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动脉硬化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动脉血管早期病变多为动脉结构及功能的改变,然而因为缺乏典型临床症状,常常错过最好防治时机,所以及时在动脉硬化早期对动脉结构及功能进行排查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如何较好地运用各项无创检查技术指导临床是医学界的热点问题。本文就当前应用较多的动脉功能检查方法-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wavevelocity,PWV)的应用做以介绍。

  • 标签: 动脉硬化 动脉功能 无创检查 脉搏波传导速度 综述
  • 简介:目的探讨脉搏灌注变异指数(PVI)对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旨在为液体复苏的监测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失血性休克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依据中心静脉压指导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采用PVI监测并指导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达到复苏目标的时间、复苏液体正平衡量、平均动脉压(MAP)、6h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凝血酶原时间(PT),记录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急肾功能衰竭(ARF)、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其他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液体正平衡量多于观察组、PT长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达到复苏目标时间、MAP、6hScv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病死率及合计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P〈0.05),但ARF、DIC、ARDS、MODS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I对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具有良好的反应性,可灵敏的监测、反映机体循环血容量状态,且液体复苏量小,有利于维护内环境的稳态,患者存活率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对提高患者的监测、诊疗和预后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失血性休克 液体复苏 脉搏灌注变异指数
  • 简介:目的:评价脉搏波速度(PWV)这一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研究颈动脉弹性和血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高血压72例,男31例,女41例,年龄17~85(62.76±12.17)岁。依据血压水平将入组的高血压患者分为三个亚组(1、2、3级组)。同时纳入26例非高血压受检者作为对照组,男10例,女16例,年龄41~76(59.65±8.12)岁。两位医生分别测得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PWV数值收缩期开始[PWV(BS)]、收缩期结束[PWV(ES)],评价IMT、BS、ES数值的可重复性,同时比较定量参数(IMT、BS、ES)在组间(高血压组和对照组)及组内(高血压三个亚组)的差异性。结果①IMT、BS、ES数值的可重复性高。②对照组与高血压组之间比较,三个变量(IMT、BS、ES)均存在组间统计学差异。高血压组组内(三个亚组间)比较:IMT,2级组与3级组无统计学意义;BS,1级组与2级组之间、2级组与3级组无统计学意义;ES,三个亚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WV技术可重复性高,相对IMT,PWV能更敏感显示血管弹性和血压之间的相关性。

  • 标签: 高血压 脉搏波速度 内膜中层厚度
  • 简介:心力衰竭(heartfailure,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研究发现,当HF急性发作时,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出现最早。因此,对HF的患者应立即行血流动力学监测。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测量(PICCO)技术通过将经肺热稀释技术与脉搏轮廓波形分析技术相结合,能实时动态的评估心输出量情况,同时可监测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肺水指数(EVLW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等多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时了解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及容量负荷状态,对其病情早期判断、早期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PICCO监护指标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判断意义,为临床治疗与护理提供参考。

  • 标签: 血流动力学监测 心力衰竭患者 心输出量 预后判断 重症监护室 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