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护士对老年期尔茨海默病患者进食困难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其临床实践情况。方法:对福建省8家三级医院221名神经内科或老年科护士采用自行设计的“护士对老年期尔茨海默病患者进食困难认知状况调查问卷”进行现况调查。结果:36.6%的护士认为自己在护理工作中能够及时恰当地处理老年期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进食困难问题;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职称、不同护龄和不同本科室工作年限护士在进食困难的知识维度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年龄、不同护龄及不同本科室工作年限护士在进食困难的行为维度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消极的护理态度是造成护士不能及时恰当解决老年期尔茨海默病患者进食困难问题的主要原因,应建立一个标准的进食护理路径来指导护士的行为。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进食困难 知信行
  • 简介:传统的观点认为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神经变性痴呆的代表,在老年期痴呆中,AD占50-60%以上。遗传因素、老化、脑外伤、铝中毒等多种因素与AD发病有关,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cardio-cerebrovascularriskfactors,CRF)在AD的发生和发展中作用不大。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CRF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房颤、颈动脉硬化、肥胖、缺乏锻炼、吸烟等在AD的发病中也伴有重要的角色。CRF可能是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和AD共同的危险因素,增加了AD的发病易感性,加速了AD的进展。积极的控制CRF,不但可以降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也可能预防AD的发生或减缓其临床恶化。本文就CRF和AD的关系综述如下。

  • 标签: 关系研究进展 危险因素 因素阿尔茨海默病
  • 简介:目的评价匹伐他汀与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血脂调控的疗效,对比其改善I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效力的差异.方法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匹伐他汀组40例,接受匹伐他汀治疗,每晚2mg,其中前循环梗死23例,后循环梗死14例,分水岭梗死3例;托伐他汀组30例,接受托伐他汀治疗,每晚10mg,其中前循环梗死16例,后循环梗死14例.从入组开始治疗共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末随访,记录疗效观察指标(血脂水平、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安全性观察指标(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空腹血糖,肌酸激酶,心电图),神经功能观察指标(NIHSS和mRS评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6个月后,匹伐他汀组LDL-C显著下降(t=4.01,P<0.01),下降幅度为18.5%,托伐他汀组下降幅度为21.0%(t=4.56,P<0.01),两组间无显著差异(t=1.92,P=0.059).匹伐他汀组右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有所减少(t=1.92,P=0.063),并且软斑数量有所减少(χ2=0.33,P=0.85),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电图、尿蛋白、空腹血糖、血肌酸激酶、丙氨酸转氨酶、转肽酶以及肌酐水平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匹伐他汀降低LDL-C的作用和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远期作用可能与托伐他汀相当,不良反应较轻微,可用于IS患者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 标签: 卒中 颈动脉狭窄 降血脂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