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利用CBCT测量老年上颌前牙区唇侧软组织的厚度,获取其厚度值,建立老年上颌前牙区唇侧软组织厚度数据库,分析其与性别的相关性,为临床中进行前牙区牙周治疗及种植修复等美学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和指导。方法:选取60例符合要求的老年,进行CBCT扫描并三维方向重建,在牙体长轴矢状位剖面进行测量,在唇侧选取五个点进行软组织厚度测量(距离龈缘1mm、2mm,牙槽嵴顶,牙槽嵴顶根方1mm、2mm)。结果:受试者中切牙在五处软组织测量点的厚度分别为(0.90±0.04)mm、(1.23±0.12)mm、(1.48±0.09)mm、(0.60±0.10)mm、(0.67±0.04)mm,侧切牙分别为(0.78±0.03)mm、(1.02±0.10)mm、(1.29±0.04)mm、(0.51±0.09)mm、(0.59±0.04)mm,尖牙分别为(0.86±0.04)mm、(1.10±0.09)mm、(1.44±0.04)mm、(0.56±0.05)mm、(0.62±0.05)mm。结论:上颌前牙区唇侧软组织厚度在同一牙位不同位点处存在差异,表现为牙槽嵴顶处最厚,龈边缘到牙槽嵴顶处的软组织截面形态近似于三角形,不同牙位在同一位点处也存在显著性差别,表现为中切牙区﹥尖牙区﹥侧切牙区;侧切牙区唇侧软组织厚度男性均大于女性,但仅在龈缘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中切牙及尖牙区唇侧软组织厚度在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 标签: 锥形束CT 上颌前牙 软组织厚度 老年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对牙髓干细胞(humandentalpulpstemcells,hDP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酶消化法提取hDPSCs,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干细胞的表面标记物。实验组利用含有不同浓度TGF-β1(1、5、10、20ng/mL)的α-MEM培养细胞,对照组以不含TGF-β1的α-MEM培养细胞,分别在第7天和14天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成骨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在第21天时,通过茜素红染色观察矿化结节形成情况。结果显微镜下可见hDPSCs呈长梭形,形态类似成纤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呈CD73和CD90阳性表达,CD31、CD34和CD45阴性表达,具有典型的干细胞表面标记物。qRT-PCR结果表明,含有TGF-β1的各实验组均能明显促进成骨相关因子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涎蛋白(BSP)和骨钙素(OCN)mRNA的表达。第7天时,TGF-β1浓度为1ng/mL组的Runx-2、BSP和OCN的表达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11.3倍、8.7倍和11.7倍,明显高于其他各浓度组(P〈0.05);第14天时,1ng/mL组的Runx-2、BSP和OCN表达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5.08倍、7.17倍和3.03倍(P〈0.05),20ng/mL组BSP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茜素红染色显示各浓度的TGF-β1均能促进hDPSCs矿化结节形成。结论TGF-β1可以促进hDPSCs的成骨分化。

  • 标签: 转化生长因子Β1 人牙髓干细胞 成骨分化
  • 简介:目的研究从脂肪组织中提取的血管周干细胞(humanperivascularstemcells,hPSCs)的特点,并探讨其成骨、成脂及成软骨分化的能力。方法采用流式荧光细胞分选技术(FACS)在12例行吸脂手术患者的脂肪标本中分选出人基质血管成分(humanstromalvascularfraction,hSVF)和由周皮细胞(CD34^-、CD146^+、CD45^-)与外膜细胞(CD34^+、CD146^-、CD45^-)组成的hPSCs进行培养,比较其克隆增殖能力,然后将2种细胞进行成骨、成脂和成软骨诱导,诱导结束后分别进行茜素红染色、油红O染色和阿尔新蓝染色,并检测成骨诱导后的成骨相关基因mRNA表达。结果hSVF和hPSCs均以纺锤形成纤维样细胞生长,hPSCs呈现出更快的融合趋势,且细胞形态更均一。hPSCs细胞相比于hSVF具有更强的克隆增殖能力(P〈0.05)。hPSCs细胞在成骨及成软骨方向比hSVF具有更强优势,而hSVF在成脂方向比hPSCs具有更强优势。成骨诱导后,hPSCs的成骨基因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和骨钙素(osteocalcin,OCN)的相对表达量要明显高于hSVF(P〈0.05)。结论hPSCs细胞具有干细胞的多项分化潜能,且其在成骨方向具有很强优势,可成为骨组织工程学中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

