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8 个结果
  • 简介:金属烤瓷全冠是一种由低熔烤瓷真空条件下熔附到铸造金属基底上的金一瓷复合结构的修复体,最早由美国牙科医生在临床上开始使用,以其舒适、美观、耐磨性强等特点,得到患者的青睐,目前在国内也成为主流的修复方式,

  • 标签: 金属烤瓷全冠 黑线 肩台瓷
  • 简介:牙拔除术是口腔外科最基本的手术操作,但由于牙齿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在解剖、生理、病理等多方面存在复杂的个体差异性,并且口腔内操作时视野和器械掌控都受到限制,牙拔除术可能产生多种术中、术后并发症,如果对其操作风险掉以轻心,或者缺乏足够的处理能力,这些并发症可能给患者造成较大痛苦甚至危险。因此,充分了解各种拔牙并发症及其预防和处理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 标签: 牙拔除术 并发症
  • 简介:医护人员处于被血源性病原体(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中。本文所推荐的控制感染的方法可应用于提供口腔治疗的各种设施中。牙科医生在从事专业工作中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危险性仍较低。而口腔医护人员通过工作接触而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危险性则比一般人群高出10倍。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般来说,怀疑有肺结核或喉结核的人,如果正在咳嗽,或接受可诱发咳嗽或有飞沫产生的治疗,或痰中的酸固杆菌阳性,则应认为其具有传染性。虽然由口腔医护人员将血源性感染传播给患者的几率极小,但其确切的危险性并没有经过严谨的流行病学研究来量化。因此应该强调始终如一地坚持所推荐的预防传染的策略,包括应用防护屏障和采取恰当的消毒灭菌方法。每个牙科诊所都应有成文的器械再消毒、诊椅清洁、受伤时处理等规章。这些努力会促使建立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设备、操作规程和个人防护设施。

  • 标签: 感染性疾病 疾病传播 危险性 预防 医护人员 牙科医生
  • 简介:临床上常见上颌侧切牙桩冠修复后失败的病例,作者在1995-1999年5年期间,共收集122例,按其失败的类型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补救措施,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临床资料1病例收集情况:共收集上颌侧切牙桩冠修复122例.男性68例,女性54例,年龄14—68岁.其中冠桩折断8例,脱位50例,折裂26例,根面继发龋15例

  • 标签: 上颌侧切牙桩冠修复 修复失败 原因分析 预防 冠脱位 桩脱位
  • 简介:牙隐裂又称牙微裂,指牙冠表面的非生理性细小裂纹,常不易被发现.病人往往因咬物不适而就诊.作者自1988年至1998年,对来门诊就诊并按[1]诊断标准诊断为隐裂的345例463颗患牙(先排除牙髓病变),进行了不同处理并追踪观察.结果显示,充填后再行全冠修复者,牙髓病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只行充填而未做全冠修复者.实践证明,对隐裂达牙本质中、深层的患牙,进行治疗后及时全冠修复对保护牙髓至关重要.

  • 标签: 牙隐裂 牙髓病变 全冠修复 治疗方法 口腔内科学 追踪观察
  • 简介:老年人牙列的缺损、缺失十分常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义齿族的队伍正在不断壮大。许多人虽已步入老年,但仍追求高品质量的生活,他们不愿像过去的老人一样安于缺牙瘪嘴。

  • 标签: 老年人 全口义齿 固定义齿 种植义齿
  • 简介:鼠衰老模型可分为自然衰老模型和人工衰老模型两类。本文通过回顾鼠自然衰老模型、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β淀粉样蛋白注射致衰老模型、快速老化小鼠模型、γ射线照射致衰老模型、臭氧损伤致衰老模型、去除胸腺致衰老模型和转基因致衰老模型等方法,详细阐述了各方法的原理、建模方法、评价指标和优缺点,为不同目的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为口腔黏膜衰老模型的建立提供借鉴。

