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大地是位伟大的母亲,她孕育着世界上生灵万物和全体人类;她拥抱着壮丽的山川和宁静的湖泊;大地是位历史巨人,她见证着生命的起源,人类的诞生和人世间的沧桑巨变;

  • 标签: 土地利用 人类 生态安全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从上世纪90年代参加了全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示范县的工作,开始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实践,前后跨越10多年。通过实践,对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的认识不断深入,编制质量也不断提高。进步认识到必须从源头上加强水土保持管理,立法与行政执法是有力保障;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对专业技术职称要求的管理,是提高水土保持方案编报质量的基础性工作;科技示范园为方案编制树立了榜样;工程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对永久绿化美化的区域以园林绿化标准进行绿化;落实监督、监测措施是水土保持工作必不可少的手段,以促进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制度健康有序、可持续地发展。

  • 标签: 水土保持方案 编制 认识
  • 简介:工程建设所产生的废弃土石料需要专用的场地进行堆放,本文选取了广东省大型水利项目的弃渣场从渣场的类型到具体的设计进行剖析与论证,提出不同类型的弃渣场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的相关技术要求。

  • 标签: 广东省 水利工程 弃渣场 水土保持
  • 简介:根据项目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情况、土壤条件及其植被现状,综合考虑林场区划、立地条件以及林分特征等因素,选择豆科、木兰科、桃金娘科等7科共13种乔、灌、藤植物按5个分区进行配置,培育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林分,在突出其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与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的同时,注重群落外貌、物侯与季相等森林景观效果。

  • 标签: 林分改造 分区设计 绿化美化
  • 简介:本文介绍了种雨篷式生态治理崩岗的方法,具体包括修整崩岗坡面,设置若干平面台阶,挖种植沟;施足基肥;植物播种;安装遮雨篷和喷灌装置等步骤,坡面及台阶上设置的遮雨篷在人工植被层形成前能够有效防止雨水对坡面的冲刷,防止形成新的水土流失区域,保护播种的种子不被雨水冲走,从而能够稳定地在坡面上发芽、生根、生长。

  • 标签: 生态治理 崩岗 雨逢式 关键技术
  • 简介:本文认真总结龙岩市水土流失与治理情况,进步推广“长汀经验”,深入分析加快推进龙岩市新轮水土流失治理优势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从优化规划、创新机制、科学治理、精确管理、科技支撑等方面提出下步治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 标签: 新一轮 水土流失 思考与建议 龙岩
  • 简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中排水型沟头防护工程设计流量的计算公式存在错误,且该公式至今未修订,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基层水土保持工作技术力量薄弱,技术文件编制质量不高,应加大基层人员业务培训力度,建立较为健全的基层水土保持监测、试验站点体系。

  • 标签: 规范 公式 基层 水土保持
  • 简介:土壤水分作为干旱监测的重要指标,直是干旱遥感监测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利用MODIS数据的EVI、红波段反射率、近红外波段反射率数据构建了基于Nir-Red反特率光谱特征空间的EPDI模型进行土壤水分的反演。利用野外同步测量数据对PDI、MPDI、EPDI三种干旱指数模型获取的拉萨河流域土壤水分进行了验证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EPDI能够更准确地反演土壤水分,其样本点的相对误差仅为0.1040,线性相关系数为0.9181,反演精度相比PDI、MPDI(0.1646、0.1472)分别提高了36.83%和29.35%,为利用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大尺度的干旱动态监测提供了新途径。并且相比MPDI,EPDI模型参数更容易获取,模型构建受人为因素影响小,从而为模型的大范围推广提供了可能,具有很好的应用意义。

  • 标签: 土壤水分 干旱检测 NIR-RED光谱特征空间
  • 简介:我国荒漠地区由于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加上人为乱耕滥伐,导致生态恶化。当前,除了加强荒漠地区天然植被保护外,选种不同类型的植被,不失为改善该地区生态状况,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

  • 标签: 植被类型 荒漠化防治 生态修复
  • 简介:在分析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难度的基础上,进步研究区域水土保持的科学内涵,以及水土保持与雨水资源的关系。认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关键与核心在于如何实现雨水资源;降雨径流调控与利用不仅可实现雨水资源,而且可以同步解决制约该区发展的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并存2大难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亟待研究的科学问题与技术问题,并初步构建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雨水资源的技术体系框架。

