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即刻种植技术美学修复上颌前牙缺损的种植修复效果。材料与方法:对1例上颌左侧中切牙缺损的患者进行临床检查.残根内有金属钉.唇侧断缘位于龈下.无法保留.牙槽嵴丰满度良好.无邻面附着丧失.CBCT显示残根根尖区无炎症.剩余牙槽骨量充足.拟行即刻种植。局麻起效后,不翻瓣.先用侧向切割钻按理想的三维方向在残根上定位并用平行杆检测方向,然后用扩孔钻逐级预备种植窝,直至倒数第2颗扩孔钻,微创拔除残根并彻底清创拔牙窝,最终扩孔钻和颈部成型钻成型种植窝,植入种植体并调整至理想的三维方向。植体初始稳定性大于35Ncm.与唇侧骨板间有2mm的间隙.该间隙内植入骨替代材料后非埋置式缝合创口。种植手术4个月后复查骨结合良好,制作临时冠进行软组织塑形.待软组织成熟后个性化取模,制作最终修复体.修复后患者满意.定期复查。结果:应用即刻种植技术美学修复前牙缺损,获得了理想的美学效果,修复后6个月复查.种植体唇侧牙槽骨厚度充足.美学效果稳定。结论:即刻种植美学修复前牙缺损成功的关键在于局部牙槽骨的完整性、种植体理想的三维方向和良好的初始稳定性以及规范化的操作流程。

  • 标签: 上前牙即刻种植 延期修复 上颌前牙缺损 骨替代材料 初始稳定性 美学修复
  • 简介:目的:对2000年2月至2005年12月治疗的颌骨功能重建患者做回顾分析。方法:对8例因良性肿瘤术后,创伤造成颌骨缺损患者,进行骨移植,同期或延期种植术;选择性应用骨粉和骨生长引导膜;角化牙根移植,义怕修复。结果:8例患者共植入38枚种植体,除1枚未实现骨愈台外,37枚修复重逢全部成功,取得颌面部外形与功能均理想效果。结论:颌骨损伤后,采用非皿管化和血管化骨游离移植,进行即刻或延期牙种植修复技术,能使患者取得颌骨功能性重建。

  • 标签: 颌骨缺损 肿瘤 创伤 种植
  • 简介:正畸牙移动总是伴随着组织改建,即张力侧的骨沉积及压力侧的骨吸收。但如果没有正常的牙周附着.则不可能获得健康的牙周组织重建。将正畸牙向骨下袋方向移动.非但不能获得牙周再附着,还会加重邻牙骨缺损程度,因此建议在开始牙齿移动前,先通过牙周引导性组织再生术治疗骨下袋。根据引导性组织改建的原理,放置生物膜可以诱导压力侧的牙根表面形成新的再生组织。这种组织具有形成新生结缔组织附着并在正畸后诱导骨修复的潜力。如今,在骨下病损的治疗中使用釉基质蛋白可以获得与生物膜同样的效果。因此根据引导性组织改建的原则在正畸治疗开始前应用釉基质蛋白(Emdogain)是可行的。

  • 标签: 引导性组织再生 引导性组织改建 正畸学
  • 简介:遵循正确原则的自体牙移植术可获得较高成功率。更好地促进术后移植牙牙周组织的愈合则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本文就自体牙移植术中牙周组织愈合机制及其预后做一介绍,希望通过对相应知识的深入理解,最终达到促进自体移植牙牙周组织愈合,提高自体牙移植术成功率的目的。

  • 标签: 自体牙移植术 牙周组织 创口愈合 预后
  • 简介:上皮间质转化是指上皮细胞在特定条件下转化成间充质细胞的过程。在创伤愈合的复杂过程中,表皮细胞经历上皮间质转化过程进行创口的再上皮化,其间涉及多种细胞因子、转录因子等,本文就上皮间质转化与创伤愈合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上皮间质转化 创伤愈合
  • 简介:该文旨在研究PET—CT在晚期头颈鳞癌行延期颈淋巴清扫术计划制定中的应用价值。43例晚期头颈鳞癌患者在结束化放疗(CRT)后6个月行PET—CT扫描,PET—CT阳性的患者行临床可疑病灶活检予以证实。PET—CT结果阴性者.随访至少5个月(平均18.1个月)。结果:10例(22%)患者PET-CT结果阳性,其中7例经病理学证实,其他3例系假阳性。其余33例PET—CT检查结果阴性.1例为假阴性.其余32例经随访,肿瘤无复发。此方法的敏感度为87.5%,特异度为91%.阳性预测率为70%,阴性预测率为97%,

