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血管内治疗技术广泛应用于颅内血管疾病,如动脉瘤、动静脉瘘、动脉损失等。由于血流动力学作用、病变血管变化及栓塞材料的不稳定性,使病变与正常动脉之间的移行部分难于处理,常出现治疗不全,病变再通、复发等问题。覆膜支架是在裸支架上固定一层与组织相容的薄膜,置入血管内可以将血管病变隔绝于血流之外,建立一段人工的血流通道。利用覆膜这几家覆盖病变和相对不正常的移行部分,理论上可以即刻达到解剖学治愈的效果,但目前仅少量将覆膜支架用于颅内动脉的报道。本文报道一例鞍区肿瘤神经内镜下切除,并发颈内动脉破裂,Willis覆膜支架植入治疗的病例。

  • 标签: 神经内窥镜 颈内动脉损伤 覆膜支架
  • 简介:目的探讨脑膜瘤切除前血管内栓塞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2月~2016年2月收治12例脑膜瘤,切除前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栓塞材料包括PVA颗粒、ONYX胶、明胶海绵颗粒等。结果所有病例均在颈外动脉系统进行栓塞,未出现与栓塞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切除中发现肿瘤血运减少,均在显微镜下切肿瘤。结论按Manalfe分型Ⅰ、Ⅱ型脑膜瘤病人适合栓塞,尤其是肿瘤直径〉4.5cm,或者是有颈外动脉参与供血的颅中窝底及鞍旁脑膜瘤;对于Ⅲ、Ⅳ型,要特别慎重。另外,中也要注意避免栓塞并发症。

  • 标签: 脑膜瘤 血管内栓塞 显微手术 疗效
  • 简介:目的探索颅颈交界畸形术后吞咽困难发生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后路枕颈固定的颅颈交界畸形患者资料,按是否发生术后吞咽困难分组,比较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影像表现、颈椎序列测量值等的差异。结果共纳入25例,其中吞咽困难组13例,无症状组12例,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52%。两组间: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术后带管时间,术前是否合并后组颅神经症状、是否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等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吞咽困难组与无症状组术后CCA[(129.1±9.6)°vs(137.9±7.1)°]、dCCA[(-4.1±4.0)°vs(6.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吞咽困难严重程度与术后CCA、dCCA有相关性。结论颅颈交界畸形后路枕颈固定术后吞咽困难较为常见,可能与术后斜坡椎管角缩小有关。

  • 标签: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颅颈交界区畸形 吞咽困难 上颈椎序列 斜坡椎管角
  • 简介:目的总结合并烟雾病的幕上巨大脑膜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合并烟雾病的幕上巨大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DSA检查明确颅内外血管代偿和肿瘤血供来源,行左侧大脑半球巨大脑膜瘤切除。结果切肿瘤,病理结果为WHOⅠ级脑膜瘤。病人术后出现意识障碍,提示下丘脑功能紊乱导致激素水平低下,给予激素补充治疗,情况改善后出院。结论脑膜瘤合并烟雾病病人的手术耐受性差,易出现缺血性、出血性并发症。术前脑血管DSA明确诊断、合适的手术策略及精细的手术操作可减少手术创伤,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脑膜瘤 巨大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幕上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颞肌成形在颅骨成形治疗颅骨缺损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111例因颅骨缺损行颅骨成形的临床资料,中行颞肌的充分游离,并成形、固定。结果术后1个月行颞肌功能锻炼,术后随访3~6月;病人双侧颞部对称,皮肤切口愈合良好,无颞前区塌陷及颞肌下坠畸形,无明显颞肌萎缩,颞肌功能保留。结论颅骨成形中进行颞肌成形,可以有效恢复颅骨缺损处颞部的外形和颞肌功能,进一步完善颅骨成形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颅骨缺损 颅骨成形术 颞肌成形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调节引流高度在脑室出血外引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原发性脑室出血或继发性脑室出血32例,均行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根据引流的高度分成抬高引流组(17例,引流管的高度在外耳道上25cm)和常规引流组(15例,引流管的高度在外耳道上10cm)。结果抬高引流组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血肿消失时间是5~8d,平均(6.41±1.06)d;常规引流组血肿消失时间是7~10d,平均(8.33±1.11)d;两组血肿引流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抬高引流组组没有并发颅内感染;常规引流组有1例颅内感染,脑脊液培养示鲍曼不动杆菌,经抗生素治疗、腰大池引流后好转。结论脑室出血外引流的高度在外耳道上方25cm,辅以尿激酶灌注,有助于脑室系统内血肿消散。

