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明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定义及范畴,厘清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概念。方法回顾"监测"的语源学,以及作为术语在疾病监测或公共卫生监测中的定义和范畴;回顾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历史与实践,以及信息技术发展对其的影响;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物警戒"与"药物流行病学"的概念框架。结果"监测"的目标是有危害可能的趋向。"持续"、"系统"、"收集"、"分析"、"解释"、"传播"是术语"监测"的基本元素。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从药物获批上市即开始,收集的数据不仅涉及药物的性质,还涉及药品标准、药品生产、药品储存和药品使用。信息技术极大地推动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结论建议定义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为:一项以药品不良反应为目标的公共卫生项目,由一整套持续、系统性地收集、归整、分析和阐释药品对人体的危害方面的数据(包括相关的志愿报告、电子医疗记录和实验室记录等)并及时向所有应该知道的人(监管部门、医务人员或/和公众)反馈的过程组成。目的是认识药品安全问题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鉴别、评价、认识和交流药品非预期的有害作用,进一步认识药品的获益-风险的属性,防范或使药品的有害作用最小化。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药物警戒 药物流行病学
  • 简介:目的:探讨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规律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正确判断ADR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该院2013年收集到的366例有效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6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103种;≥50岁的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189例,占51.64%);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334例,占91.25%);最易引发ADR的药物为抗感染药物(87例,占23.77%),其次为心血管药物(73例,占19.95%);ADR损害类型主要以心外血管系统损害为主(106例,占22.80%),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00例,占21.50%).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工作,以规范临床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 分析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探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3年收集到的116例有效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6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40种,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39例,占33.62%);静脉注射给药引发的ADR最多(109例,占93.97%);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菌药物(53例,占45.69%),其次为中药制剂(44例,占37.93%);ADR损害类型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80例,占68.97%),其次为全身性损害(以过敏性反应为主)和神经系统损害;新的ADR为18例,占15.52%,以中药注射剂为主(10例);严重的ADR有1例,为抗菌药物引起的剥脱性皮炎。结论: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重视和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 中药注射剂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分析本院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报告,为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对本院2012年1~12月临床各科室上报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ADR61~80岁年龄段多发,静脉给药导致ADR占绝大多数,抗微生物药尤其头孢菌素类是引起ADR的高危药物,累及皮肤和消化系统最为常见。结论重视ADR工作,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的用药。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抗微生物药 分析
  • 简介:目的:了解基层医院临床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及特点,促进医院ADR的监测及控制。方法:对收集到的2009年7月-2013年7月141例ADR报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1例ADR中,男女比例相当;0—10岁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占35.47%);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最多(占80.14%);抗病原微生物药引发ADR的情况最为显著(占84.62%);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和消化系统损害最为常见。结论:医院应该重视患者的年龄因素,加强静脉输液器质量控制,进一步监测抗病原微生物药的使用,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基层医院 静脉给药 抗病原微生物药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中药制剂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规律,探讨减少ADR的相关对策。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1月-2013年4月该院的不良反应监测报告168份,分析不良反应与性别、年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的关系及不良反应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结果男性ADR发生率略低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岁患者的ADR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脑血管病用药ADR发生率高于其他药品种类(P〈0.05);口服、静脉推注、静脉滴注给药途径引起ADR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肌内注射、外用及其他给药途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制剂造成的器官或系统损害主要有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其中皮肤及附件和消化系统的ADR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系统或器官(P〈0.05)。结论加强中药制剂生产监测,规范用药管理,重视老年人用药指导,保证用药安全。

  • 标签: 中药制剂 不良反应 用药管理
  • 简介: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遵循'君臣佐使'配伍原则,以中药材为原料,按照规定的处方、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生产的制剂,具有易于保存、服用方便及便于携带等特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中西医人员都在使用,且患者自己也可以在药店买药。在这种状况下,中成药的安全问题就显得非常突出,存在药不对证、用药不规范、疗程不合理及服法不正确等诸多问题,如凡外感,无论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一概都用感冒冲剂;只要咽喉痛都用双黄连口服液;凡是冠心病、脑梗塞等

  • 标签: 中成药治疗 双黄连口服液 不良反应 感冒冲剂 配伍原则 风热感冒
  • 简介:目的明确益母草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探讨药物功效与毒副作用相关性,为今后安全标准制订和进行功效物质基础下益母草的安全应用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方法在梳理文献、古籍中对益母草的记载基础上,对近十几年来益母草国内外相关临床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报道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结果益母草具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的功效,是传统的妇科圣药。临床上也常用于治疗妇科常见疾病以及免疫系统、循环系统损伤等引起的疾病。大量关于益母草及含益母草的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报道,在常规剂量或是过量服用益母草时易产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损害,尤以肾脏、肝脏等器官的损伤为主。结论只有在益母草功效表达过程中,结合毒理学实验研究特点,才能提出切合益母草临床使用过程中与药品不良反应相关预警方案和早期诊疗措施,以确保其临床用药安全。

  • 标签: 益母草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介绍抗HIV/HBV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指导临床工作者早发现、早处理.方法:总结PubMed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近10年来35篇有关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的文章.结果:依非韦伦(efavirenz,EFV)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皮疹、脂代谢异常.替诺福韦(tenofovir,TDF)具有潜在肾毒性,主要导致肾小管损伤.阿德福韦酯(adefovirdipivoxil,ADV)的结构与TDF相似,均可导致肾毒性.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inhibitors,PIs)主要不良反应为代谢综合征.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的不良反应事件少见,少数发生严重皮疹.结论:不同类型抗病毒药物具有不同的不良反应.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乙肝病毒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药物不良反应
  • 简介:Graves眼病是一种由多因素造成的复杂的眼眶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手段,治疗药物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环孢素、环磷酰胺、免疫球蛋白、生长抑素类似物、RTX、硒。其中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最有效的.其他药物临床疗效上尚不肯定。如何选择对GO最合适的治疗药物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就GO治疗药物的有效性和不良反应进行综述。

