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5 个结果
  • 简介:阻塞涎腺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随着涎腺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人们对其认识不断深入。本文主要通过回顾近几年来涎腺镜技术的临床应用,探讨阻塞涎腺疾病的病因及治疗进展。

  • 标签: 涎腺镜 阻塞性涎腺炎 涎石症
  • 简介:目的:通过术式改良找到一种既能手术治愈老年重症慢性阻塞腮腺炎又能利用自体组织减小术后面部畸形的手术方式。方法:选择21例重症慢性阻塞腮腺炎的老年患者,采用保留腮腺表面后区腮腺咬肌筋膜及相应筋膜下少量腺体组织瓣的方法,修复切除腮腺病变组织后所致的凹陷畸形。结果:21例老年重症慢性阻塞腮腺炎患者手术后疾病全部治愈,新术式不但修复了的腮腺区术后畸形,部分患者术后腮腺区的形态恢复到发病前的正常面型。结论:新术式与传统术式相比既解决了患者的痛苦又避免了腮腺区术后凹陷畸形的发生,是治疗老年重症慢性阻塞腮腺炎较佳的术式选择。

  • 标签: 老年人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 手术方式 腮腺咬肌筋膜
  • 简介:目的:讨论唾液腺ECT和涎腺镜在慢性阻塞腮腺炎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44例患者经过唾液腺造影和ECT检查.根据结果.采用庆大霉素灌洗和碘化油注射导管扩张或施行内镜辅助下结石取出术。结果:经过ECT和内镜检查.发现患者腮腺的分泌功能良好而排泌功能异常。主导管表现为管腔狭窄,管壁充血,管腔内有大量絮状增生物及黏液栓子.管壁可见息肉样增生,导管内可见结石。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ECT和内镜为慢性阻塞腮腺炎的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并且对阻塞腮腺炎的治疗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 内镜 ECT
  • 简介:阻塞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具有潜在致死危险的复杂疾病.此病的治疗方法较多,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点.口腔矫治器与其它治疗方法相比,有其独特的优点,它作为一种保守治疗方法,已被成功地应用于此病治疗.本文综合国内外有关文献报道,对各种口腔矫治器的分类及作用原理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口腔矫治器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作用机制 保守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术式治疗阻塞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137例(男109例,女28例,年龄6~54岁)阻塞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69例采用腭垂腭咽成形术,10例采用腭垂腭咽成形术+舌骨悬吊术,6例采用腭垂腭咽成形术+颏前徙+舌骨悬吊术,9例采用颏前徙+舌骨悬吊术,32例采用正颌手术,11例采用牵张成骨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60个月,所有患者睡眠打鼾、憋醒、大汗淋漓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129例患者AHI指数由术前51±13降为术后11以下,59例患者AHI指数降为5以下;睡眠时最低血氧饱和度由术前的63%±15%增加至术后的97%±6%,平均血氧饱和度由术前的74%±9%增加至术后的95%±7%,有效率为95%,治愈率为43%。结论:对阻塞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根据其阻塞部位设计个体化的手术术式,可达到最佳的手术效果。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腭垂腭咽成形术 舌骨悬吊术
  • 简介:目的探讨Silensor口腔矫治器治疗对阻塞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对沈阳市口腔医院正畸科2004年8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OSAS患者150例,Silensor口腔矫治器矫治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OSAS患者矫治后心理状况各项指标较矫治前均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SAS患者存在明显心理障碍,Silensor口腔矫治器治疗有助于患者的身心康复。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阻塞性 心理状况
  • 简介:目的评价改良型软压膜式口腔矫治器治疗阻塞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hypopneasyndrome,OSAH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口腔科经改良型软压膜式口腔矫治器治疗的OSAHS患者12例,观察戴用矫治器前、后的临床表现,并将其戴用矫治器前、后的多导睡眠仪(PSG)监测数据及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OSAHS患者戴用改良型软压膜式口腔矫治器3个月至1年后,呼吸紊乱指数(AHI)、呼吸暂停指数(AI)、低通气指数(HI)均较戴用前明显降低,而血氧饱和度(SaO2)则有明显升高;X线头影测量显示治疗后的上气道宽度增加;达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结论改良型软压膜式口腔矫治器治疗OSAHS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以无创伤、可逆、经济实用、戴用舒适感较强、便于携带而日益受到重视。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改良型软压膜式口腔矫治器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通过中文版《口腔黏膜疾病量表》评估慢性口腔黏膜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方法:纳入210名慢性口腔黏膜疾病患者,填写中文版《口腔黏膜疾病量表》,分析比较不同疾病、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患者的量表得分。结果:量表总分居于前三位疾病分别为:天疱疮、口腔扁平苔藓、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年龄≥60岁的患者组量表总分分别高于〈60岁的患者组(P〈0.05)。女性患者在疾病引起的疼痛与功能受限、社会与情感因素方面的评分明显高于男性患者(P〈0.05)。结论:慢性口腔黏膜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存在显著的影响。由患者填写量表进行的自我评估,能够真实反映患者的治疗需求,可指导医生针对的调整治疗计划,制定个性化方案。