  • 标签: Ⅳ期头颈癌 化放疗 延期颈淋巴清扫术 计划制定 PET-CT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研究胶原蛋白海绵填入拔牙创后胶原蛋白海绵对牙槽窝早期骨愈合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建立兔拔牙模型,左侧拔牙创内植入胶原蛋白海绵为实验侧,右侧拔牙创为空白对照侧。拔牙术后1周、2周、4周、8周、12周处死动物取材,通过骨密度检测和组织学检查评价拔牙创牙槽窝愈合情况。应用SPSS12.0软件包对组间均数进行t检验。结果:术后1、2、4、8周,实验侧牙槽窝新骨形成明显优于对照侧;术后12周,2组新骨形成无显著差异。结论:胶原蛋白海绵填入拔牙创能促进牙槽窝的早期骨愈合

  • 标签: 胶原蛋白海绵 拔牙 骨密度
  • 简介:目的探讨口腔种植体在骨愈合过程中,种植体光滑颈部和粗糙颈部设计对边缘骨丧失的影响。方法2008年8月至2012年3月,因第一磨牙缺失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接受种植义齿修复患者137例,共151颗种植体纳入研究,通过测量根尖片中种植体周围边缘骨的高度,比较光滑颈部种植体(ReplaceSelect~(TM)Tapered)和粗糙颈部种植体(XiVE~(TM)S)在不同颌位、直径、周期中种植体周围边缘骨的各期累计丧失量和期内丧失量的差异,结果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愈合期,粗糙颈部种植体边缘骨丧失量[(0.17±0.01)mm]比光滑颈部种植体[(0.80±0.05)mm]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267,P〈0.001);在二期手术至永久修复期,粗糙颈部种植体边缘骨丧失量[(0.59±0.02)mm]比光滑颈部种植体[(0.34±0.01)mm]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651,P〈0.001)。边缘骨丧失的各期累计均值,在愈合期与期内丧失量相同,在植入至永久修复期光滑组[(1.14±1.19)mm]少于粗糙组[(0.75±1.1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368,P〈0.001),不同颌位或不同直径种植体边缘骨丧失的各期累计值均值及各期期内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愈合期,与光滑颈部相比,粗糙颈部有利于减少愈合期种植体周围边缘骨丧失量;在二期手术至永久修复期,粗糙颈部和光滑颈部种植体边缘骨高度都出现明显降低,但粗糙颈部比光滑颈部种植体边缘骨丧失更多;不同直径和不同颌位种植体对边缘骨丧失无明显影响。

  • 标签: 牙种植体 表面特性 牙槽骨质丢失 牙种植体颈部设计
  • 简介:目的:研究在不同应力条件下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内的组织学变化。方法:选用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6只,随机分为2组。通过截骨方法,在兔下颌骨的相同部位造成斜行和垂直2种不同类型的骨折,用小型接骨板进行固定。对骨切开线下方、骨折间隙、牙槽嵴3个骨痂的不同部位,用影像学和组织学方法对不同愈合时期的骨痂内的组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2组骨折在骨折愈合方式、愈合顺序上基本类似。垂直骨折组在愈合速度上略快于斜行骨折组,骨痂内分化组织的时间分布在垂直骨折组和斜行骨折组略有差异。结论:由于2组动物实验的生物条件基本相同,造成2组骨折愈合过程中组织学变化的不同源于其不同的生物力学条件。

