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全瓷冠是全部由瓷材料制作而成的覆盖全部牙冠表面的修复体,可以逼真地再现天然牙的颜色和半透明性,美观效果好。全瓷冠的应用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C.H.Land最早采用铂箔基底作为底层进行全瓷冠的制作。发展至今,全瓷的材料种类和加工方式已有多种。

  • 标签: 全瓷冠 牙体预备 前牙 材料制作 牙冠表面 半透明性
  • 简介:修复多面龋损的可行方法如下:银汞合金、复合树脂或者间接修复。从对抗咬合力的抗力形看来.粘结系统和牙本质钉复合树脂修复应具有与钉固位银汞合金修复相似的性能。后牙复合树脂直接充填时,聚合收缩是主要问题。增量充填技术可以减少应力和表现出较好的边缘效果。牙本质钉可以潜在地增加复合树脂的固位.而且可以减少聚合收缩造成的微裂。本文报道了1例关于运用牙本质钉联合纳米混合型复合树脂直接修复大面积缺损伴牙尖缺失的后牙病例。

  • 标签: 复合树脂 牙体修复 牙本质钉
  • 简介:头颈癌术后长期慢性吞咽困难患者恢复性训练的疗效尚不确定,该文作者对17例头颈癌术后长期慢性吞咽困难患者采取了项强化力量训练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包括吞咽和非吞咽训练,持续6~8周,以增加肌肉力量。检测指标包括可行性、依从性及疗效。结果:可行性检测训练完成率为88%,依从性完成率为97%。

  • 标签: 吞咽困难 吞咽训练 头颈癌 疗效 患者 慢性
  • 简介:本研究旨在评估上颔前牙冠延长术后骨组织的各项指标及稳定情况。研究纳入36名患者.涉及行唇(颊)面冠延长术的上颔前牙及前磨牙277颗。在术前、术中以及术后1、3、6个月分别记录牙齿唇(颊)面正中、近中和远中线角处的各项临床指标。研究表明.上颌前牙冠延长术中预期龈缘与牙槽嵴顶问的距离常不能满足生物学宽度的要求。此外.术后可能会发生明显的组织反弹,组织反弹在术后6个月内逐渐稳定。组织反弹与缝合时组织瓣与牙槽嵴顶的位置关系有关。以上发现表明:临床医生应合理运用骨切除术建立合适的前牙临床牙冠长度。

  • 标签: 前瞻性临床研究 牙冠延长术 前牙区 延长术后 牙槽嵴顶 生物学宽度
  • 简介:目的:对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电监护下次性拔除多颗牙齿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为临床安全拔牙提供参考。方法:监测215例患者拔牙过程中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215例患者均完成手术。血压、心率在麻醉时及术中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心率较麻醉中显著降低(P〈0.05),术后2小时血压会恢复至术前水平。3例术中出现血压过高,心率过快。所有患者术后拔牙创均无明显出血。结论:只要术前准备充分、术中严密监护、术后镇痛及加强护理,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次性拔除多颗牙齿是安全可行的。通过延长心电监护时间发现当手术时间延长及手术难度增加时,老年患者的血压会持续到术后2小时恢复至术前水平。

  • 标签: 老年人 拔牙 心电监护 心血管疾病
  • 简介:静脉伴行的动脉脂肪筋膜皮瓣(VAF)血供丰富。该研究旨在证实VAF是否适用于颈外静脉。基于解剖结构和血管造影的研究,利用颈外静脉伴行的动脉脂肪筋膜皮瓣(EJ-VAF)对头颈肿瘤术后缺损患者进行修复重建,并对这些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供区动静脉均通畅,血供良好,包括枕动脉、面动脉和甲状腺上动脉。

  • 标签: 筋膜皮瓣 颈外静脉 枕动脉 脂肪 头颈重建 甲状腺上动脉
  • 简介:研究目的:研究植于垂直骨增量的螺旋种植体在行使多年功能后的稳定性。材料和方法:对33位患者使用引导骨再生技术在牙槽骨进行垂直骨增量.在骨增量中植入91个螺旋种植体并进行平均15年的随访,评估种植体的表现。结果:共有88个种植体保持功能(存活率97%).然而有9个种植体表现出种植体周围炎(99%)。在基线评估(负载后1年)和最终随访(13~21年后)之间.X光照片上测得平均102mm的骨丧失。结论:植于垂直骨增量的螺旋种植体可以在行使多年功能后保持稳定。