  • 标签: 鼠衰老模型 评价指标 优缺点
  • 简介:目的研究预防性使用脱敏剂对牙漂白术后牙齿敏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10月于佛山市口腔医院就诊的20例将进行诊室漂白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20例患者按纳入顺序编号,随机抽取10例左侧前牙为实验组、右侧前牙为对照组,另外10例则左侧前牙为对照组、右侧前牙为实验组。实验组在漂白治疗前对即将进行漂白的牙使用脱敏剂(极固宁),对照组则使用安慰剂(蒸馏水)。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比较患者左右侧前牙(实验组与对照组)漂白术后即刻及漂白术后1周内的牙齿敏感发生率和牙齿敏感程度,并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MannWhitney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牙漂白术后即刻,实验组有28.33%、对照组有62.50%的牙齿出现牙齿敏感症状;牙漂白术后1周内,实验组有11.67%、对照组有43.33%的牙齿出现牙齿敏感症状。术后即刻和术后1周内,对照组牙齿敏感发生率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_(即刻)=29.606、χ~2_(术后)=30.178,P〈0.001)。术后即刻和术后1周内对照组发生牙齿敏感程度均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_(即刻)=-5.999、Z_(术后)=-5.659,P〈0.001)。结论预防性使用脱敏剂可以降低牙漂白术后牙齿敏感的发生率,并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牙齿敏感症状。

  • 标签: 牙本质脱敏剂 牙本质过敏 牙漂白
  • 简介:目的:研究金属烤瓷修复体修复后并发牙龈炎的原因,探讨减少牙龈炎,保护牙周组织的措施。方法:选择280例患者,共310件金属烤瓷修复体,经3—5年的临床观察。对患者进行牙周状况和修复体的检查。结果:有37件金属烤瓷修复体发生牙龈炎,其中修复体边缘不合要求占56.76%,修复体外形不合要求占18.92%,邻接关系不良占24.32%。结论:修复体边缘不合要求、修复体外形不合要求、邻接关系不良是并发牙龈炎的原因。预防牙龈炎,金属烤瓷修复体修复前需保持牙周组织的健康状态;修复过程中注意对牙周组织的保护;修复后注意对牙周组织的保健。

  • 标签: 烤瓷熔附金属全冠 牙龈炎 预防
  • 简介:目的评价拔牙术前或术后行地塞米松冠周局部注射(下颌第三磨牙颊侧组织,磨牙后三角区以及咀嚼肌区)在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肿胀,疼痛及张口受限的预防效果。方法对240例患者的下颌第三磨牙依照阻生类型进行三种方法拔除,对三组牙拔除方式的患者分别列为实验组(拔牙术前冠周局部注射地塞米松组和拔牙术后注射地塞米松组)和对照组(拔牙术前术后均未注射地塞米松),对患者术后第1、3、7天进行随访分析,对患者肿胀指数,疼痛程度和张口受限程度进行统计,并作统计学分析。实验组之间,以及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拔牙术后第1天和第7天,术前或术后冠周局部注射地塞米松组与未注射地塞米松组在肿胀指数,疼痛程度和张口受限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术前或术后冠周局部注射地塞米松组较对照组在肿胀反应中具有更好的疗效(P<0.05),在疼痛和张口受限程度中具有一定的预防、治疗效果(P>0.05)。术前或术后冠周局部注射地塞米松对拔牙后肿痛反应及张口受限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拔牙术前或术后冠周局部注射地塞米松可有效的预防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肿胀、疼痛反应以及张口受限的发生。

  • 标签: 磨牙 第三 下颌 地塞米松 冠周局部注射 拔牙
  • 简介:骨组织的发生及生长发育机制是生命科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而利用元素分析的手段对骨组织进行分析研究,具有应用范围广、灵敏度高、准确可靠的优点,其结果在骨生理基础医学研究及指导临床诊疗各类型骨组织疾患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用于分析骨组织元素的方法众多,每种方法都有其各自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选取合适的方法进行骨组织元素分析,可以得到更好的分析结果。

  • 标签: 元素分析 骨代谢 生长发育
  • 简介:固定修复体适合性是评价修复体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这方面的研究已广泛开展,相关文献报道也较多。本文就固定修复体适合性研究现状,重点是研究方法及实验仪器作一综述。