  • 标签: GRAVES眼病 糖皮质激素 RTX
  • 简介:目的明确兰索拉唑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为药物的应用范围及其安全性问题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方法对近十几年来兰索拉唑国内外相关临床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报道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结果兰索拉唑常用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卓-艾综合征等各种消化功能紊乱性疾病,其疗效高,不良反应少。结论建议在临床应用兰索拉唑时,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和相关指南,对症用药,控制用药剂量与疗程,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注重联合用药尤其是中西药物联合用药的指征、用法、用量、疗程的研究,提高用药合理性和有效性。

  • 标签: 兰索拉唑 质子泵抑制剂 消化功能紊乱性疾病 不良反应
  • 简介: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为复合制剂。舒巴坦为广谱酶抑制剂,同时具有较弱的抗菌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多数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具有强大的不可逆的抑制作用;头孢哌酮为第三代头孢菌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起到杀菌作用,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较差,二者联合不仅对阴性杆菌显示出明显的协同抗菌活性,抗菌作用是头孢哌酮单用的4倍,而且保护头孢哌酮钠不受β-内酰胺酶水解,主要用于由敏感菌导致的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腹膜炎、胆囊炎、胆道感染、腹腔内感染、败血症等的治疗。

  • 标签: 头孢哌酮钠 舒巴坦钠 不良反应 β-内酰胺酶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
  •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4种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方法:收集使用4种靶向抗肿瘤药物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各种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发生率,记录结果。结果:阿西替尼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高血压和腹泻;埃克替尼主要是皮疹和腹泻;利妥昔单抗使用时应注意其相关输液反应和感染;西妥昔单抗主要是痤疮样皮疹。结论:不同靶向药物其不良反应特点各不相同,临床医生应重点关注不同靶向药物常见或主要不良反应及其特点,及时处理重度甚至致死性不良反应,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依从性。

  • 标签: 靶向抗肿瘤药物 临床试验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某院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ADR)的情况及发生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某院2008-2013年上报的183例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ADR涉及的药品品种、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3例头孢菌素类ADR共涉及13种头孢菌素类药品,在10岁以内的儿童中发生的ADR最多(52例,28.41%);静脉滴注(179例,97.81%)是引发ADR主要的给药途径;过敏反应最常见(92例,50.27%);头孢曲松引发的ADR最多(90例,49.18%);新的和严重的ADR共11例(6.01%).结论:临床应加强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高度重视头孢菌素类药物引发的ADR,以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 标签: 头孢菌素 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目的:系统总结铋剂在根除幽门螺杆菌中的不良反应.方法:检索pubmed、万方、CNKI等数据库中与含铋剂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相关的文章.结果:铋剂相关的不良反应以胃肠道系统最为常见,如腹痛、腹泻、黑便和厌食、恶心/呕吐、口腔金属味、便秘等;其次为头晕、头痛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以及皮疹、皮肤瘙痒、肝功能异常等,与益生菌和乳铁蛋白联用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铋剂相关的不良反应大多轻微、短暂和可逆.

  • 标签: 铋剂 幽门螺杆菌 根除 不良反应 预防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抗肿瘤药物的使用情况和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促进一临床安全使用抗肿瘤药物。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1—2013年各种途径收集的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报表。分别从资料的来源,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所涉及的药品种类,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339例ADR中男性195例,女性144例;40岁以上300例;细胞毒类药物的发生率居首,占60.18%;ADR的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反应为主,其次为骨髓抑制。结论通过进行相关的分析,可促进抗肿瘤药物合理、有效的应用。同时加强临床医生对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视程度。

  • 标签: 抗肿瘤药物 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氟喹诺酮类(FQNs)药物不良反应的机制与其化学结构间的关系。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FQNs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研究其化学结构与不良反应机制间的关系。结果:FQNs药物不良反应的程度与其结构位上C8,C7,C5,N1取代基有密切关系;其C6的F与C2的H不可取代,其与不良反应没有相关性,但与抗菌疗效有密切联系。结论:临床医师在使用FQNs新药时,应充分了解此类新药的不良反应资料,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 标签: 氟喹诺酮 药物不良反应 化学结构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17岁。因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1年余,为进一步治疗,于2013年7月12日入院。入院诊断为急性非淋巴细胞型白血病-M4Eo和上呼吸道感染。查体:BP125/85mmHg,HR78次/min,R13次/min,体温为正常。否认食物和药物过敏。

  • 标签: 万古霉素 红人综合征 ADR
  • 简介:1病例患者为中年男性,既往体健,因“发热、腰痛1d”于急诊科就诊.患者1d前受凉后出现咽痛、发热、咳嗽,无咳痰,体温最高为39.1℃,伴有畏寒、寒战,且有尿频、尿痛、双侧腰痛,呈钝性疼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无血尿及排尿困难,无腹痛、黑便,无心慌、胸闷、憋气,口服布洛芬0.2g后体温降至38.0℃.

  • 标签: 严重不良反应 布洛芬 急性肾衰竭 多西环素 血尿 排尿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