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人工听骨在慢性中耳炎患者进行Ⅰ期听力重建鼓室成形术中的应用情况,为人工听骨的临床使用提供参考。方法以2008年9月至2010年6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手术的慢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99例(耳)使用人工听骨进行I期听力重建鼓室成形术的疗效,对患者进行纯音听力检查,比较术前和术后气骨导差的变化。手术方法均为开放式鼓室成形术,视上鼓室外侧壁(桥)保留与否和植入人工听骨类型的不同,将术后听力结果随访完整的112例病例分为三组:组一:留桥鼓室成形术,植入PORP;组二:断桥鼓室成形术,植入PORP;组三:断桥鼓室成形术,植入TORP。结果:术后随访3月至1年,术后气骨导差≤20dB者共43例,其中植入部分人工听骨(PORP)42例,植入全人工听骨(TORP)1例。组一与组二比较,术后气骨导差无统计学意义,但各组之间术前与术后气骨导差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植入PORP组比植入TORP组术后气骨导差改善更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无胆脂瘤复发,3例人工听骨排出。结论手术方式与术后听力改善无关,植入的方式与术后听力改善有关。

  • 标签: 听小骨假体 鼓室成形术 听骨链重建 慢性中耳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颗粒刺激人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cytes,PBMC)表达HMGB1、MIF的情况,为临床防治膝关节置换术后无菌松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培养人血单个核细胞,用培养液、颗粒及LPS刺激,通过ELISA方法检测HMGB1、NF-?B和MIF表达。结果将分离得到的人血单个核细胞培养后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PBMC+培养液)、颗粒组(0.1%颗粒+PBMC+培养液)、阳性对照组(LPS+PBMC+培养液),观察24h后,采用ELISA方法测定HMGB1、NF-?B和MIF表达情况。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为?=0.05。结果HMGB1在颗粒刺激下表达6.73±0.19ng/ml,空白组表达为1.86±0.24ng/ml,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阳性组表达为7.51±0.32ng/ml,与颗粒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F在颗粒刺激下表达7.74±0.19ng/ml,空白组表达为3.93±0.11ng/ml,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阳性组表达为9.16±0.55ng/ml,与颗粒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F-?B在颗粒刺激下表达18.76±1.15,空白组表达为9.57±1.38ng/ml,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05),阳性组表达为20.31±1.02ng/ml,与颗粒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颗粒刺激人血单个核细胞激活NF-?B通路,且HMGB1、MIF作为免疫炎性因子合成释放增多,参与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无菌松动的发生发展。

  • 标签: 钛颗粒 人血单个核细胞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核转录因子
  • 简介:钢材料较轻、硬度较高、声阻较低,是一种极好的声音导体。Schwager等研究表明可以制成高生物相容性的听骨修复材料,在对免模型以及人类的研究中发现大多数质人工听骨具有良好的生物整合性,没有发生异物反应或炎症的组织学证据。在德国,自1993年以来质人工听骨就已经被用于听骨链重建中。类似的欧洲研究显示,质人工听骨比金质或陶瓷材料更能有效的提高听力。

  • 标签: 钛质人工听骨 听骨链重建术 听骨赝复物 骨修复材料 生物相容性 鼓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依托咪酯复合瑞芬太尼在老年困难食道异物取出术中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将50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采用依托咪酯、瑞芬太尼、复合全凭静脉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B组采用丙泊酚、芬太尼、复合全凭静脉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观察两组麻醉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结果AB两组SBP(收缩压),HR(心率),手术前,手术中,术毕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芬太尼在老年困难食道异物取出术全身麻醉中应用是安全可靠的。

  • 标签: 依托咪酯 瑞芬太尼 老年困难食道异物取出术 全身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颌窦填塞固定治疗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接受上颌窦填塞的20例上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设为观察组,将接受传统法手术的20例上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设为对照组,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组平均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t=19.866,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t=1.925,P<0.05)。结论上颌窦填塞治疗在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好,手术简单,费用低,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上颌窦填塞 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 疗效
  • 简介:目的建立术中利用探测电极施行电刺激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electricallyevokedauditorynervecompoundactivepotentials,ECAP)检测的方法,在植入人工耳蜗装置前评估患者耳蜗听神经功能状况。方法选择20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其中耳蜗形态发育正常12例,5例双侧前庭导水管扩大,3例双侧耳蜗Mondini畸形。测试完成后全部使用Cochlear人工耳蜗。全麻后常规人工耳蜗手术进路,行标准耳蜗鼓阶开窗,将自制测试用多通道试验电极置入鼓阶。电极连接Cochlear公司体外言语处理器及自制电刺激发生器。连接电脑,采用CustomSoundEP2.0软件,调整优化刺激参数进行神经反应遥测(neuralresponsetelemetry,NRT)初步了解听神经功能状态;刺激强度以5CL为步长递减或递增至反应阈值给予电刺激脉冲。同时自动记录ECAP波形和阈值。植入人工耳蜗后常规进行NRT检测,记录ECAP波形和阈值;术后1个月患者开机后采集T、C值,将两种电极测试所得阈值和开机C值进行相关性研究,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电极ECAP引出率为90%,商业电极ECAP引出率为90%,平均阈值分别为(160.50±15.12)CL和(160.00±11.27)CL,两者经统计学检验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开机后C值(177.40±10.61)有明显相关性(R2=0.844,r=0.919)。结论成功建立了术中植入人工耳蜗装置前的ECAP检测方法,为内耳和/或听觉通路发育异常及无残余听力患者提供有效的听神经反应信息,对了解听觉系统发育程度及初步预测术后患者康复情况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人工耳蜗植入 电刺激 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