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Kimura病(Kimura’sdisease,KD)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方法:分析和观察7例KD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表现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结果:7例KD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21—73岁,主要表现为头颈部皮下或大唾液腺的无痛性肿块,组织学上以淋巴组织增生为主,可见淋巴滤泡形成,生发中心扩大,滤泡间见血管增生,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显示KD中的淋巴滤泡表达B细胞抗原,滤泡间的淋巴细胞多表达T细胞标记。结论:KD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需与部分富含淋巴组织的肿瘤鉴别,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对其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KIMURA病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病理学
  • 简介:目的:探讨头颈部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头颈部RMS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结果:11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2~51岁,中位年龄25岁。主要表现为头颈部痛性或无痛性肿块,组织学分型:胚胎型8例,腺泡型3例。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瘤细胞均表达结蛋白、波形蛋白;肌调节蛋白(MyoD1)、生肌蛋白(myogenin)的阳性率分别为45%、55%;2例表达突触素,所有病例均不表达广谱角蛋白、白细胞共同抗原及S-100。术后随访6个月~5年,其中2例死亡,4例复发,2例转移。结论:头颈部横纹肌肉瘤罕见,临床症状不典型,病理诊断需结合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

  • 标签: 横纹肌肉瘤 头颈部 病理学
  • 简介:目的:建立我国口腔组织病理数字化教学切片数据库,规范和提高口腔组织病理教学水平。方法:根据全国统编教材内容和要求,使用NanoZoomer2.0-HT扫描系统,挑选典型的口腔组织病理教学切片进行单层和分层扫描。结果:完成78张教学切片的扫描,其中磨片10张,软组织和软硬组织联合切片68张,初步建立了能满足基本教学要求的切片数据库。结论:口腔组织病理数字化教学切片数据库的建立和推广使用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学习效率,并推动教学改革及信息化进程。

  • 标签: 口腔组织病理学 数字切片
  • 简介:分别将1颗放射性125I粒子或粒子空壳植入新西兰大耳白兔右侧面神经旁(n=12),另取12只家兔作为正常对照。植入后7、14、30、60d时取相应面神经行HE、AgNO3染色及丽春红G-亮绿sF双重染色,并制作透射电镜标本。结果:空壳粒子组面神经组织病理结构与正常面神经结构相似;粒子组髓鞘及轴索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和修复性变化。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近距离照射可引起面神经损伤性以及修复性变化。

  • 标签: 放射性125I粒子 神经组织病理学 超微结构观 近距离照射 面神经 家兔
  • 简介:最新研究发现,Sturge—Weber综合征及其相关综合征的所有症状和体征都源于局部原发性静脉发育异常,通过持续性的交通静脉通路和代偿性的侧支静脉通路效应,将静脉高压传递到周围区域。葡萄酒色斑起因于一种血管病症而非神经紊乱,其症状轻重取决于静脉发育异常的程度和部位。已发表的资料及对Sturge—Weber综合征患者眶周静脉流量进行的研究和多普勒超声波检查都证明了该假说。此种新发现的病理理学机制同时也阐明了组织肥大的机制.治疗目的在于减少侧支静脉血流通路,从而消除葡萄酒色斑,达到美观效果。在某些病例中,侧支静脉血流量的减少,可能会加重大脑淤血及神经症状。

  • 标签: Sturge—Weber综合征 静脉发育异常 病理学机制 治疗
  • 简介:我在1963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并留校在病理解剖教研室工作,1985年由于工作需要调入了我校刚刚成立的口腔医学系口腔病理教研室暨口腔医院病理科工作。虽已退休多年,现仍孜孜不倦地工作在自己热爱的临床口腔病理第1线。

  • 标签: 口腔病理 病理专业 医院病理科工作 中国医科大学 病理解剖 教研室
  • 简介:涎腺上皮性肿瘤组织病理结构具有器官特异性,典型的多形性腺瘤、Warthin瘤、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等肿瘤病理诊断较容易。涎腺肿瘤有多种病理类型,且

  • 标签: 涎腺肿瘤 病理学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对比研究成釉细胞瘤不同临床病理类型、治疗方法与复发的关系。方法:对100例成釉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分型、治疗方法及术后复发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确切概率法(SAS9.13软件包)检验各相关因素与复发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病年龄与临床分型有一定关系,单囊型成釉细胞瘤主要见于青少年。100例成釉细胞瘤患者中,单囊型术后复发率7.69%(3/39)、外周型复发率为40.00%(2/5)、一般型复发率为57.14%(32/56),三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减压术治疗29例,术后8例复发;刮治术治疗38例,24例复发;颌骨方块切除11例,3例复发;根治性切除22例,术后2例复发。不同术式术后复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临床类型、不同术式治疗的成釉细胞瘤术后复发率显著不同,设计手术方案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临床分型、发病部位等因素,选择相应的适应证。不当的手术方案设计也是引起复发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成釉细胞瘤 复发 临床分型
  • 简介:目的:探讨口底畸胎样囊肿临床病理及手术治疗的时机选择。方法:对2000年4月-2008年5月有详细记载的10例口底畸胎样囊肿的临床特点、组织学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讨论。结果:口底畸胎样囊肿多发生于新生儿及儿童,表现为活动的囊性肿块,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由于位于口底,常导致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进食困难,从而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组织学观察该囊肿除复层鳞状上皮衬里外,还有呼吸道上皮和(或)胃肠上皮。所有患儿均采用手术摘除,随访3-103个月无复发。在对患儿呼吸道无明显压迫等情况下,可以待患儿身体状况较好时行囊肿摘除术。结论:口底畸胎样囊肿由于生长位置的特殊性,尽管系囊性病变,但对患儿影响较大。B超、CT、MRI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及处理,早期手术彻底切除预后良好。

