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宫颈癌腹腔手术疗效及影响预后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宫颈癌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60例)给予腹腔手术治疗,对照组(60例)给予开腹手术治疗。对比两组相关手术指标,并分析影响宫颈癌腹腔手术预后的临床相关因素。结果:观察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21.43±1.23)枚、术后3d白细胞计数(8.38±0.70)×109/L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观察组术后3d血红蛋白(109.02±6.22)×109/L和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有盆腔淋巴结转移、有脉管瘤栓、〉Ⅰb2期、深肌层浸润者的复发率与无盆腔淋巴结转移、无脉管瘤栓、≤Ⅰb2期、浅肌层浸润者的相比明显升高,5年内生存率与其相比明显降低(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宫颈癌腹腔手术预后的临床相关因素主要为盆腔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P〈0.05)。结论:宫颈癌腹腔手术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可有效提高血红蛋白等指标,同时发现盆腔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等情况可能会对其预后疗效产生一定的影响。

  • 标签: 宫颈癌 腹腔镜手术 疗效 影响预后 临床相关因素
  • 简介:目的:探究与分析腹腔与开腹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150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腹腔组与开腹组,每组各75例,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各指标、主要症状缓解率,随访期间复发率。结果:腹腔较开腹组相比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镇痛剂使用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与腹腔组痛经、性交痛、慢性盆腔痛、月经紊乱缓解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开腹组与腹腔组相比随访6个月、1年、2年复发率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腹腔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临床效果显著,相比于开腹组更具优势,值得推广。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开腹手术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 简介:目的:探讨经阴道和腹腔两种方法用于良性卵巢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9月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83例良性卵巢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分为经阴道手术组和腹腔手术组分别81例、102例,对两组患者手术结束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种治疗方法术后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手术时间显著长于经阴道手术方法,两组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和腹腔手术在良性卵巢肿瘤患者临床治疗中各有利弊,具体选择方案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选择,针对患者进行经济有效的治疗。

  • 标签: 经阴道卵巢肿瘤切除术 腹腔镜 良性卵巢肿瘤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腹腔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Denonvilliers筋膜对男性性功能影响性。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5年1月106例男性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均予腹腔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根据术中是否保留Denonvilliers筋膜分成两组,每组53例,观察不同方式对男性性功能和排尿功能影响性。结果:排尿功能上,治疗对照组自由尿流率、排尿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残尿量显著升高(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性功能上,对照组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勃起功能障碍率分别为24.53%、16.98%,射精障碍率为24.53%、15.09%,研究组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勃起功能障碍率分别为9.44%、7.55%,射精障碍率为9.44%、5.66%,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Denonvilliers筋膜能降低对男性性功能影响性。

  • 标签: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 Denonvilliers筋膜 男性 性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下切除和开窗两种术式治疗输卵管壶腹部妊娠的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90例输卵管壶腹部妊娠患者,随机将患者分成切除组和开窗组,每组各45例,在腹腔下分别行输卵管切除术和输卵管开窗术,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术后T-HCG情况和术后再次妊娠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围术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方面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血T-HCG和术后3d血T-HCG的下降比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1周血T-HCG下降比率和术后1个月血T-HCG下降至正常例数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宫内妊娠、异位妊娠和继发不孕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下输卵管切除术与开窗术具有相同的治疗价值,而输卵管开窗术不能提高宫内妊娠率。

  • 标签: 腹腔镜 输卵管 壶腹部妊娠
  • 简介: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在子宫疾病方面的治疗效果和减少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对比和分析腹腔下实施宫体楔形切除术治疗子宫疾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抽取86例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拟治疗的子宫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43例对照组的患者通过常规的全子宫切除方案治疗,而43例观察组的患者采取腹腔下实施宫体楔形切除术治疗,探讨和研究两种不同的取石方式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经过统计研究发现,对照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手术耗时、术中输血量、胃肠道功能恢复)、住院天数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且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子宫疾病患者采取腹腔下实施宫体楔形切除术方案治疗,不仅能够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而且降低了手术中的各种风险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子宫腺肌症 腹腔镜 楔形切除 子宫全切除 临床疗效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骶前神经切断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腹腔下子宫内膜症病灶清除术,观察组联合骶前神经切断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h、术后72h及术后1周疼痛变化情况,统计存在性功能相关障碍比例,及两组恢复性生活时间、性唤起时间、每月性生活频率。结果:观察组术后72h及术后1周其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存在阴道干涩、性交痛、性欲低下及性高潮缺失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性生活恢复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性唤起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每月性生活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下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清除联合骶前神经切断,能有效的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减少发生性功能障碍比例,缩短性唤起时间,促进患者早日恢复规律性生活。

