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心理护理联合认知干预改善老年疗养干部睡眠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2018年选取联勤保障部队桂林联勤保障中心桂林疗养院收治的老年睡眠障碍疗养干部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给予观察组疗养干部心理护理以及认知干预,给予对照组疗养干部心理护理,观察2组疗养干部的临床睡眠指标(睡眠时间、觉醒时间、觉醒次数、睡眠维持率)、心理状况(焦虑、抑郁)、睡眠质量评分、睡眠质量各因子评分(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催眠药物)。结果:观察组心理状况、睡眠指标、睡眠质量各因子评分优于对照组,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联合认知干预改善老年疗养干部睡眠障碍的效果显著,疗养干部睡眠质量评分较高,心理状态恢复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心理护理 认知行为干预 老年 睡眠障碍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研究度洛西汀联合认知干预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21年1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本研究常规组患者配合度洛西汀常规药物治疗方式,实验组患者采用度洛西汀联合认知干预治疗模式,对比两组患者HAMD评分,以及自杀意念评分。结果:经护理后,实验组HAMD评分优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自杀意念评分结果差于实验组(P<0.05)结论:度洛西汀联合认知干预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良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度洛西汀;认知行为;干预治疗;抑郁症;效果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对认知疗法联合睡眠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间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100例,遵循无差异性随机的原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放疗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认知疗法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8.0%、6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肿瘤直径、生命质量、睡眠质量、并发症发生率等各项指标组间差异显著,其中观察组较为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证明,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采用认知疗法治疗有利于提高治疗质量,改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法推广。

  • 标签: 术后化疗 乳腺癌 认知行为疗法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分析脑血管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的认知和运动功能的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匹兹堡睡眠量表进行分组,将所有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存在睡眠障碍分为睡眠障碍组160例和非睡眠障碍组140例。应用多导睡眠图监测患者睡眠情况,采用中文版MOCA量表评估患者的认知状态,采用FMA运动量表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2组患者的多导睡眠图经统计学分析,睡眠障碍组的各项指标与非睡眠障碍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障碍组的MOCA评分、FMA评分和Barthel评分均低于非睡眠障碍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管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低,对其认知和运动功能具有严重不良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下降,需进行有效干预

  • 标签: 脑血管病 睡眠障碍 认知行为 运动功能
  • 简介:目的:研究认知疗法对脑出血患者康复期生命质量及睡眠质量的影响,并关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解放军第四七七医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专科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专科护理的基础上附加认知疗法,进行干预后,应用SF-36量表调查2组患者的生命质量及睡眠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命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生命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将认知疗法应用于脑出血患者康复期,具有良好疗效,可有效将其生命质量进行提升,并改善其生命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

  • 标签: 认知行为疗法 脑出血患者 康复期 生命质量 睡眠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运动功能与认知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血管患者临床资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未合并睡眠障碍,观察组合并睡眠障碍,分析比较2组的睡眠质量、认知、运动功能、精神状态以及生命质量。结果:观察组的睡眠质量分别为:PSQI(9.53±2.75)分、ESS(7.36±2.43)分;认知(42.65±5.32)分、运动功能(4.52±1.43)分、精神状态(22.74±4.12)分;生命质量各项评分分别为:心理功能(73.45±7.23)分、认知功能(75.36±6.42)分、躯体功能(74.35±8.73)分、社会功能(75.26±7.59)分,均显著比对照组差(P〈0.05)。结论:脑血管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的夜间失眠状态以及日渐嗜睡状态严重,且该类患者的认知、运动功能、精神状态以及生命质量均比脑血管未合并睡眠障碍的患者差,临床应加强关注。

  • 标签: 脑血管病 睡眠障碍 运动功能 认知行为 分析比较
  • 简介:很多时候,我们在临床中都会遇到失眠患者这样的疑问:"医生,我不想吃药,有没有别的方法能治疗失眠?"在第四课中,张斌教授就解答了这个疑问,除了药物治疗,还有另外一种被欧美、亚洲广泛认可并推荐的一线治疗失眠的方法:失眠认知治疗(CBTI)。

  • 标签: 睡眠医学 失眠患者 认知治疗 认知行为 认知成分 睡眠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和研究自杀(伤)干预的方法与策略.方法通过对自杀(伤)行为的现状、来源和动机、危险因素及动机的分析、归纳,总结自杀(伤)干预的步骤与原则.结果自杀动机分为两类:一类称之为人际动机,另一类称之为内心动机.自杀(伤)产生的原因及相关因素与个体素质及外界社会因素有关.自杀(伤)者的50%~90%的是由于精神疾病引起的.对自杀(伤)者的干预可分为评估、制定干预目标、实施、终止4期.预防措施主要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减少自杀(伤)工具的可获得性、建立预防自杀的专门机构、及时对有自杀(伤)者进行早期心理干预.结论自杀(伤)者的最积极的干预是预防,尤其是对自杀(伤)高危人群的预防是重点.

