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80 个结果
  • 简介:动脉硬化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动脉血管早期病变多为动脉结构及功能的改变,然而因为缺乏典型临床症状,常常错过最好防治时机,所以及时在动脉硬化早期对动脉结构及功能进行排查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如何较好地运用各项无创检查技术指导临床是医学界的热点问题。本文就当前应用较多的动脉功能检查方法-脉搏传导速度(pulsewavevelocity,PWV)的应用做以介绍。

  • 标签: 动脉硬化 动脉功能 无创检查 脉搏波传导速度 综述
  • 简介:目的对螺旋CT容积扫描诊断胸廓骨骨折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讨论。方法以我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70例疑似胸廓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X线与CT轴位扫描,并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以CT轴位扫描图像为金标准,X线诊断灵敏度为与特异度均不如3DVR诊断,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房颤患者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方法19例房颤患者行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以优、良、差为标准,评价各支冠状动脉的图像分布。同时评价平均心率〈70bpm和平均心率≥70bpm两组图像质量分布情况。结果平均心率〈70bpm和平均心率≥70bpm组间图像质量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43);针对RCA、LAD、LCX,图像质量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P=0.91,0.51,0.53)。结论对于房颤患者,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可获得较高质量的图像,扩大冠状动脉CTA的临床应用范围。

  • 标签: 心房颤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心率
  • 简介:目的了解64排容积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肋软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胸部外伤患者的容积CT扫描图像,在层厚(5mm)横断位图像基础上进行薄层重建图像及肋软骨的多种后处理图像[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分析,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64排容积CT薄层重建图像结合肋软骨后处理图像,20例患者共诊断出肋软骨骨折38处,其中多发骨折12例(共30处),单发骨折8例(右侧5例,左侧3例),且诊断清楚明确。结论64排容积CT的薄层重建及多种后处理技术对肋软骨骨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能够清晰、直观、准确地显示骨折的部位及类型。

  • 标签: 64排容积CT 重建技术 肋软骨 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病与P最大时限(Pmax)、P离散度(PWD)的关系。方法测量58例冠心病患者(实验组)与44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的12导心电图的P最大时限(Pmax)、P最小时限(Pmin)及PWD。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Pmax、PWD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Pmax和PWD可作为冠心病的预测因子。

  • 标签: 冠心病 P波离散度 P波最大值
  • 简介:目的探讨脉搏灌注变异指数(PVI)对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旨在为液体复苏的监测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失血性休克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依据中心静脉压指导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采用PVI监测并指导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达到复苏目标的时间、复苏液体正平衡量、平均动脉压(MAP)、6h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凝血酶原时间(PT),记录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急肾功能衰竭(ARF)、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其他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液体正平衡量多于观察组、PT长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达到复苏目标时间、MAP、6hScv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病死率及合计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P〈0.05),但ARF、DIC、ARDS、MODS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I对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具有良好的反应性,可灵敏的监测、反映机体循环血容量状态,且液体复苏量小,有利于维护内环境的稳态,患者存活率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对提高患者的监测、诊疗和预后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失血性休克 液体复苏 脉搏灌注变异指数
  • 简介:目的研究心电图表现为Q与非Q的冠状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造影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将心电图表现为Q的28例患者作为Q组,将心电图表现为非Q的58例患者作为非Q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冠脉造影情况及临床特征。结果非Q组患者的侧支循环建立比率及心绞痛病史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和脑梗死发生率均高于Q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状动脉闭塞患者通过心电图进行疾病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应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应用其他检查方法对其进行联合诊断,以提高疾病的临床确诊率。

  • 标签: 心电图 冠状动脉闭塞 临床特征
  • 简介:目的:评价脉搏波速度(PWV)这一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研究颈动脉弹性和血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高血压72例,男31例,女41例,年龄17~85(62.76±12.17)岁。依据血压水平将入组的高血压患者分为三个亚组(1、2、3级组)。同时纳入26例非高血压受检者作为对照组,男10例,女16例,年龄41~76(59.65±8.12)岁。两位医生分别测得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PWV数值收缩期开始[PWV(BS)]、收缩期结束[PWV(ES)],评价IMT、BS、ES数值的可重复性,同时比较定量参数(IMT、BS、ES)在组间(高血压组和对照组)及组内(高血压三个亚组)的差异性。结果①IMT、BS、ES数值的可重复性高。②对照组与高血压组之间比较,三个变量(IMT、BS、ES)均存在组间统计学差异。高血压组组内(三个亚组间)比较:IMT,2级组与3级组无统计学意义;BS,1级组与2级组之间、2级组与3级组无统计学意义;ES,三个亚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WV技术可重复性高,相对IMT,PWV能更敏感显示血管弹性和血压之间的相关性。

