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1999年空军招飞心理测评系统正式在空军招收飞行学员工作中应用,六年的实践证明飞行人员选拔的准确度有了显着提高。但是在应用中我们也发现个别检测项目的准确度仍然偏低。文章封飞行动机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飞行动机检测的区分度偏低,不同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不够高。在此,提出几点相应的改进方法,以求进一步提高检测系统的信度和效度。

  • 标签: 水平分析 动机 心理测评系统 飞行人员选拔 1999年 统计学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鞍区病变相关解剖结构的形态变化规律.方法运用高场强的MR扫描机,连续观测41例鞍区病变的解剖结构改变,包括14例垂体微腺瘤、13例大型和巨型腺瘤、1例生殖细胞瘤、1例Rathke囊肿、1例颅咽管瘤和11例空蝶鞍.结果垂体柄的形态变异大,既可以偏斜,也可以折曲.垂体腺瘤、Rathke囊肿和颅咽管瘤大致呈膨胀性生长,推压周围结构;而生殖细胞瘤呈浸润性生长,周围结构很早即可出现信号改变.空蝶鞍可以发生在鞍膈下,也可以出现在鞍膈上,可分别称为Ⅰ型和Ⅱ型.结论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不能依赖于垂体柄的偏斜及垂体腺的局部高起与否.多数垂体大腺瘤周围可以识别垂体腺组织,一般呈薄片状位于肿瘤的上面、后面和两侧.Ⅱ型空蝶鞍的鞍膈薄弱,其病因与Ⅰ型不同.

  • 标签: 蝶鞍区 垂体肿瘤 空蝶鞍 磁共振成像 解剖学
  • 简介:笔者在集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中发现心理教育有很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目前国内从国外和港台引进的很多小组活动方式和游戏,如果与一定的心理教育内容相结合,会产生更好的咨询效果.以下是笔者所做的结构式社交技能训练小组的设计,现与大家分享。

  • 标签: 社交技能训练 心理咨询 结构式 集体 心理教育 活动方式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痛人血栓弹力图的改变.方法采用全血复钙法对225例急性脑血管病病人进行了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检测,并对其中70例进行治疗前后TEG对比观察.结果脑梗死组存在明显的血液高凝状态,而脑出血组则存在明显的血液低凝状态.治疗后TEG各值改变均有明显改善(P<0.01或P<0.05).结论TEG可用于急性脑血管病血液凝固性异常的诊断、指导与监测药物治疗和估计预后.

  • 标签: 急性 脑血管病 血栓弹力图 临床检测 研究
  • 简介: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局部脑血流特征,探讨局部脑血流与精神病临床症状和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PANSS量表评定患者的精神症状,应用99mTC-ECD-SPECT技术,对17例从未接受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在接受治疗前与治疗后测量局部脑血流,并与11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前病例组右侧额叶与右侧颞叶rCBF低于对照组(各P<0.05),治疗后右侧额叶与右侧颞叶rCBF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各P<0.05);治疗前不同脑区rCBF与精神病理症状(含单个症状评分和因子分)和疗效均无显著性相关.结论结果提示精神分裂病人存在右侧额叶与右侧颞叶局部脑功能减退,但未发现局部脑血流与精神病理症状和疗效有关.

  • 标签: SPECT检查 精神分裂症 局部脑血流 右侧额叶 右侧颞叶
  • 简介:经颅多普勒检测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具有无创、可重复、连续监测等特点,本文阐述脑血流动力学检测在临床颅内压监测、指导治疗、术中监测、评价疗效和评估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发挥脑血流动力学检测的临床作用提供依据.

  • 标签: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血液动力学现象 颅内压 监测 手术中
  • 简介:目的研究中脑网状结构损伤后猫EEG相对功率的动态变化,了解其与损伤程度和意识障碍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用三不同强度的直流电立体定向电解损毁加脑网状结构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动态监测猫意识的EEG相对功率的变化,研究其变化规律与中脑网状结构损伤和意识的关系。结果中脑网状结构损伤后随着猫意识障碍的恶化与,猫EEG相对功率相应地发生变化,且与损伤程度和意识障碍变化有一致性。结论中脑网状结构损伤后

  • 标签: 脑电描记术 网状结构 脑干 损伤
  • 简介:<正>TCD用于了解脑血管状态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而TCD用于压颈试验来了解脑血管侧枝供血的方法未见报道。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脑血管疾病患者40例,男8例,女性32例,其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2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18例,前交通动脉瘤6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巨大动脉瘤4例。

  • 标签: TCD 压颈试验 Will's环交通支
  • 简介:目的定量研究细胞间粘附分子基因(ICAM-1mRNA)在不同病理类型颅咽管瘤的表达差异及意义。方法收集30例经手术治疗的颅咽管瘤标本,采用SYBR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ICAM-1mRNA在肿瘤组织的表达,并对表达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ICAM-1mRNA表达量为(62.18±6.43)×10^3copies/μg,鳞状乳头型颅咽管瘤ICAM-1mRNA表达量为(1.13±0.17)×10^3copies/μg,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ICAM-1mRNA表达量显著性高于鳞状乳头型颅咽管瘤(P〈0.01)。结论两种病理类型颅咽管瘤ICAM-1mRNA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差异性可能与两种病理类型颅咽管瘤不同的肿瘤炎症有关。

  • 标签: 荧光定量PCR 颅咽管瘤 细胞间粘附分子
  • 简介: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手术疗效与精神分裂症超微结构的关系.方法对在精神分裂症手术治疗过程中获得的边缘系统无损脑组织活检材料进行系统光镜及电镜研究.结果光镜下神经细胞没有明显的病理改变.透射电镜下发现了多种超微结构异常.发现了迄今为止尚未见报道的呈切割状横断髓鞘板层膜的"双线体"结构.细胞体内存在两种含特殊结构的沉积物.结论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组织边缘系统存在超微结构异常,所以建立在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紊乱假说基础上的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和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一样,只能程度不同地缓解症状而不能根治精神分裂症.