  • 标签: 自杀 干预 自伤
  • 简介:主讲老师简介:孙洪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睡眠医学科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睡眠障碍及与精神障碍共病的治疗和研究,睡眠与奖赏记忆,物质依赖心理渴求的临床干预和神经机制研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与多个973和国家科技支撑计

  • 标签:
  • 简介:探讨疫情时期大学生对SARS疫情的心理反应,344名大学生的心理实验结果显示,大学生对SARS疫情信息关注和预防控制心愿对其心身反应,认知反应和行为反应产生重要影响,男性对疫情的信息关注和行为反应多于女性,在一学生对疫情的控制心愿和行为反应多于大二学生。大学生淡化对SARS疫情的信息关注和做好积极预防控制,可以解决其心身和行为反应等问题。

  • 标签: SARS疫情 行为反应 心理反应 男性 认知 预防控制
  • 简介:目的:调查手术室护士术中静脉输液操作的认知行为意向现状,分析其相关因素,为提高手术室静脉输液技术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全国不同级别医院手术室护士222名为研究对象。研究工具为自设问卷,内容包括静脉输液操作知识、静脉输液操作行为意向、静脉输液知识培训需求。结果:手术室护士术中静脉输液操作知识处于中等水平(53.3%),术中静脉输液操作行为意向较正向(87.4%),所在医院定期开展静脉输液相关知识培训的护士行为意向得分高于无培训的护士,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t=2.662,P=0.010)。结论:手术室护士对术中静脉输液操作知识掌握不足,所在医院定期开展相关培训的护士有比较恰当的操作行为意向。护理教育者及管理者应重视和加强对静脉输液相关知识及概念的传授与培训。

  • 标签: 手术室护士 静脉输液 知识 行为意向
  • 简介: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性痴呆及其相关问题已成为较为突出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而阿尔茨海默病(AD)作为老年性痴呆中最常见的类型,其基础与临床研究一直是神经病学的热点问题。尽管目前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学、病理学及生化学等研究均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在临床治疗方面仍缺乏有效的干预方法,有限的药物治疗和干预方法大多仅适用于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 标签: 认知障碍 痴呆 分子生物学 神经行为学表现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认知损害的特点。方法2008年3月-2009年12月在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28例发病3周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皮层梗死46例,皮层出血15例,皮层下梗死49例,皮层下出血18例,所有患者均在入组当日进行一次神经心理学测试,对照组77例,完成一次神经心理学测试。结果56%患者出现了至少一个认知域的损害,40.6%患者出现执行功能障碍,37.5%患者出现视空间结构能力的损害,26.6%患者出现记忆力障碍。左侧半球病变记忆力、执行功能和信息处理速度得分均较右侧半球病变差(P〈0.05),而视空间结构能力评分,右侧半球较左侧半球差(P〈0.05)。结论脑卒中急性期最常出现的认知损害是执行功能,所以我们建议在急性脑卒中早期尽量进行包括执行功能在内的涉及多个认知域的神经心理测验,以期较全面地了解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认知情况,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 标签: 卒中 神经心理学 血管性认知障碍
  • 简介:血管性痴呆定义正在重新修订.痴呆的多灶梗死模式和阿尔茨海默模式,常称作是多灶梗死性痴呆.这一称谓正在被更广泛的概念即血管性认知损害所取代.概念的演变反映了对构成这种复杂综合征基础的致病机制更为深刻的理解.作为这一修订工作的结果,在过去的25年中,新的诊断标准已经确立,并且导致了关于精确的定义和有限互动评价可靠性的新问题.临床医生和调查者所选择的血管性痴呆的特异诊断标准,对流行病学、疾病的治疗和保健经济评价都有较大影响.

  • 标签: 卒中 认知损害 血管性痴呆 诊断标准 流行病学
  • 简介:脑白质疏松(1eukoaraiosis,LA)是引起皮质下缺血的原因之一,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关于LA在认知障碍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比如LA是否能引起认知障碍,LA所致认知功能损害的类型有哪些,LA的严重程度及损害部位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等。本文就LA与认知障碍的关系做一综述。

  • 标签: 脑白质疏松 认知障碍 影像学
  • 简介:偏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之一,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通常认为偏头痛患者没有明显脑器质损害,不影响认知功能。但近年来研究发现在头痛发作期和发作间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异常,常伴或不伴有脑血流低灌注、脑白质(灰质)损害等变化。

  • 标签: 偏头痛 认知功能 认知障碍
  • 简介:自“血管性认知损害(VCI)”的概念提出以来,已逐渐成为临床与科研人员广泛关注的热点。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加快,脑血管病业已成为高发疾病,使得血管性认知损害呈逐年升高趋势,尸体解剖结果显示约有1/3的痴呆患者存在血管性损害;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约5%罹患血管性认知损害。与其他认知功能障碍不同,血管性认知损害是一种可预防且认知损害进程可以延缓甚至逆转的综合征。

  • 标签: 痴呆 血管性 认知障碍 综述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