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分析巩膜带术治疗青少年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42例(42眼)陈旧性视网膜脱离青少年患者经巩膜带术进行治疗。术中直视下定位、冷凝视网膜裂孔。采用单纯巩膜外加压4眼(9.5%),单纯巩膜外环扎6眼(14.3%),环扎联合加压32眼(76.2%)。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6个月),36只眼(85.7%)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6只眼(14.3%)明显好转。结论巩膜带术治疗青少年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疗效良好,创伤小,可作为首先选择的术式。

  • 标签: 巩膜扣带术 陈旧性视网膜脱离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首选个体化巩膜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92例95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C1级以下的病例,根据裂孔位置、数目、视网膜脱离的形态等首选放液或者不放液的巩膜带术,个别病例辅以玻璃体腔注气术。随访时间7~48(平均10.2)mo。结果:视网膜一次手术复位成功90眼(95%),视力由术前的4.03±0.42到术后的矫正视力4.58±0.33。结论:首选个体化巩膜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能够用最小量的手术、最小的创伤,获得较高的视网膜复位率和较好的视功能。

  • 标签: 视网膜脱离 巩膜扣带术 孔源性
  • 简介: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巩膜带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有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对7例视网膜脱离1wk内合并有白内障患者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人联合巩膜带术,观察视网膜平复情况及术后3mo矫正视力。结果:7例患者视网膜平复,术后3mo矫正视力均显著提高。结论:对部分白内障合并视网膜脱离患者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巩膜带术,既解除了自内障对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妨碍,又顺利完成了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术后视力显著提高。

  • 标签: 白内障超声乳化 巩膜扣带术 白内障 视网膜脱离
  • 简介:目的:研究巩膜带术(scleralbuckling,SB)联合玻璃体注气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retinaldetachment,RRD)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中氨基酸、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RRD患者150例150眼临床资料,将仅接受SB的患者81例81眼纳入未注气组,接受SB+玻璃体注气术的患者69例69眼纳入注气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和术前、术后血清中氨基酸、VEGF水平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视网膜复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气组术后1d眼压明显高于未注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5d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术眼裸眼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d,两组患者血清中组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VEGF水平较术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中精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甘氨酸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两组患者视功能相关生活质量总分和各维目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气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2%(5/69)与未注气组的9.9%(8/8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联合玻璃体注气术有助于RRD患者视功能和眼压的早期恢复,降低血清中组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VEGF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巩膜扣带术 玻璃体注气术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