  • 标签: 螺旋种植体 骨增量 随访 引导骨再生技术 种植体周围炎 基线评估
  • 简介:目的:上颌第磨牙最常见的根管解剖形态是四根管。然而.其他的根管数目也有报道。本文旨在报道两例存在5个根管的上颌第磨牙的牙髓再治疗病例。材料和方法:明确诊断后制定并实施根管再治疗计划。运用牙科手术显微镜能更好地了解髓腔的解剖形态,特别是沿着发育线和沟寻找可能遗漏的根管。结果:本文报道的两个病例都曾经历失败的根管治疗。这两颗牙齿都存在5个根管的解剖结构.先前治疗时均未发现MB2和DB2.近中根和远中根都表现为VertucciII型根管结构。影像学复查提示患牙根尖周病变愈合。结论:虽然MB2和DB2同时出现的情况并不常见.但这种可能性仍然存在。无法明确牙齿正确的解剖结构并定位根管可导致根管治疗的失败。本文病例中遗漏根管的发现是根管再治疗成功的原因之

  • 标签: 解剖 磨牙 髓腔 根管预备 根管治疗
  • 简介:新材料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作的应用.可以帮助牙医用可预见的方法有效地治疗牙酸蚀。如果要升高咬合垂直距离.需要重塑静态和动态的咬合接触。本文展示和记录了可以进行上述处置的种实用的、数字化的途径.并讨论了这种方法在治疗时间、操作难易度和可预见性的潜在优势。

  • 标签: CAD/CAM 酸蚀牙 无创修复 复合树脂 修复体 咬合面
  • 简介:目的:运用群组研究的方法.评估100名经牙周基础治疗和长期支持治疗的牙周病患者20年后其固定局部义齿修复的疗效和并发症。材料和方法:将经过积极治疗(包括牙周手术、牙髓治疗和修复治疗)的患者纳入牙周支持治疗项目,并要求患者每3~6个月复诊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记录:初次就诊记作TO期.完成修复治疗后的第次牙周支持治疗记作T1期,T1期之后的20年内最后次进行牙周支持治疗记作T2期。运用多变量分析的方法观察各种临床因素对于20年的随访中修复基牙(PA)脱落的危险性的影响。结果:最终的样本包括100名患者。在T1期,全部948颗修复基牙均与实验中的原始样本相同。在经历20年的随访后.有854颗修复基牙(901%)仍可行使功能.而另外41位患者(41%)的94颗修复基牙(99%)在牙周支持治疗的过程中脱落:其中98%的失牙经历过牙髓治疗。牙根纵裂(48%)是失牙的主要原因.而牙周炎症进展则占失牙原因的31%。此外.年龄(P=0.002)、全13菌斑指数(P〈0.0001)、全13出血指数(P=00002)和副功能运动(P=0.0083)均可增加修复基牙脱落的可能性。在临床相关因素中.牙髓治疗(P=0.0082)、截根术(P〈00001)、多根牙(P=0.0005)和修复相关的副功能运动(P〈0.0001)均可增加修复基牙脱落的风险性。结论:依从性佳的患者经20年的牙周支持治疗后.其固定修复治疗有很高的成功率。

  • 标签: 固定修复 随访调查 治疗效果 牙周病 患者 牙周支持治疗
  • 简介:由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口腔整形美容分会、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数字化口腔产业分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全国口腔美容医学大会、首届全国数字化口腔产学研讨会定于2017年8月23日-25日在北京裕龙国际大酒店盛装启幕。全国口腔美容医学大会是我国最具历史的口腔美容医学专业盛会,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前沿的学术高度;