  • 标签: 口底 畸胎样囊肿 临床病理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lymphnodebiopsy,SLNB)预测老年口腔鳞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及提高病理准确性的方法。方法:对18例临床及影像学检查阴性的老年口腔鳞癌患者,采用1%美兰示踪定位识别前哨淋巴结,随后行全颈淋巴结清扫,将SLN做连续病理切片检查。结果:18例患者中检出SLN14例,其中13例的SLN能准确预测颈部淋巴结的转移状况。结论:应用美兰能准确定位SLN,前哨淋巴结连续病理切片活检结果,能准确预测颈部淋巴结的转移状况,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老年人 鳞状细胞 前哨淋巴结 亚甲蓝
  • 简介:目的研究颌面部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探讨其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对2例发生于颌面部的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进行分析。结果2例患者均为男性,患病年龄分别为14岁和2个月。临床表现为皮下缓慢增大的无痛性结节,直径为2.5cm和3cm。镜下肿瘤境界不清,主要位于真皮层,瘤细胞主要由轻至中度异型的梭形细胞组成,特征性形态表现为肿瘤内含有一些不规则分布的裂隙样或窦样扩张的假脉管性腔隙,其腔隙面内衬一层不连续的核深染的梭形或多核巨细胞。免疫组化标记显示梭形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均表达波形蛋白和CD34。2例随访,其中1例术后18月复发。结论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好发于婴幼儿的中间型软组织肿瘤,较易局部复发,局部扩大切除可减低复发可能,掌握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对避免误诊为一些具有相似形态的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颌面部 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 临床 病理
  • 简介:Kimura病是临床少见的一种主要累及头颈部浅表淋巴结和软组织的局部慢性肉芽肿性病变。该病由Kim等于1937年以“嗜酸性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首次报道并予论述。1948年,Kimura等以“伴有淋巴组织增生的特殊肉芽肿”对本病作了较系统的描述.故本病又叫金氏病或木村病。该病病因不明、临床少见。因此临床医生对该病往往认识不足,临床易误诊且复发率高。

  • 标签: KIMURA病 临床医生 头颈部 病理分析 多发性 肉芽肿性病变
  • 简介:由中华口腔医学会会长张震康教授作序、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刘福祥教授和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魏世成教授联合主编的《口腔医院诊所经营管理学导论》一书,于2005年4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在2005年6月北京第十届中国国际口腔器材与设备展览会暨学术交流会期间受到热烈欢迎,在中华口腔医学会主办的中华口腔医学网网上书城中也一直占据关注和销售榜榜首。

  • 标签: 口腔医院 管理学 经营 诊所 中华口腔医学会 华西口腔医学院
  • 简介:澳大利亚著名正畸学家Dr.BrianW.Lee访问上二医九院澳大利亚知名正畸学家、《AustralianOrthodonticJournal》主编Dr.BrianW.Lee应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邱蔚六教授的邀请,于1996年7月29日至8月...

  • 标签: 正畸学 澳大利亚 反传统形式 口腔正畸 定位板 正畸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高血循肌间血管瘤(IMH)的CT、MRI(包括磁共振动态增强)的表现特征与病理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1-2013年间18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口腔颌面部IMH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其中男3例,女15例,年龄5-57岁,平均年龄33.4岁.结果:CT、MR图像显示,6例患者累及多块肌肉,12例累及单块肌肉.好发于咬肌(6例)及舌体(6例).3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高血循病变,磁共振动态增强的SI-time曲线为Ⅱ型:早期快速强化后出现平台期,病理分型为毛细血管型2例、混合型1例.15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低血循病变,SI-time曲线为Ⅰ型,病理分型为海绵血管型.4例发现静脉石.结论:IMH的CT、MR影像学表现及其SI-time曲线分型,能进一步帮助诊断其病理分型。

  • 标签: 肌间血管瘤 磁共振 高血循病变 低血循病变
  • 简介:目的:研究腺样囊性癌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1alpha,HIF-1α)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腺样囊性癌患者临床病理和生存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腺样囊性癌、20例多形性腺瘤和20例正常唾液腺组织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并对腺样囊性癌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预后分析采用Cox模型。结果:HIF-1α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和微血管密度计数在正常唾液腺组织、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中依次增加,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VD在腺样囊性癌中计数均随着HIF-1α和VEGF表达的增强而升高(P〈0.05);HIF-1α和VEGF两者在腺样囊性癌之间也具有相关性(P〈0.05);HIF-1α和VEGF的表达与腺样囊性癌的生存期、肿瘤的转移有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腺样囊性癌肿瘤大小、神经侵犯、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IF-1α和VEGF的表达与腺样囊性癌的转移和患者短生存期密切相关。

  • 标签: 腺样囊性癌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缺氧诱导因子-1Α
  • 简介: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临床和病理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15例口腔颌面部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及组织病理改变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5例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患者平均年龄63.4岁,男女比为4:1。发病部位分别为颌下腺(12例)、腮腺(2例)、颌下区淋巴结(1例),临床表现无显著特异性,均呈无痛渐进性肿大。涎腺病理改变为腺泡萎缩,间质硬化伴较多IgG4阳性的浆细胞浸润(IgG4阳性细胞的绝对值大于50/HPF,IgG4+/IgG+细胞的比值大于40%)。淋巴结病理改变为反应性淋巴滤泡增生,生发中心进行性转化,滤泡间区硬化伴较多IgG4阳性的浆细胞浸润(IgG4阳性细胞的绝对值大于50/HPF,IgG4+/IgG+细胞的比值大于40%)。结论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是少见的疾病,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最终诊断有赖于组织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确诊。

  • 标签: 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 颌下腺 腮腺 颌下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