  • 标签: 固定修复体 适合性.内间隙 边缘间隙
  • 简介: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为正确把握上腭种植体的植入方位,确立一种容易的方法和规程。材料和方法本研究包括了8名男性和15名女性患者,全部因为正畸的需要而于上腭植入了4.5mm×8.0mm阶梯状的螺纹钛种植体。首先准备好附带金属钻套筒的外科模板。根据转移到石膏模型靠近腭中缝旁正中截面上的上颌骨的X线描记,决定金属钻头套筒的角度。采用非侵袭性技术(不需要切开、翻瓣、缝合)直接穿粘膜植入种植体,可以减少手术操作步骤,并便利操作。靠近腭中缝旁正中区域是一个适宜的种植体植入位置,可以避开腭中缝处的结缔组织。结果经过3个月的愈合期后,所有种植体均获得了骨整合,并且在整个正畸治疗过程中未出现种植体的丧失。结论作为支抗,腭部种植体在支抗的维持和间隙的拓展方面,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而应用三维空问外科模板可以减少种植体的植入位置的误差,可以减少手术时间,最大程度上减少对组织的创伤,同时加强了骨整合。

  • 标签: 腭部种植体 安置方法 植入方位 正畸治疗 种植体植入 支抗
  • 简介:目的:探讨折裂磨牙的分类及手术拔除方法方法:统计分析486例折裂磨牙的折裂类型,在拔除方法上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86例先用牛角钳拔,对照组100例先用磨牙钳拔。对牙钳夹碎牙冠后的残留部分,先分根再分别挺出;对残留的牙根分别采用普通牙挺或根尖挺、三角挺挺出;对于残留牙槽窝内位置较深的断根,采用根尖挺或翻瓣去骨的办法拔除,统计各种方法拔除牙的数量。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上颌磨牙以纵折为主,下颌磨牙以斜折为主。上颌第一磨牙用牛角钳和磨牙钳完全拔除率分别是35%(50/143)和12.5%(8/40),差异有显著性(P=0.041);上颌第二磨牙用牛角钳和磨牙钳完全拔除率分别是40%(30/75)和23.5%(4/17),差异有显著性(P=0.016);下颌第一磨牙用牛角钳和磨牙钳完全拔除率分别是37.5%(45/120)和21.4%(6/28),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4);下颌第二磨牙用牛角钳和磨牙钳完全拔除率分别是48%(23/48)和20%(3/15),差异无显著性(P=0.662)。结论:对于折裂磨牙的拔除,应首选牛角钳,约40%的牙可以完整拔除,70%以上的牙可以不同程度地拔除,然后再选用牙挺或三角挺拔除残留牙根;对个别残留较深的断根,采用根尖挺或翻瓣去骨法拔除。按此流程操作,可以快速拔除折裂牙,减少创伤,减少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痛苦。

  • 标签: 折裂牙 牙拔除 断根拔除术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种植义齿手术误差测量分析方法方法:14例患者,男性5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40.9岁,24颗种植体。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加工患者工作模型进行模拟手术,植入种植体安装愈合基台,制作手术导板并进行种植手术,整合模拟手术和种植手术术后CT图像数据。计算拟合生成愈合基台中心线作为术前设计种植体的轴线,轴线与愈合基台顶面的交点,然后向根方分别截取愈合基台和种植体的实际长度,交点是术前设计种植体的根尖点和进入点。计算术后实际植入种植体中心线确定为术后实际种植体的轴线,轴线与种植体尖端平面的交点是实际植入种植体的根尖点,由此点向冠方截取种植体的实际长度,交点是实际植入的种植体进入点。相对应标志点间的空间距离为手术距离误差,轴线间夹角为手术轴向误差。结果:工作模型图像与CT图像准确整合,种植体上缘中心点误差为0.54±0.43mm,尖端中心点误差为1.58±0.74mm,轴向误差小于10°。结论:图像拟合准确,使用数学计算方法找出的标志点是唯一的,此方法重复性好,适于评价种植手术前后之间的误差。

  • 标签: 种植义齿 导航手术 手板 误差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拔牙过程中断根进入上颌窦时取出牙根的手术方法方法:对在拔牙过程中断根进入上颌窦的15例患者,应用经牙槽窝吸引法、经牙槽窝上颌窦冲洗法、经牙槽窝上颌窦纱条填塞法进行手术取出断根。结果:9例患者应用吸引法和经牙槽窝上颌窦冲洗法快速取出断根,6例应用纱条填塞法联合上颌窦冲洗和吸引法取出断根。结论:采用经牙槽窝上颌窦纱条填塞法联合经牙槽窝上颌窦冲洗法和吸引法,可以成功取出进入上颌窦的断根。手术方便快捷,对设备要求低,对患者的创伤小,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上颌窦 拔牙 断根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