  • 标签: 口腔美容 整形美容 专业盛会 公开发行刊物 治疗步骤 基础科研
  • 简介:本回顾性病例研究的目的在于报道将钛网、可吸收膜和重组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rhPDGF-BB)联合应用于垂直向牙槽嵴骨增量的临床结果和组织学评估。以19名采用自体骨和无机小牛骨为移植材料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术中将移植材料与rhPDGF-BB充分混匀后.放置于骨缺损部位.恢复骨缺损区骨量与邻近牙槽嵴顶等高。随后将预塑形的钛网固定在移植部位.覆上可吸收胶原膜,严密对位缝合伤口.确保伤口无张力。术后,17名患者软组织愈合良好,1名患者在组织愈合早期发生了伤口裂开.1名患者在组织愈合后期出现胶原膜暴露。进行取出钛网手术的时候,随机收集3名软硬组织愈合良好患者的骨组织进行活检.对钛网下的再生组织进行组织学分析。结果显示,新生的骨组织平均高度为8,6±4.0mm。该研究表明在引导性骨再生术中.将钛网、可吸收生物膜与rhPDGF-BB联合应用对实现垂直向牙槽嵴骨增量具有显著效果。该方法扩大了种植手术的适应证.也使牙槽嵴伴严重骨缺损患者的三维美学结构能够恢复成为可能。

  • 标签: rhPDGF-BB 可吸收膜 牙槽嵴顶 联合应用 病例研究 手术方法
  • 简介:目的:为了减少拔牙后牙槽骨吸收,进行拔牙位点保存和骨增量已成为标准的拔牙后治疗方案。该病例系列单独使用矿化异体移植物和联合0.3mg/ml的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rhPDGF-BB)对拔牙窝进行处理,比较术后4个月再生骨组织学和组织形态计量结果的差异。材料与方法:拔牙位点分为单独使用矿化异体移植物(对照组)和联合使用rhPDGF-BB(实验组)两组进行处理.包括完整拔牙窝和颊侧骨壁缺损拔牙窝,经过4个月的愈合期后.进行环钻活检及种植体植入。观察再生骨组织学和组织形态计量结果的不同。结果:术后4个月,剩余矿化异体移植材料的平均百分比,实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同时,有髓骨平均百分比的差异显示相对于对照组(325.%),实验组明显有更多的骨形成(41.8%)。结论:在骨移植过程中.添加生长因子可能会加速骨再生.并使早期成功植入种植体成为可能。

  • 标签: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异体移植材料 病例系列 联合重组 骨增量 拔牙后
  • 简介:目的:为了减少拔牙后牙槽骨吸收,进行拔牙位点保存和骨增量已成为标准的拔牙后治疗方案。该病例系列单独使用矿化异体移植物和联合03mg/ml的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rhPDGF—BB)对拔牙窝进行处理,比较术后4个月再生骨组织学和组织形态计量结果的差异。材料与方法:拔牙位点分为单独使用矿化异体移植物(对照组)和联合使用rhPDGF—BB(实验组)两组进行处理,包括完整拔牙窝和颊侧骨壁缺损拔牙窝.经过4个月的愈合期后.进行环钻活检及种植体植入。观察再生骨组织学和组织形态计量结果的不同。结果:术后4个月.剩余矿化异体移植材料的平均百分比,实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同时.有髓骨平均百分比的差异显示相对于对照组(325%),实验组明显有更多的骨形成(41.8%)。结论:在骨移植过程中,添加生长因子可能会加速骨再生.并使早期成功植入种植体成为可能。

  • 标签: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异体移植材料 病例系列 联合重组 骨增量 拔牙后
  • 简介: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二极管激光辅助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SRP)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同时评估临床指标(例如有牙周袋的牙齿的临床附着水平)以及血液中活性氧代谢产物的变化。方法和材料:本研究选取30名慢性牙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382岁。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5人。对照组仅接受传统SRP,而试验组接受传统SRP并辅助使用二极管激光(GaAIAs)做牙周袋清创。基线时、治疗后60d时,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菌斑指数(PLI)、探诊出血指数(BOP)、牙周袋探诊深度(PPD)和临床附着水平(CAL)】.同时在基线时、治疗后30d和治疗后60d时.检测血清活性氧代谢产物的水平。结果:各组组内比较,两组从基线到治疗后60d的PLI、BOP、PPD和CAL均显著改善(P〈0001):两组从基线到治疗后30d和治疗后60d血清活性氧代谢产物显著降低(P〈0001)。但组问比较时,从基线到治疗后60d的临床指标和血清活性氧代谢产物的变化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就临床牙周指标和血清活性氧代谢产物指标的改善方面.使用二极管激光辅助SRP和传统SRP之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

  • 标签: 牙周病 活性氧代谢产物 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