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全冠修复体抗断裂能力及失效模式的差异。方法:制作相同厚度的铸瓷全冠、全锆冠、氧化锆-饰瓷全冠和金属烤瓷冠全冠,n=10。进行试件的抗折破坏试验和失效模式分析,SPSS软件分析抗折性能和失效模式的组间差异。结果:全锆组的断裂载荷显著性高于其他3组(P〈0.05),烤瓷组与铸瓷组的断裂载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层瓷结构中,全锆冠和铸瓷冠的失效模式均为全瓷层的断裂,断裂后的裂纹走向相似。双层瓷结构中,仅有30%氧化锆-饰瓷冠表现为单纯的饰面瓷破坏,70%氧化锆-饰瓷冠为完全破坏,所有烤瓷冠的失效模式为单纯的饰面瓷破坏。结论:全冠类型对修复体的破坏几率和破坏模式有着显著影响,全锆冠的抗折性能高于铸瓷冠、氧化锆-饰瓷冠、烤瓷冠。

  • 标签: 厚度 抗折性能 失效模式
  • 简介:目的探讨亚历山大矫治技术下两种不同拔牙模式治疗后下颌牙列变化的差异.方法选取采用亚历山大技术矫治完成的拔牙病例52例,分为拔除上下第一前磨牙组(A组)和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及下颌第二前磨牙组(B组),测量矫治前后下颌数字模型的牙弓宽度、长度、Spee曲深度及前牙不齐指数,并通过头影测量获取下切牙唇倾度.采用配对及成组f检验分别对测量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矫治后两组病例的尖牙间宽度稍增大,第一磨牙间宽度、牙弓长度、Spee曲深度、IRR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下前牙唇倾度显著减小(P<0.05),B组变化不显著(P>0.05).B组治疗前后第一磨牙间宽度、Spee曲深度减小量均比A组大,下前牙倾斜度减少量较A组小(P<0.05).两组尖牙间宽度、牙弓长度及IRR等变化量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亚历山大矫治技术有利于维持原有牙弓宽度的大小.下颌减数第一前磨牙有利于维持磨牙间宽度及回收下前牙;减数下颌第二前磨牙则更有利于磨牙前移调整磨牙关系并维持下切牙唇倾度.

  • 标签: 亚历山大矫治技术 拔牙矫治 数字化三维模型 头影测量
  • 简介:本文结合中美两国口腔颌面外科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通过对美国口腔颌面外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考察,分析两国在生源、学制、教学方法及就业等方面的差异,希望为我国口腔颌面外科研究生教育提供参考。

  • 标签: 口腔颌面外科 教学方法 医学教育
  • 简介:已经有文献报道口腔健康、剩余牙数和死亡率之间的关联。但老年全口或部分缺牙患者接受种植牙治疗后死亡率情况的相关知识依lEt缺乏。研究目的:该回顾性研究的目的是比较全12I或部分缺牙老年患者(80岁以上)接受种植牙治疗后的死亡率。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纳入226位在1986—2003年间接受种植治疗时平均年龄83岁的老年患者。共285个牙弓,植入1384颗Branemark种植系统(NobelBiocare)。样本分成两个亚组108位全口及158位部分缺牙患者。接受种植牙手术时同时收集了患者各自的预期剩余寿命。对10年后两个亚组的累及存活率(CSR)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将其与普通同龄人群预期累积存活率进行比较。结果:10年随访显示相比于全口无牙颌患者.部分缺牙患者的死亡率(P〈0.05)明显减小(10.4%)。与普通同龄人群相比,种植修复组老年患者累积生存率示死亡率明显下降。在一期手术时健康与不健康人群之间及有与无失败植牙史的人群之间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超过10年的随访显示老年患者中部分缺牙组死亡率较全口无牙颌组明显偏低。相比于在植牙手术时同年龄同性别的普通人群,种植修复组死亡率明显降低。死亡率的降低并非是因为接受了种植手术,而是因接受种植手术的患者相较于一般人群更加健康积极。

  • 标签: 老年患者 种植治疗 死亡率 无牙颌 缺牙 BRANEMARK种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