  • 标签: 慢性口腔黏膜疾病 口腔健康 生活质量 量表
  • 简介:目的建立生长发育期大鼠的间歇双侧完全鼻阻塞的动物模型.方法30只3周龄SD大鼠,分为3组,A组:对照组,B组:单侧鼻阻塞组,C组:双侧鼻阻塞组(张口呼吸组),每组各10只.用特制的阻塞阻塞大鼠鼻腔,阻塞的时间为8:00am至4:00pm,4周后处死30只大鼠.结果A组、B组大鼠以鼻呼吸为主;C组表现为张口呼吸.A、B、C三组的呼吸频率分别为(96.8±5.91)次/min、(92.8±2.98)次/min和(48.6±4.38)次/min,C组的呼吸频率较A组与B组明显减慢(P<0.001).建模4周时,A、B、C三组的体重分别为(276.60±20.17)g、(236.80±19.46)g和(127.33±24.8)g,C组的体重较A组和B组明显的降低(P<0.001).结论本研究通过间歇的双侧完全阻塞大鼠的外鼻初步建立了一个存活率高、重复性较好与人类张口呼吸较相似的大鼠的间歇张口呼吸模型.

  • 标签: 鼻阻塞 大鼠 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与脑血栓形成的相关。方法选择2008年2月至2009年10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血栓形成患者76例为脑血栓组,口腔科门诊以非牙周疾病就诊患者98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相同的病史及牙周检查。比较两组牙周炎患病率及牙周健康状况的差异。结果脑血栓组患者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CA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栓组牙周炎患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慢性牙周炎程度的加重,脑血栓形成的危险递增。结论慢性牙周炎与脑血栓形成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

  • 标签: 脑血栓形成 慢性牙周炎 危险因素
  • 简介:慢性牙周炎是危害人类口腔健康的常见病.是引起成人牙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发现.慢性牙周炎的危害并不仅仅局限于口腔,它还会引起全身微炎症状态。目前研究表明慢性牙周炎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肺部疾病、消化道疾病、妊娠不良结局、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等全身系统性疾病具有明显的相关

  • 标签: 慢性牙周炎 微炎症状态 慢性肾脏病 相关性 全身系统性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慢性牙周炎对种植牙存留率和骨吸收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有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的相关文章,检索时限截至2013年6月。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5个病例对照研究被纳入,合计306例患者共476枚种植体,其中牙周炎组252枚,牙周健康组224枚。Meta分析结果显示,牙周炎组和牙周健康组种植体存留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42,95%CI(0.21,0.81),P=0.01]。骨吸收有统计学差异[MD=2.26,95%CI(0.54,3.98),P=0.01]。结论牙周炎患者对种植体存留率和骨吸收有明显影响,增加了远期失败的风险。鉴于本系统评价纳入研究数量太少且病例不多,时间太短,以及测量指标不全面等影响本Meta分析论证强度及全面的因素存在,以上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证实。

  • 标签: 牙周病 牙周炎 牙种植 存留率 骨吸收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对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电监护下一次拔除多颗牙齿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为临床安全拔牙提供参考。方法:监测215例患者拔牙过程中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215例患者均完成手术。血压、心率在麻醉时及术中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心率较麻醉中显著降低(P〈0.05),术后2小时血压会恢复至术前水平。3例术中出现血压过高,心率过快。所有患者术后拔牙创均无明显出血。结论:只要术前准备充分、术中严密监护、术后镇痛及加强护理,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一次拔除多颗牙齿是安全可行的。通过延长心电监护时间发现当手术时间延长及手术难度增加时,老年患者的血压会持续到术后2小时恢复至术前水平。