  • 标签: 定向手术 精神分裂症 超微结构 疗效
  • 简介:情绪状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家庭结构又是影响儿童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家庭结构机会使儿童产生不同的情绪状态,不同的情绪状态又影响儿童的学习成绩,本文通过不同类型家庭结构对儿童情绪状态影响的量化研究,建议家长尽可能建立一个完整的家庭结构,给儿童情绪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积极的宽松的环境。

  • 标签: 情绪状态 学业成绩 不同类型 家庭结构 学习成绩 家长
  • 简介: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对皮质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25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5组:A组(空白对照组)、B组、C组、D组、E组(实验组).以脑池内血液注入法制作SAH模型.对A组动物脑枕大池内注入生理盐水,对B、C、D、E组动物注入自体鲜血.分别于术后1d(B组)、3d(C组)、5d(D组)及7d(E组)处死实验组动物及对照组动物,立即取颞叶的大脑皮质分别行光镜和电镜,观察,了解其形态学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B组的神经元大部分保持完好,部分细胞有轻度的水肿.C组、D组、E组的神经元有明显的破坏,出现超微结构的改变,核固缩、浓染.实验组动物均有皮质细胞密度的减少,B组皮质细胞密度低于C组、D组、E组(P<0.05).结论SAH可引起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神经元 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 简介:目的探讨颅底后外侧区骨性结构与硬脑膜静脉窦之间的对应关系,为颅底侧方入路提供相应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将20例干颅骨标本和17例甲醛固定尸头标本的侧后方颅骨分次切除,显露出横窦、乙状窦、岩上窦以及窦硬膜角,测量乙状窦在不同位置的宽度及表面骨质厚度,分析横窦、乙状窦的走向与颅骨表面骨性标志之间的对应关系,测量"窦硬膜点"与"乳突上嵴后下三角"各顶点间的距离.结果横窦的走向与颞鳞-顶乳缝交点和枕外粗隆之间的连线对应,乙状窦的走向与颞鳞-顶乳缝交点和乳突尖的连线对应,两线构成的夹角为"窦间角",左侧平均为102°±17.3°,右侧平均为100°±15.5°.乙状窦各段的宽度为垂直段>下曲>上曲.乙状窦下曲的表面骨质厚度明显大于上曲与垂直段.结论根据颅骨表面标志判明硬脑膜静脉窦的位置,开颅时可以有效地保护横窦、乙状窦,并能更充分地利用颅底有限的暴露空间,使得整个开颅过程更加微创和高效.

  • 标签: 硬脑膜静脉窦 颅底侧方入路手术 横窦 乙状窦 乳突上嵴 解剖学
  • 简介:目的研究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脑梗死)后康复训练对海马结构中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脑梗死后康复训练使神经功能改善的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线栓法造成成年大鼠永久性MCAO(middlecerebralarteryocculsion),形成脑梗死动物模型.大鼠脑梗死24小时后,随机分为梗死对照组和梗死后康复训练组.康复训练组每天进行平衡木、转棒、滚笼训练,对照组不进行训练饲养于标准笼中.运用免疫组化方法,通过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即nestin标记神经干细胞,观察、比较脑梗死后7天、14天、21天时两组大鼠海马结构中nestin阳性细胞分布和数量的变化及差异.结果脑梗死后两组大鼠梗死侧海马结构中nestin阳性细胞均较对侧显著增多,海马附近的侧脑室后角与CA1区之间及齿状回中阳性细胞密集,其中脑梗死后7天阳性细胞最多,以后逐渐减少.脑梗死后7天及14天康复训练组大鼠梗死侧海马结构中nestin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脑梗死后21天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康复训练可以促进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脑梗死)后海马结构中神经干细胞增殖水平上调,这可能是脑梗死后康复训练有助于缺损的神经功能恢复的一个机制.

  • 标签: 康复训练 神经干细胞 脑梗死 成年 大鼠 海马结构
  • 简介:脑卒中,又称中风,分为缺血性与出血性两大类。两者发病率之比在欧美为80/20,在中国大陆为65/35。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有二:1、颈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占55%。2、心脏病的心脏手术,占40%。其它颅内、颅外病因不少,但总数不及5%。故脑缺血脑梗塞绝大多数(>95%)病在颅内而因在颅外颈部。心腔内形成的血栓,或颈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区形成的血栓,随血流经颈内动脉入颅.阻塞脑动脉的分支,从而引起脑梗塞。监控心脏病、预防心腔血栓形成,或早期发现颈部颈内动脉血栓形成,则脑梗塞可以预防。通过无创、无痛、无害的颈部“B”型超声波简捷检测方法,在无任何临床症状的亚健康情况下,可以查出颈部颈动脉潜藏的颈内动脉斑块及附于其上的血栓,故目前脑卒中的预防已成为可能。

  • 标签: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缺血性脑卒中 B超检测 颈内动脉血栓形成 体检项目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