  • 标签: 高血压 脉搏波速度 内膜中层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技术(AutomatedBreastVolumeScanning,ABVS)用于术前手术规划及对术后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2013年6月~2015年6月,将我院乳腺外科和整形外科有意愿进行乳房重建手术的30例女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ABVS组。对照组运用手工测量加经验公式进行乳房重建术前的设计工作;ABVS组根据ABVS测量结果进行术前设计工作。将术中实际切下的组织体积与术前不同方法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术后对双侧乳房相关径线的测量,比较两组患者左右乳房各项径线差值及术后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BVS组测量的结果与术中实际切下的组织体积具有更好的一致性;ABVS组术后两侧乳房各项径线差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ABVS组在乳房对称性满意度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ABVS测量方法可以较准确预估手术切除组织体积,提高术后双侧乳房对称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 标签: 超声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 乳房体积 乳房重建 术后评价 乳房对称性 满意度调查
  • 简介:2009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在市场机制的大环境下,要发挥市场推动的作用,让社会去做该做的事情。但是像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类事情,政府一定要管好,管到位,落实好政府的责任。基本医疗离不开四个标准:第一要安全有效,优先考虑疾病负担大、社会有需求的;第二,要符合

  • 标签: 廖新波 卫生制度 卫生服务 医药卫生 市场机制 体制改革
  • 简介:心力衰竭(heartfailure,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研究发现,当HF急性发作时,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出现最早。因此,对HF的患者应立即行血流动力学监测。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测量(PICCO)技术通过将经肺热稀释技术与脉搏轮廓波形分析技术相结合,能实时动态的评估心输出量情况,同时可监测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肺水指数(EVLW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等多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时了解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及容量负荷状态,对其病情早期判断、早期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PICCO监护指标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判断意义,为临床治疗与护理提供参考。

  • 标签: 血流动力学监测 心力衰竭患者 心输出量 预后判断 重症监护室 轮廓
  • 简介:本文对21例心电图T改变的患者作了SCL-90的评定,与正常心电图21例健康人作一比较,结果显示心理变化对T的改变有一定影响,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心理健康 心电图 T波改变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用于研究体外冲击对于患者身体疼痛的治疗效用。方法:本文选择我院于2022年04月至2023年05月收治的320例患有肱骨内上髁炎、肱骨外上髁炎、肩周炎、髌腱炎、跟腱炎、足底筋膜炎、腱鞘炎、骨关节炎等疼痛的患者各40例,按照患者疼痛部位随机编码的方式将这320患者逐一编码,偶数编码患者为实验组八组,奇数编码患者为对照组八组,每组各有20名患者,对所有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康复疗法改善肱骨内上髁炎、肱骨外上髁炎、肩周炎、髌腱炎、跟腱炎、足底筋膜炎、腱鞘炎、骨关节炎等患者的身体疼痛,而对所有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体外冲击进行肱骨内上髁炎、肱骨外上髁炎、肩周炎、髌腱炎、跟腱炎、足底筋膜炎、腱鞘炎、骨关节炎等的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身体的疼痛程度。结果: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实验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于传统的缓解身体疼痛的康复疗法来说,采用体外冲击的方式可以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使患者在相同治疗周期内身体疼痛大大减轻,有利于患者身体的快速康复,是十分值得广泛推广的疼痛缓解方式。

  • 标签: 疼痛治疗 体外冲击波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比较不同型号卡姆的流变学性质。方法测定不同条件下卡姆凝胶的流变学性质及卡姆的热分析性质。结果两个型号的卡姆凝胶均为假塑型流体,卡姆凝胶934的黏度比卡姆1342凝胶的黏度更易受金属离子及有机溶剂的影响。结论不同型号的卡姆凝胶具有不同的流变学性质,在制剂应用中应合理选用。

  • 标签: 卡波姆 黏度 流变性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简介:末端病是肌腱或韧带止点特有的微细或劳损性损伤。它的发生往往与运动训练、专项和技术动作有密切的关系,是较常见、多发、防治较困难的一类运动损伤。本文从近年兴起的冲击疗法治疗末端病进行报道,以期为今后该方面的研究提供方向。

  • 标签: 冲击波 末端病 研究进展 治疗原理
  •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冲击碎石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行体外冲击碎石治疗的泌尿系结石184例患者,其中124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分析各种并发症的护理方法。结果184例患者中术后出现血尿84例,肾,输尿管绞痛16例,石街9例,高热8例,便血5例,肾脏出血1例,皮下出血1例,经对症治疗及护理后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体外碎石术后容易引起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精心护理后均可痊愈。

  • 标签: 体外碎石 泌尿系结石 并发症
  • 简介:通过系统回顾国外十余年来有关阿卡糖不良反应的病例报道,全面分析上市后有关该药不良反应、安全性研究及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情况,以指导临床医师合理使用阿卡糖;同时,提出针对该药某些不良反应发生机制和药物相互作用机制积极开展上市后研究和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案是该药上市后研究的重点与方向,从而为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是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与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 标签: 阿卡波糖 药品不良反应 研究
  • 简介:病例1:患者,女,33岁。既往无药物过敏史。近一个月来出现胃部疼痛和饱胀感,尤其在饭后症状加重,常伴有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现象。于2008年11月10日到我院门诊就诊,诊断为"慢性胃炎"。当日给予口服苹果酸氯比利片(山西迈迪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56214171)0.68mg,每日3次,

  • 标签: 氯波比利 锥体外系反应 药物过敏史 胃部疼痛 食欲不振 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