  • 标签: 老年人 拔牙 心电监护 心血管疾病
  • 简介:目的:通过建立大鼠慢性牙周炎和IgA肾病复合模型,利用牙周指标如龈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及附着丧失和肾脏病理染色指标等初步探讨慢性牙周炎和IgA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SD大鼠,通过结扎和细菌感染方法建立牙周炎模型,灌胃、皮下注射等方法建立IgA肾病模型,12周末检测大鼠牙周指标、肾脏临床及病理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牙周指标和肾脏指标,确认成功建立所需的动物模型,尤其复合模型组的牙周指标较牙周炎组更高(P<0.001),同时复合模型组的肾脏病理评分和单纯肾病组相比较高(P<0.05)。结论:慢性牙周炎和IgA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可能会互相影响发生发展。

  • 标签: 慢性牙周炎 肾小球肾炎 IgA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香港人群中口腔颌面部疼痛(OFP)与异常疾病行为的相关。方法本研究为在社区人群中进行的横断面的病例-对照研究。研究样本为注册在香港医院管理局/香港大学家庭医学部的35~70岁香港居民。通过面对面问诊结合临床检查了解受访者在过去1个月中口腔颌面部疼痛的状况。疾病行为由30条的患病行为问卷(IBQ-30)进行评估。结果200名有口腔颌面部疼痛症状的人及200名没有痛症的人参加本研究。口腔颌面部疼痛与IBQ-30量表中的5个分量表(一般疑病、疾病信念、情感紊乱、否认心理问题、易激惹)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有痛症的人中,在否认心理问题分量表,老年组高分值的人数明显多于中年组(P=0.034)。口腔颌面部疼痛症状不同临床分组的IBQ-30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口腔颌面部疼痛与异常疾病行为显著相关,在治疗口腔颌面部疼痛病症患者时,需考虑衡量精神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

  • 标签: 口腔颌面部疼痛 疾病行为 社区居住人群
  • 简介:颞下颌关节解剖生理和功能的复杂、颞下颌关节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复杂以及老年人生理和病理的特殊,构成了老年颞下颌关节疾病及其诊治的困难.老年人颞下颌关节、下颌骨以及口颌系统肌肉都会发生增龄改变,老年人颞下颌关节的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诊治都与年轻人有所不同,本文对此进行介绍.

  • 标签: 老年人 颞下颌关节疾病 损伤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粘接夹板固定慢性牙周炎患者松动患牙前、后龈沟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和血链球菌的数量变化及牙周状况,以期为评价临床疗效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慢性牙周炎患者19例(76颗松动患牙),记录比较牙周治疗前(基线)、经牙周基础治疗后,采用粘接牙周夹板固定修复后3、6、12个月的牙周状况(菌斑指数,探诊出血指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变化;采用电化学测菌法检测龈沟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和血链球菌的数量变化;评估患者对夹板固定后美观、功能等方面的满意度。结果:经统计学分析,牙周夹板固定后各时间点的牙周临床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牙龈卟啉单胞菌、血链球菌数数量较初诊基线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夹板固定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牙周夹板的美观、咀嚼、发音及舒适的满意度为84.2%以上。结论:慢性牙周炎经牙周基础治疗后,采用粘接牙周夹板可有效固定松动患牙,使之恢复咀嚼功能;加强口腔健康指导,定期实施牙周维护是影响其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 标签: 牙周炎 牙周夹板 固定修复 纵向研究
  • 简介:牙周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口腔健康的两大口腔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高,是造成我国成人牙齿丧失的首位原因。牙周疾病是由菌斑微生物所引起的牙齿周围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包括牙龈炎和牙周炎。牙周疾病都表现出牙龈的炎症,牙周炎时还有深层牙周组织的病变,轻到中度牙周炎患者往往无明显症状,重度牙周炎患者才出现脓肿、不适、牙齿松动和移位等症状,在检查时会发现牙周的炎症和破坏表现,如牙龈红肿、易出血,探诊时可发现有牙周袋形成、牙周附着丧失,X线片上可显示患牙的牙槽骨吸收,牙槽骨高度降低,重度患者会有牙的松动或脱落,从而造成咀嚼等功能的丧失。

  • 标签: 牙周疾病 心血管疾病 全身健康 糖尿病 牙周炎患者 慢性感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