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单纯疱疹病毒2(HSV-2)对人单核细胞表达HLA-Ⅱ类抗原(HLA—DR、HLA-DQ)的影响,探讨单核细胞及HLA-Ⅱ类抗原在单纯疱疹病毒2感染中的作用。方法用单纯疱疹病毒2(333株)感染人单核细胞,于感染后1、3、5、7天分别收集细胞,用APAAP法检洲单核细胞HLA—DR、HLA-DQ表达水平。结果单纯疱疹病毒2感染后1天,单核细胞表达HLA-KR、HLA—DQ抗原水平明显降低,以后逐渐升高,至7天达到对照组水平。结论单纯疱疹病毒2感染早期能抑制单核细胞表达HLA—Ⅱ类抗原,HSV-2抑制单核细胞表达HLA-Ⅱ类抗原可能是HSV-2入侵机体的手段之。HLA-Ⅱ类抗原在单纯疱疹病毒2致病及免疫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单纯疱疹病毒2型 单核细胞 基因表达 HLA-Ⅱ类抗原 宫颈拭子
  • 简介:目的观察单纯疱疹病毒2(HSV-2)对单一核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的影响,探讨单一核细胞在HSV-2感染中的作用。方法用HSV-2(333株)感染单一核细胞,于病毒感染1,3,5,7日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用ELISA法检测TNF-a、IL-6的含量。结果HSV-2感染后1日,单一核细胞分泌TNF-α水平显著降低。HSV-2感染后1,3日,单一核细胞分泌IL-6水平显著降低,以后,病毒感染单一核细胞分泌TNF-α、IL-6水平逐渐增高,到第7日达到对照组水平。结论HSV-2能抑制单一核细胞分泌TNF-α和IL-6。而这两种细胞因子在HSV-2致病和机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单纯疱疹病毒2型 单一核细胞 细胞因子
  • 简介:目的:单纯疱疹病毒疱疹病毒a亚科,是双链DNA病毒,可分为HSV-1及HSV-2两种血清,感染后可在体内长期潜伏,易复发,给相关疾病的治疗及预防造成了巨大困难。阐明病毒潜伏感染及复发的相关机制,对进一步揭示HSV感染复发发生的本质,以有效防治HSV感染及潜伏复发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单纯疱疹病毒的生物学特点及其潜伏复发机制研究进展。

  • 标签: 单纯疱疹病毒 潜伏 复发 潜伏相关转录体
  • 简介: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单纯疱疹病毒(HSV)抗体对生殖器疱疹筛查的意义。方法:选取50例2010年2月至2013年10月来我院治疗疑似生殖器疱疹患者,将其作为试验组,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HSV抗体检测,另外选择50例健康体检人员血清作为对照组。结果:在50例疑似生殖器疱疹患者HSV-IIgM,HSV-IIgG的检出率依次为14%,32%,HSV-ⅡIgM检出率为20%,HSV-ⅡIgG的检出率为34%;在对照组中HSV-IIgM,HSV-IIgG的检出率依次为0.8%,14%,HSV-ⅡIgM检出率为10%,HSV-ⅡIgG的检出率为24%,两组患者HSV抗体检测阳性率有显著的不同,二者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疑似生殖器疱疹患者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检出率高,酶联免疫检测HSV抗原的方法可直接检测出泌尿生殖道及皮损中HSV病原体,在生殖器疱疹筛查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 标签: 生殖器疱疹 单纯疱疹病毒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简介: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复发性口唇单纯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对照组用3%的阿昔洛韦软膏外用。结果两组在疱疹痊愈时间和复发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在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方面疗效满意。

  • 标签: 口唇单纯疱疹 壮医药线 点灸 复发率
  • 简介:水痘和带状疱疹分别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原发感染和再活化引起不同临床表现的2种疾病。水痘传染性强,而带状疱疹的传染性则尚未十分明确。本文报告一组带状疱疹患者家庭内2名密切接触者2周内相继患水痘的病例。

  • 标签: 水痘 带状疱疹 密切接触者
  • 简介:目的观察中药抗病毒胶囊治疗生殖器疱疹的豚鼠模型的效果和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先进行豚鼠生殖器疱疹造模。然后用中药抗病毒胶囊对生殖器疱疹豚鼠进行治疗,用外阴症状评分和阴道拭子病毒滴度进行疗效的评价和机理的探讨。结果中药抗病毒胶囊治疗生殖器疱疹豚鼠的疗效基本等同西药阿昔洛韦,其作用机理可能为抑制病毒的增殖和提高动物免疫功能而发挥疗效。结论抗病毒胶囊是治疗生殖器疱疹的有效药物。