  • 标签: 雨水资源化 水土保持 降雨径流调控 高效利用 黄土高原
  • 简介:为研究石漠喀斯特皆伐迹地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侵蚀的量、变化规律和发生机理,在贵州省普定县设置喀斯特石漠皆伐样地,采用测钎法(均匀布点)径流场法2种方法,对该样地恢复过程中土壤侵蚀进行持续的监测,对比2种监测方法的结果及以确定其适用性。结果显示:在皆伐后的4年半恢复过程中,测钎法结果显示总体呈侵蚀趋势,累积侵蚀深度达1.46cm(折合侵蚀模数为2066.7t/(km2·a));自然恢复1年内土壤侵蚀量波动较大,在1年之后则波动减小(除2015年4月(约恢复3年)),3.5年后趋于稳定;径流场法得出的侵蚀模数为0.78t/(km2·a),与测钎法得出的土壤侵蚀结果相差巨大,分析认为这可能是由喀斯特特殊的地表岩土结构和2种监测方法具有不同的观测侧重点及性质共同造成的,2种方法观测结果不具有普遍的可比性(如喀斯特特殊地表、地下状况等不可比),测钎法由于能通过原位监测土壤蠕滑及地下漏失而更适用于该地区。此研究对喀斯特石漠皆伐迹地的土壤侵蚀量和变化规律有些认识,但是对于其影响因素还只限于推测,有待开展进步的研究确认。

  • 标签: 喀斯特石漠化 皆伐 土壤侵蚀 测钎法 径流场 贵州
  • 简介:云南省是全国石漠最严重的省份之,石漠严重影响了云南省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005年以后,云南省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林业产权改革,结合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对云南省的石漠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促进了云南省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云南省 石漠化 土地 治理 可持续发展
  • 简介:基于浙江省84个气象站1980~2009年的降水资料,选择标准降水指数作为旱涝评价指标,分析了全省旱涝发生频率、旱涝站次比和旱涝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省旱涝灾害频率高,年际上呈现旱涝急转特征。全省旱涝灾害影响范围广,多年平均旱站比28.6%,涝站比25.8%,平均干旱强度和洪涝强度分别为中旱和中涝。在空间分布上,旱涝灾害频率呈斑块状的区域性特征分布,表现为多个高频区;干旱高频区主要分布中旱站和重旱站,而洪涝高频区分布中涝站,这些区域可能是潜在的自然灾害区,应加强抗旱防洪措施建设。

  • 标签: 旱涝特征 标准化降水指数 时空变化 浙江省
  • 简介:为定量研究沟壁侧面蒸发对加速黄土高原环境旱的作用,在侵蚀强烈的水蚀风蚀交错带选择典型冲沟,分别在沟岸地(邻近沟缘的沟间地部分)距冲沟沟缘20、100、200、300、400、500、600cm处布设中子管,研究沟岸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在距沟缘500cm范围内随距离增加而增加,证明了沟壁侧面蒸发作用的客观存在;对距沟缘不同距离0~300cm土层土壤储水量动态变化的研究表明:降雨发生时,不同距离各点的储水增量并无显著差异,但距沟缘20cm处土壤水分损失最快,而500cm土壤水分损失最慢,证明了沟壁侧面蒸发通过加速土壤水分蒸发加速黄土高原环境旱的客观事实。沟岸地土壤储水量与距沟缘距离幂函数关系的确定为定量化研究沟壁侧面蒸发加速黄土高原环境旱程度奠定了初步基础。

