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 ICU机械通气患者通过镇静治疗的护理方法和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 8月到 2015年 8月 ICU机械通气接受镇静治疗患者资料 60例,将 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 30例,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针对ICU机械通气接受镇静治疗患者,为其提供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降低非计划拔管出现 机 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应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ICU 机械通气 镇静治疗 护理方法
  • 简介:目的研究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机械通气的护理实践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1月到我院进行机械通气的4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4例。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效果(83.33%)明显优于对照组(5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95.83%)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好的护理干预手段对重症颅脑损伤行机械通气患者具有重要的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优良,对医护人员具有较高的满意度,护患矛盾较少的发生。因此,积极的护理干预手段值得在临床中被广泛推广。

  • 标签: 重症颅脑损伤 机械通气 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护理中运用集束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4月-2019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机械通气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则运用集束化护理,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同时,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生活质量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机械通气患者集束化护理效果显著。

  • 标签: 机械通气 集束化护理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 简介:目的分析认知训练对ICU机械通气患者谵妄的防治效果。方法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100例ICU机械通气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分别接受常规护理与认知训练,观察比较谵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谵妄发生率为1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0%(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谵妄状态持续时间、ICU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治疗费用显著减少(P<0.05)。结论为ICU机械通气患者提供认知训练,能对谵妄进行有效防治,让患者的ICU住院时间缩短,让其ICU治疗费用降低。

  • 标签: 认知训练 ICU 机械通气 谵妄
  • 简介:目的观察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后给予系统呼吸护理的有效度;方法将100例病患随机分成A、B组,A组对病患进行常规护理,B组对病患进行系统呼吸护理,最终比较A、B两组病患护理满意度,观察两组患者呼吸功能的实际恢复情况;结果B患者护理满意度、呼吸功能恢复情况要好于A组;结论系统护理有助于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 标签: 呼吸衰竭 机械通气 系统呼吸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文关怀理念下集束化管理对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ICU) 机械通气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抽取我院 60例 ICU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抽取时间为 2017年 1月 -2019年 1月,按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 30例。观察组实施人文关怀理念下集束化管理,对照组实施常规集束化管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P< 0.05)。结论:人文关怀理念下集束化管理对 ICU机械通气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显著,可提升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

  • 标签: 人文关怀 集束化管理 机械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有创机械通气和常规方法治疗 ICU重症心力衰竭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来我院诊治的 8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治疗 30min后,实验组 29.5%患者好转;治疗 24h后 68.6%患者好转率,高于对照组( P< 0.05);实验组 55%患者治疗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 55%( P< 0.05);实验组治疗 72h后实验组 NT-proBNP指标为( 1636.3±53.5pg/mL)、 LVEF指标为( 0.60±0.13)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 :ICU重症心力衰竭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理想,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治愈率,改善患者肺功能,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有创机械通气 常规方法 ICU重症心力衰竭 治疗效果
  • 作者: 谢东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9-06-16
  • 出处:《药物与人》 2019年第6期
  • 机构:四川省西昌市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谢东在平常的手术当中,不通气可以说是最常见的一个问题了。一旦不通气,患者会非常感到痛苦不舒服,本来手术就已经会引起许多的不适,再加上手术以后出现不通气,又不能立马恢复,有的甚至过了好几天都不能够缓解,更不用说正常的饮食了,这样耗下去,对手术的恢复也是极为不利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在急性呼吸衰竭无创通气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 2018年 1月 -2019年 1月来我院接受无创通气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 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研究组,两组各 24例。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给予常规护理加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后无创通气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和通气时间。结果: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无创通气依从性明显优于观察组( 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少于观察组( p<0.05);住院时间和通气时间明显短于观察组( p<0.05)。结论:急性呼吸衰竭无创通气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模式,有效的提高了无创通气依从性,减少了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和通气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综合护理 急性呼吸衰竭 无创通气 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2014年 10月—— 2015年 10月收治的急性左心衰的患者 47例为班次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并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 56%,有效 40%,无效 4%,总有效率 96%;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 50%,有效 36.36%,无效 13.64%,总有效率 86.36%;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动脉血气分析比较有明显差异,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PaO2、 SaO2指标数存在明显差异,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临床效果显著,可快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早期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无创正压通气 急性左心衰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无创呼吸机通气救治急性左心衰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 80例急性左心衰患者,根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无创呼吸机通气治疗,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氧分压、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心率等指标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在急性左心衰患者中实施无创呼吸机通气治疗,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极高。

  • 标签: 无创呼吸机 急性左心衰 心率
  • 简介:目的探究无创正压通气对老年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策略。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50例的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分析总结护理措施及体会。结果所有患者治疗72h后的呼吸衰竭症状明显改善,呼吸频率、心率和PaO2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PaCO2较治疗前有所增加,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策略对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尤为重要,能有效缓解患者呼吸衰竭症状,推动患者病情康复。

  • 标签: 无创正压通气 重症肺炎 呼吸衰竭 护理策略
  • 简介:目的观察联合使用高频通气(HFV)和抗生素阶梯疗法(DEAT)对患有重症肺炎的患儿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7.12至2018.12间82例患有重症肺炎的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联合使用常频通气和抗生素治疗,观察组联合使用HFV和DEAT,观察两组治疗前后A-aDO2的差异。结果观察组PaO2和SaO2的上升程度和PaCO2和A-aDO2的下降程度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小儿重症肺炎的治疗中联合使用HFV和DEAT可以有效的降低A-aDO2数值,缓解患儿的呼吸情况,改善患儿的肺功能,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高频通气 抗生素阶梯疗法 重症肺炎 肺泡-动脉分压差
  • 简介:目的对婴幼儿重症肺炎应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效果及方案的安全性进行探讨。方法选取72例重症肺炎婴幼儿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均分并设组,经比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者设定为观察组,常规治疗者设定为对照组,每组36例患儿。结果观察组患儿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41.51±0.12)kPa、动脉血氧分压PaO2(81.58±0.05)kPa、呼吸频率(51.02±0.39)次/min、心率(150.32±0.15)次/min,对照组患儿PaCO2(51.03±0.14)kPa、PaO2(65.24±0.07)kPa、呼吸频率(64.57±0.41)次/min,心率(165.24±0.17)次/min,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22%、77.78%,(P<005)。结论对重症肺炎婴幼儿实施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总体效果显著,安全性高,且有益于患儿的预后。

  • 标签: 重症肺炎 婴幼儿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 作者: 杜以利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9-01-11
  • 出处:《药物与人》 2019年第1期
  • 机构:山东省军区莱阳干休所杜以利【摘要】目的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心率变异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8年6月收治的100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其是否伴随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为依据,分为甲(不伴随)、乙(伴随)两组,再选取同时期5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比3组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动态心电图参数以及睡眠呼吸参数。结果乙组患者“非杓形”血压患者构成比高于甲组与对照组,昼夜血压值大于甲组、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乙组患者频域指标、时域指标均高于甲组、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乙组患者AHI值高于甲组、对照组,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最低血氧饱和度低于甲组、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脑梗死后遗症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夜间血氧水平降低,心率变异明显增强,AHI增加,血压昼夜节律主要呈现为非杓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