  • 标签: 中药 抗病毒胶囊 治疗 初发性生殖器疱疹 豚鼠模型 实验研究
  • 简介:目的:检测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中肥大细胞数量、IL-33及IL-6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在生殖器疱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30例生殖器疱疹患者,采用口服伐昔洛韦片治疗,治疗前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肥大细胞数量,ELISA检测IL-33、IL-6的水平,并与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生殖器疱疹患者经伐昔洛韦治疗后痊愈14例(46.7%),显效13例(43.3%),有效3例(10%),无效0例,总显效率为90%,无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前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中肥大细胞数量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多(t=29.83,P<0.01),IL-33、IL-6水平升高(t值分别为170.88、25.03,P值均<0.01)。生殖器疱疹患者治疗后外周血中肥大细胞数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t=17.10,P<0.01),IL-33、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163.36、15.61,P值均<0.01)。结论:肥大细胞发挥其天然免疫应答作用,可能通过调节IL-33、IL-6参与HSV-2感染所致生殖器疱疹的发病机制。

  • 标签: 生殖器疱疹 肥大细胞 IL-33 IL-6 HSV-2
  • 简介:患者,男,68岁。双侧肘膝关节伸侧红斑、水疱伴痒2月余。组织病理学示角化过度,表皮增生,棘细胞间轻度水肿,局部可见表皮内疱,疱内中性粒细胞及渗液,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为主炎细胞浸润,可见少量核尘。直接免疫荧光示IgA真皮乳头内点状阳性,IgG、IgM、C3均为阴性。诊断:疱疹样皮炎。

  • 标签: 疱疹样皮炎
  • 简介:目的比较荧光多重PCR和血清特异性抗体测定在生殖器疱疹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评价各自的优缺点。方法以细胞培养法作为“金标准”对照,分别用荧光多重PCR和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法对121例临床诊断为生殖器疱疹的标本进行检测。结果以培养法作标准,并通过结果的差异性分析,荧光多重PCR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8.89%;血清特异性抗体测定则分别为77.68%和77.78%,荧光多重PC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显著高于血清特异性抗体测(P<0.05),但前者不能检测出无皮损患者的HSVDNA,而后者可检测出无皮损患者中的HSV抗体。结论荧光多重PCR和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各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单独用PCR和其它病毒分离的方法或单独使用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的方法来诊断生殖器疱疹都是不完整的,均可造成漏诊。临床上将两种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应用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对早期、准确、快速地诊断生殖器疱疹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使用价值。

  • 标签: 荧光多重PCR 血清型特异性抗体 生殖器疱疹 病毒 流行病学
  • 简介:报告2例结节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患儿。2例患儿均为出生后不久发病,表现为躯干和四肢散发的结节性皮损,部分皮损表面可出现水疱。皮肤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浅层或中层弥漫肥大细胞浸润,Giemsa染色可见肥大细胞内紫红色异染颗粒。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改变诊断为结节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

  • 标签: 肥大细胞增生症 结节型
  • 简介:目的:盐酸伐昔洛韦联合重组人干扰素a-2b治愈泛发性生殖器疱疹1例。方法:盐酸伐昔洛韦片口服,次0.3g,1日2次,空腹服用,间歇治疗10个月;重组人干扰素a-2b100万U局部封闭,3天1次,连用10个月;结果:盐酸伐昔洛韦片联合重组人干扰素a-2b已治愈患者外阴部及阴道各处的生殖器疱疹

  • 标签: 生殖器疱疹 伐昔洛韦 重组人a-2b干扰素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75岁。因双腋窝、双腹股沟红斑、脓疱和糜烂1年,加重20d住院。患者于人院前1年双腋窝、双腹股沟处出现红斑,红斑上很快出现粟粒大小的脓疱,脓疱排列呈环形,并且向周围发展。数日后脓疱干燥形成黄色结痂,周围又有新脓疱发生;体温在37-38℃之间。曾服用雷公藤多苷40mg/d一年之久。

  • 标签: 疱疹样脓疱病 丙种球蛋白 雷公藤多甙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73岁,因双侧臀部、会阴部及右侧腰部红斑、水疱伴疼痛3天,来我科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在皮疹出现前1周突然出现血压增高,于我院

  • 标签: 带状疱疹 双侧
  • 简介:目的:进一步认识2糖尿病合并皮肤病变类型及特点,以早期发现及诊断糖尿病,减少漏诊。方法:对我院门诊250例2糖尿病患者进行皮肤病变调查,对其中162例合并皮肤病变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中合并皮肤病变者占64.8%,其中感染性皮肤病居首位,各种皮肤病变中位居前三的为甲真菌病38.9%,湿疹19.7%,瘙痒症14.8%。42.5%患者合并多种皮肤病变。结论: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合并皮肤病变。经久不愈、反复发作的皮肤病患者应注意监测血糖,做到对糖尿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2型糖尿病 皮肤病 真菌感染 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