广和应用的深度,达到防止水土流失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综合治理效果和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

  • 标签: 薏苡 利用技术 效益分析 探讨
  • 简介:摘要本文阐述了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的必要性,以江西省进贤县例介绍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工程概况,探讨了该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做法与经验,分析了工程实施后产生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针对坡耕地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坡耕地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 进贤县
  • 简介:将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主要评价指标组成模糊物元,同时各开发利用阶段作为物元的对象,以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模糊量值构造复合模糊物元,运用层级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计算其欧化距离相似贴近度。通过雷州半岛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验证了该分析方法在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上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 标签: 模糊物元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欧氏贴近度 层次分析法
  • 简介:沙棘是半干旱地区用于水土保持造林的主要生态经济型树种,有很好的水土保持功能。作为一种植物资源,沙棘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基于国内多年来在沙棘水土保持、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成果,简要介绍我国沙棘资源发展现状,综合评述国内最新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我国今后应继续加强研究的领域。

  • 标签: 沙棘 水土保持 资源利用
  • 简介:运用荷兰开发的PEARL(PesticideEmissionAssessmentofRegionalandLocalArea)模型,模拟农药在作物-土壤中的运动情况,评价在不同浓度标准要求下,哪些农药会对地下水造成威胁,哪些地下水是安全的.针对我国农药施用现状,提出了关于农药污染地下水的研究,在农药登记中加入农药在地下水中的限量指标等建议.

  • 标签: 农药登记 作物 农药施用 利用 土壤 地下水
  • 简介:在黄土高原树木生长经常遭受水分不足的制约,导致形成大面积"小老树"。选取"小老树"形成面积最大的小叶杨研究对象,利用热扩散探针技术研究不同树龄(31~34年生和49~54年生)小叶杨生长季内树干液流的动态变化及与环境因子(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降雨量)和土壤含水量的关系,揭示不同树龄小叶杨水分利用策略的差异,黄土高原"小老树"形成机制的阐明及其改造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31~34年生小叶杨一日中液流出现峰值的时间较早,而49~54年生小叶杨维持液流峰值的时间较长。2)旱季31~34年生小叶杨液流密度低于49~54年生小叶杨,且超过最大值后液流密度出现下降现象,随着雨季土壤含水量的增加液流密度会显著增加;49~54年生小叶杨雨季的液流密度低于31~34年生小叶杨,其液流密度随环境条件达到饱和后就不再发生变化,其液流对土壤含水量变化反应不敏感。3)2个树龄小叶杨整株耗水量差异不大,但31~34年生小叶杨单位面积的耗水量显著大于49~54年生小叶杨。表明低龄小叶杨液流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较大,而高龄小叶杨的水分利用趋于保守化,对干旱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

  • 标签: 小叶杨 树龄 树干液流 水分利用策略
  • 简介:分析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在4类土地利用方式(灌木林地、采矿用地、天然牧草地和农地)下,土壤养分质量分数的差异性,运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化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4种土地类型在0~30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和全量氮磷钾质量分数及pH值。结果表明:1)4类土地在0~30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全磷量和全钾量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依次农地>天然牧草地>灌木林地>采矿用地,土壤全量氮磷钾最大值分别为天然牧草地、天然牧草地和灌木林地,最小值分别为采矿用地、灌木林地和天然牧草地;2)在垂直剖面上,采矿用地和天然牧草地的有机质质量分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农地和灌木林地的有机质质量分数最大值出现在20~30cm深度的土层,4类土地的土壤全氮量和全磷量均有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全钾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不明显。4类土地的土壤全氮和全钾质量分数整体而言较为理想,全磷和有机质质量分数欠缺。农地全磷质量分数基本能满足主要作物的生长需求,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不能满足主要作物的生长需求。本研究可为内蒙古中部工矿开采区土地合理利用以及退化的生态环境恢复等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土壤养分 土地利用方式 伊金霍洛旗
  • 简介:贵州岩溶山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导致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土壤侵蚀性退化严重,直接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为了更好地执行西部大开发战略,提高贵州岩溶山区居民的生活生产条件,促进贵州岩溶山区可持续发展,需对贵州岩溶山区脆弱生态约束及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对贵州岩溶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成因进行了分析,包括:地形的复杂性、地质环境的特殊性、降水的不均匀性以及人类活动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脆弱生态环境对贵州岩溶土地资源的影响,表现为:石漠化、土壤贫瘠化和土壤结构性恶化三个方面。最后提出了脆弱生态约束下贵州岩溶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 标签: 贵州岩溶山区 生态环境脆弱性 土地资源 约束
  • 简介:利用福建省2002-2007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采用改进的TOPSIS方法对福建省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土地利用动态度以及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和土地利用类型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2002-2007年期间福建省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总体较高,在时间上的变化呈波动趋势,2003年土地利用合理性最高;②耕地面积减少量最大,居民点工矿面积增加量最大,年变化速率最快的是交通运输用地;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影响不同。

  • 标签: 土地利用结构 改进TOPSIS方法 合理性评价 福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