  • 标签: 腹腔镜 骶前神经切断 子宫内膜异位症 性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对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盆腔植物神经保留术直肠癌患者性功能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1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进行腹腔盆腔植物神经保留术直肠癌手术男性患者62例,随机进行分组,单纯组患者30例,单纯进行气管插管全麻;联合组患者32例,在常规气管插管全麻基础上联合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性功能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联合组患者阴茎勃起功能障碍发生比例、排尿功能障碍及射精功能障碍发生比例均明显优于单纯组患者,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2例患者无一例因麻醉操作导致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和全脊髓麻醉等严重不良后果。结论:腹腔盆腔植物神经保留术直肠癌患者在全麻基础上联合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可有效的降低术后射精功能障碍、排尿困难及勃起功能障碍等情况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性较高,可依据患者进行应用和开展。

  • 标签: 不同麻醉方法 腹腔镜 盆腔植物神经保留术 直肠癌 性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功能广泛子宫切除对排尿功能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使用腹腔下注意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功能处理,对照组使用标准术式,对所有患者采用术后电话及门诊随访结合方式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术后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统计两组发生排尿功能不适情况、术后6个月性生活质量及术后开始性生活时间与恢复规律性生活时间。结果:观察组最大尿流量大于对照组(P〈0.05),膀胱顺应性优于对照组(P〈0.05),最大逼尿肌压力及最大尿道压力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尿频、尿急、尿潴留、尿失禁及用力排尿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性生活质量标准中性欲望、性兴奋、性高潮、阴道润滑、疼痛及性满意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开始性生活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恢复规律性生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功能对于广泛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能有效保留其排尿功能,改善术后性生活质量,促进早日恢复规律性生活。

  • 标签: 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功能 广泛子宫切除 腹腔镜 排尿功能 性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联合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6年6月12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症患者,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腹腔治疗,术后期待妊娠6个月,观察组患者在腹腔治疗基础上给予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治疗6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结局和累计妊娠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IUI过程中HCG日E2为(642.8±312.2)pmol/L,HCG日P为(0.39±0.19)ng/mL,子宫内膜厚度为(10.11±2.00)mm;观察组患者周期临床妊娠率(16.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6.1%),观察组子宫内膜异位症Ⅲ-Ⅳ期患者周期临床妊娠率(15.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3.5%)(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累计妊娠率(23.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11.7%)(P〈0.05)。结论:腹腔联合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显著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症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尤其是子宫内膜异位Ⅲ-Ⅳ期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腹腔镜 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不孕症
  • 简介: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腹腔下子宫切除术全麻患者拔管期应激反应和耐管的影响。方法:110例腹腔下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异丙酚、瑞芬太尼静复合全麻。对照组:手术前无超前镇痛,观察组:在手术前给予患者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结果:在拔管时,观察组患者HR、MAP低于对照组患者HR、MA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手术结束和拔管时,两组患者的血糖和皮质醇均高于用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血糖和皮质醇浓度低于对照组患者血糖和皮质醇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耐管评分和拔管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耐管评分和拔管疼痛V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腹腔下子宫切除术全麻患者中采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糖和皮质醇浓度,减少患者拔管疼痛,提高患者预后。

  • 标签: 氟比洛芬酯 超前镇痛 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 应激反应 全麻
  • 简介:目的:分析内治疗前列腺增生与尿道狭窄并发感染的病原菌种类与特点,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经内治疗前列腺增生与尿道狭窄并发感染患者9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感染时间、尿液病原菌培养情况以及药敏试验结果和治疗效果。结果:98例感染患者中尿道炎患者65例,膀胱炎15例,睾丸附睾炎14例,肾盂肾炎4例。98例患者病原菌培养50株,阳性率为51.02%。50株中,革兰氏阳性菌11株占22.00%,革兰氏阴性菌31例占62.00%,真菌8株占16.00%。其中大肠埃希菌为主要感染病原菌,共25株占50.00%,其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不动杆菌,各占10%。98例患者经治疗,治愈96例,治愈率为97.96%。结论:细菌感染是内治疗前列腺增生与尿道狭窄并发感染的主要原因,其中大肠埃希菌是最常见病原菌,临床上做好防治措施降低感染率,对感染患者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合理用药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 标签: 内镜治疗 前列腺增生 尿道狭窄 感染 临床特征 治疗方案
  • 简介:建立皮肤-显微工作平台,将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等环节有机整合,是皮肤疾病精准诊疗的关键。“精准皮肤诊疗室”将诊断室、病原体检查室、病理室等相关功能集中、浓缩与结合,一体化同步完成,主要设备为皮肤和显微,初衷和最终目的是建立一支学习性临床研究团队。“精准皮肤诊疗室”从概念到实践不断完善其内涵。