  • 标签: 人血管周干细胞 人基质血管成分 成骨分化 成脂分化 成软骨分化
  • 简介:目的:评价氧化锆髓腔固位冠修复老年患者短冠磨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9例老年患者40颗伴牙体缺损的短冠磨牙,经过完善的根管治疗后,分别制作氧化锆髓腔固位冠(A组)和钴铬合金髓腔固位冠(B组),在修复完成后1周、1年、2年、3年及5年随访,参考改良美国公共卫生署(USPHS)标准对修复体进行评估,采用SPSS16.0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在修复1年及2年后,1例患牙出现边缘密合性欠佳,1例患牙出现邻接略松及轻微牙周反应;修复3年后,1例患牙出现边缘密合性欠佳,2例患牙出现邻接略松及轻微牙周反应;修复5年后,2例患牙出现边缘密合性欠佳,3例患牙出现邻接略松,1例患牙出现邻接过松(需要重新制作修复体);在所观察期限内,均未出现冠折裂、脱落及牙折现象。B组在修复1年及2年后,1例患牙出现边缘密合性欠佳,2例患牙出现邻接略松及轻微牙周反应;修复3年后,2例患牙出现边缘密合性欠佳,2例患牙出现邻接略松及轻微牙周反应;修复5年后,3例患牙出现边缘密合性欠佳,2例患牙出现邻接略松,1例患牙出现邻接过松(需要重新制作修复体);1例患牙出现牙折。A组与B组数据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氧化锆髓腔固位冠修复老年患者根管治疗后短冠磨牙是一种简便易行、效果良好的方法。

  • 标签: 老年 髓腔固位冠 氧化锆 临床评价
  • 简介:目的:了解云南省昆明市老年(≥60岁)牙体、牙列缺损情况及牙列修复状况,为云南省以后开展老年人口腔健康促进和防治工作提供信息参考。方法:采用分阶段定点抽样的方法,参照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的口腔检查方法和标准,对老年进行口腔健康调查。结果:共调查了1653位老年,男女人数分别为799(48.3%)和854(51.7%)。牙列缺损率为90.1%,牙列缺失率5.6%,平均失牙颗数为10颗,余留牙≥20颗人数占比70.9%。牙列缺损修复率为36.4%,牙列缺失修复率为29.3%,两种情况的修复率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昆明市老年牙列缺损、牙列缺失情况严重,但修复率较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昆明市老年的口腔问题不容乐观。

  • 标签: 老年人 口腔健康 牙列缺损 牙列缺失 修复
  • 简介:目的:比较3种不同程度萎缩性无牙颌下颌骨骨折的不同内固定方式及其效果。方法:构建不同程度的萎缩性无牙颌下颌骨体部骨折治疗模型,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比较相同应力条件下骨折段位移的改变以及钛板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下颌骨Ⅲ度萎缩,采用1块2.0mm4孔钛板在下颌骨上缘进行固定,其骨折处移位较其余6种工况明显增大;相同萎缩程度的下颌骨,采用重建板固定比采用其他内固定方式骨折断端位移明显减少。Ⅲ度萎缩的下颌骨采用小型钛板固定,钛板所受应力分别接近及超过钛板的屈服极限。结论:对于Ⅰ度萎缩的无牙颌下颌骨骨折病例,下颌骨外侧双板固定以及下颌骨下缘重建板固定均能取得较为满意的固定稳定性,对于Ⅱ及Ⅲ度萎缩的无牙颌下颌骨骨折病例,下颌骨下缘重建板固定可以获得更好的固位稳定性。

  • 标签: 老年人 下颌骨骨折 生物力学分析 有限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