  • 标签: 下颌骨 骨折愈合 组织学 影像学
  • 简介:目的:探讨局部应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膜对全脱位延迟再植牙牙周愈合的影响。方法:25只6周龄Wistar雄性大鼠,进行同颌左右对照实验。拔除双侧上颌第一磨牙,体外干燥保存30min后,将自制的PRF膜置于一侧拔牙窝内,干燥保存的牙齿原位再植,作为PRF膜组,对侧拔牙窝内不添加PRF膜,脱位牙原位再植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3、7、14、28d处死大鼠,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对再植牙牙周愈合情况进行组织形态学评价,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再植牙无脱落。再植术后1d,牙周炎症细胞浸润,PRF膜组牙周炎性改变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3d,PRF膜组牙周炎性改变发生率仍较对照组高(P〈0.01);术后7d,两组中牙周膜愈合发生率无统计差异(P〉0.05),PRF膜组表面吸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炎症性吸收发生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差异(P〉0.05);术后14d,PRF膜组表面吸收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炎症性吸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28d,两组中各类牙周愈合表现发生率无统计差异(P〉0.05)。结论:全脱位牙延迟再植术中,应用PRF膜不影响再植牙就位、愈合,早期能够控制再植牙牙根吸收的发生、发展,但远期效果尚不稳定,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 牙再植 牙周愈合 牙根吸收
  • 简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基质(PRFM)是一种通过离心血液获得的自体生物材料。本研究对21例应用PRFM植入拔牙创治疗后牙槽嵴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对拔牙后,植入PRFM后及术后4个月的牙槽嵴宽度和高度采用标准化测量。嵴顶根方3mm、5mm处牙槽嵴宽度平均骨吸收分别为032mm(4.71%)和0.57mm(738%).高度平均骨吸收0.67mm(713%)。植入PRFM的位点临床愈合较快.极少有组织瓣开裂,骨密度较高。同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相比.单纯应用PRFM缩短了手术时间.无须膜的操作,克服了膜应用潜在的问题.并降低了骨吸收。

  • 标签: 纤维蛋白 富血小板 拔牙创 定量评估 基质 愈合后
  • 简介:目的:比较单个上前牙拔牙后即刻种植与经牙槽嵴保存后延期种植愈合4个月后的效果。本试验中,种植体以至少35Ncm扭矩植入,即刻无咬合负重。材料和方法:106名需要上颌左右第二前磨牙之间任意一个牙位拔牙后即刻种植牙的患者,在拔牙后颊侧骨缺损与腭侧相比小于4mm。患者根据平行组设计在3个中心被随机分为即刻种植组(immediategroup,54名患者)和延期种植组(delayedgroup,52名患者)。延期种植组的患者牙槽骨用无机小牛骨覆以可吸收胶原膜保护。种植体与骨的间隙用无机小牛骨充填,其中17名患者并未采取此措施。拔牙窝保存4个月后,延期种植体被植入。以至少35Ncm扭矩植入的种植体植入后即安装无咬合接触的临时冠,4个月后行最终修复。结果从失败率、并发症、美学评价(pinkestheticscore,PES)及患者满意度等方面考虑,由单盲的评估员记录。所有患者均随访至负重后4个月。结果:由于某些患者种植时不能达到35Ncm的扭矩,即刻种植组中的19个(35%)种植体以及延期种植组中的39个(75%)种植体没有即刻负重。没有患者退出。即刻种植组中2例失败,延期种植组中没有失败病例。与延期种植组(1)相比,即刻种植组(8)出现了较多的小并发症,这一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32)。在最终冠修复4个月后,即刻种植组与延期种植组的美学评分分别为12.8和12.6。在美学评价上,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别,患者满意度亦是如此。结论:与延期种植相比,即刻种植出现较多的并发症。美学评价在两种方法中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同时,拔牙窝用无机小牛骨预先保存的患者有可能在种植时难以使用较大的扭矩。

  • 标签: 延期 即刻 拔牙后种植
  • 简介:以往研究采用两种标记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STRO-1,检测牙髓组织中具有问充质干细胞特性的细胞。本研究目的是研究成人正常牙髓和牙髓损伤愈合期间α—SMA和STR0—1的表达谱特征。健康牙髓通过机械暴露后,采用MTA或者氢氧化钙盖髓,从而在暴露的牙髓表面诱导

  • 标签: 干细胞标记物 Α-SMA 人牙髓 免疫组化分析 损伤愈合 α平滑肌肌动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