  • 标签: 黄土高原 土壤水分 环境旱化 沟壁 土壤蒸发
  • 简介:运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由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4个准则层17项指标组成的简单、实用的岩溶地区石漠小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金沙县5条小流域(水井湾小流域、小洋溪小流域、楠木溪小流域、伍所河小流域、干沟小流域)为例,采用2010年统计数据,运用改进的阂值法进行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运用线性加权评价模型计算可持续发展度,对岩溶地区石漠小流域进行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结果表明5条小流域均未达到可持续发展水平。指出石漠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贡献指标,并分析各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以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促进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石漠化 小流域 可持续发展 评价
  • 简介:采用实地调查与遥感材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引入土地荒漠程度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系数,在确定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荒漠程度和分布格局的基础上,分析土地荒漠对赤峰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赤峰市荒漠区域内,荒漠土地面积比例达到76.66%,其中草地荒漠面积比例最大,未利用地和草地荒漠程度最高,而林地和耕地荒漠面积比例和程度相对较小而低;轻度、中度荒漠土地主要分布于耕地、林地和大部分草地中,重度和极重度荒漠土地主要分布于未利用地和少部分草地中;土地荒漠面积比例较大且程度较高的地区为林西县、翁牛特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敖汉旗和阿鲁科尔沁旗,土地荒漠面积比例最小且程度最低的地区为红山区。2)土地荒漠使赤峰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降低了79.9241亿元/a,其中敖汉旗、翁牛特旗、巴林右旗和阿鲁科尔沁旗降低量较大,分别为16.6394亿、16.3974亿、15.3927亿和13.6589亿元/a,林西县降低率最大,为23.47%,红山区降低量和降低率都最小,分别为0.0411亿元/a和2.63%;全市土壤形成与保护价值降低量最大,为17.8677亿元/a,食物生产价值降低率最多,为20.65%,娱乐休闲价值降低量和降低率都最小,分别为2.3139亿元/a和13.34%。

  • 标签: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荒漠化 赤峰市
  • 简介:以鄯善风电场期(49.5Mw)工程为例,通过布设风蚀监测小区,结合建设和工程水土流失特点,采用实测、GPS技术应用对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水土流失及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进行了全面的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掌握各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及防治效果,为同类地区其他工程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参考。

  • 标签: 风蚀监测 土壤流失量 水土保持措施
  • 简介:以2005年在滇、黔、桂岩溶石漠区科学考察活动取得的成果和近年来水土流失与石漠的遥感解译资料为依据,分析西南岩溶石漠地区的水土流失现状,揭示了西南岩溶石漠地区水土流失问题的严重性与过程的特殊性。根据西南岩溶石漠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与当前水土流失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对策。

  • 标签: 岩溶 石漠化 水土流失 中国西南
  • 简介:为科学评估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石漠地区的治理效果,进步探索和完善石漠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以云南沾益石漠地区官麦地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水保林、坡耕地+巨菌草、坡改梯耕地和经果林等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对石漠径流小区土壤改良和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相同降雨条件下,坡耕地产流量最多,水保林产流量最少。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侵蚀量由高到低分别为荒山草地、坡耕地、梯地、经果林和水保林,其土壤侵蚀量分别占总侵蚀量的65.00%、56.13%、52.43%、50.35%和46.03%;2)水保林、经果林、梯地和坡耕地可有效降低土壤密度、增大孔隙度以及改善土壤结构;3)治理后坡耕地土壤全氮全磷质量分数最高,经果林和水保林次之,荒山草地的全氮质量分数最低,坡耕地、经果林、水保林和梯地土壤全氮量分别较荒山草地高90.63%、74.48%、26.56%和22.4%,全磷质量分数分别较荒山草地高123.64%、96.36%、67.27%和16.64%。综合分析表明:水保林、坡耕地+巨菌草、坡改梯耕地、经果林等水土保持措施能减少水土流失,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其中,水保林效果最好,经果林、梯地和坡耕地次之。该研究为解决西南地区石漠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标签: 石漠化 径流量 土壤侵蚀量 土壤结构 土壤肥力
  • 简介:分析不同荒漠治理措施下植物多样性变化,可以为制定防沙治沙对策和措施提供基础数据.采用α-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Jsw和Js)和β-多样性指数(相似性系数Cs),研究宁夏盐池县草原群落在不同荒漠治理措施(人工封育、退耕还林、撂荒地)固定样地植物多样性变化.对比2002和2003年不同类型固定样地植物多样性观测数据表明,到2003年,各实验样地的α-多样性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β-多样性的研究结果同样表明,不同治理措施实验样地的种类组成,已经发生了定的变化.此外,还进步分析了引起植物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样地 荒漠化治理 植物多样性 多样性指数 防沙治沙对策 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