  • 标签: 精准治疗 皮肤镜 显微镜 荧光染色 扫描电镜 透射电镜
  • 简介:皮肤是近年来皮肤病诊断的新兴技术,是一种非侵袭性、患者接受度高的检查手段。它不仅能够放大皮损,而且可以观察到一定深度的表皮下结构,弥补肉眼观察的局限,在不进行皮肤活检等有创检查的前提下鉴别肉眼难以区分的皮损。皮肤的应用起始于色素痣和黑素瘤等色素性皮肤病的诊断,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非色素性肿瘤、血管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炎症性疾病、毛发疾病、甲病等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皮肤的研究为皮肤病诊断学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皮肤也已成为皮肤科医师不可或缺的诊断工具之一。

  • 标签: 皮肤镜 毛发镜
  • 简介:目的了解儿童纵行黑甲的皮肤特点,探索通过皮肤模式分析诊断儿童纵行黑甲的方法。方法收集2013年6月—2015年9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的50例纵行黑甲患儿,分析其术前皮肤模式,对其中42例患儿行手术治疗,分析其术中皮肤模式。结果术前皮肤检查为灰色模式的8例患儿,均未行手术治疗,行手术治疗的42例患儿,术前甲板皮肤显示棕色条带的4例术中皮肤为棕色模式,组织病理证实为雀斑样痣。术前皮肤显示黑色条带的7例,术中表现为规则的棕色模式伴有色素球及色素斑,组织病理证实为甲母痣。术前显示规律的棕色线条组成的条带18例,术中皮肤为规则的棕色模式伴有色素球14例,规则棕色模式4例,组织病理分别证实为甲母痣和雀斑样痣。术前显示规律的棕色线条组成的条带伴色素球13例,术中皮肤为规则的棕色模式伴有色素球,组织病理证实其中12例为甲母痣,1例为黑素细胞活化。结论术前及术中皮肤检查及模式分析对儿童纵行黑甲的诊断具有显著意义。

  • 标签: 黑甲 纵行 皮肤镜 组织病理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男性肿瘤患者化疗勃起功能状况。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的50例初次接受化疗的男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进行评估化疗前后勃起功能状况。结果:治疗有效率为58.0%。其中,CR14例,PR15例,PD21例,SD0例。化疗前勃起功能障碍32.0%,化疗勃起功能障碍83.0%,化疗前后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消化道肿瘤、鼻咽癌、肺癌、淋巴瘤、软组织肿瘤患者IIEF-5评分较化疗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不同病理类型间IIEF-5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男性肿瘤患者实施化疗后会增加勃起功能障碍,增加其发病率。

  • 标签: 男性肿瘤 化疗 勃起功能
  • 简介:背景:汗孔角化症是一种罕见的角化性疾病,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后天获得两种形式。许多病例报道和系列研究都认为免疫抑制与该病发生有关。据作者所知,仅有5例骨髓移植发生汗孔角化症的报道。结果:作者报道5例骨髓移植患者,在移植术后1~13年内诊断为Mibelli汗孔角化症。5例患者中4例的原发恶性肿瘤为白血病,第5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4例白血病患者的汗孔角化症发生于缓解期,而第5例的汗孔角化症发生于淋巴瘤复发期。结论:汗孔角化症可发生于骨髓移植。作者报道的5例是医学文献报道例数的2倍,且骨髓移植发生汗孔角化症的发病率可能比先前公认的要高得多。由于已有报道指出皮肤癌与汗孔角化症相关,对骨髓移植受者发生的汗孔角化症进行仔细监测是十分必要的。

  • 标签: 骨髓移植患者 汗孔角化症 移植后 非霍奇金淋巴瘤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白血病患者
  • 简介:甲是皮肤的重要附属器之一。除黑素细胞性甲病外,甲的病理改变还见于外伤、感染、严重全身疾病或其他皮肤病等。皮肤的应用有利于甲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本文主要对非黑素甲病如感染性、炎症性、外伤性甲病、甲下肿瘤等的皮肤表现进行综述。

  • 标签: 皮肤镜 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