  • 标签: 脑室出血 脑室外引流术 引流高度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颅颈交界区畸形不同外科处理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4月至2017年6月手治疗的690例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资料。其中,枕骨钉枢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390例,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210例,单纯后路减压治疗90例。术前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为3-13(平均8.20±4.34)分,术后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症状、JOA评分和影像学改善情况进行1-14个月随访,分析手术疗效。结果随访期内,术后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JOA评分为7-16(平均12.13±3.38)分,较术前分值显著提高(t=-5.976,P=0.002)。术后3d颈椎CT显示所有患者的螺钉位置良好,寰枢关节脱位完全复位者485例,颈髓MRI显示脊髓形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术后3月颈椎CT显示骨性融合良好,颈髓MRI显示脊髓空洞消失或明显改善者512例。结论根据患者颅颈交界畸形是否稳定而选择不同式,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关节不稳定性 复位 骨螺钉 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中实时CT监控下钻孔抽吸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高血压性脑出血48例,采用常规钻孔引流治疗24例(对照组),采用CT实时监控下钻孔抽吸治疗24例(观察组)。结果两组术后血肿体积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但观察组较对照组减少更为显著(P〈0.05)。发病后3个月按GOS评分评估近期疗效,观察组恢复良好12例,中残8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对照组恢复良好2例,中残3例,重残12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3例。观察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发病后6个月,按Barthel指数评估远期预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68.13±19.7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9.17±26.73)分;P〈0.05]。结论中实时CT监控微创技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安全有效,有助于提高血肿清除率及治愈率。

  • 标签: 高血压性脑出血 术中实时CT监控 微创手术 疗效
  • 简介:1病例资料病例1:男,59岁。因左侧额顶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2个月伴头痛伴发热3d入院。人院时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未见阳性体征,头部手术切口愈合佳。头部MRI示左侧额顶部硬膜下新月形短/稍长T1、不均匀长R混杂信号影,增强见柔脑膜增厚强化,中线结构无明显偏移(图1A、1B)。血常规示白细胞正常范围,中性粒细胞占74%。

  • 标签: 硬膜下脓肿 硬膜下血肿 钻孔引流术 神经内镜 引流术
  • 简介:目的:调查手术室护士中静脉输液操作的认知、行为意向现状,分析其相关因素,为提高手术室静脉输液技术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全国不同级别医院手术室护士222名为研究对象。研究工具为自设问卷,内容包括静脉输液操作知识、静脉输液操作行为意向、静脉输液知识培训需求。结果:手术室护士中静脉输液操作知识处于中等水平(53.3%),中静脉输液操作行为意向较正向(87.4%),所在医院定期开展静脉输液相关知识培训的护士行为意向得分高于无培训的护士,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t=2.662,P=0.010)。结论:手术室护士对中静脉输液操作知识掌握不足,所在医院定期开展相关培训的护士有比较恰当的操作行为意向。护理教育者及管理者应重视和加强对静脉输液相关知识及概念的传授与培训。

  • 标签: 手术室护士 静脉输液 知识 行为意向
  • 简介:目的探讨囊肿-腹腔分流治疗儿童颅内大型蛛网膜囊肿的长期疗效。方法对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囊肿一腹腔分流治疗的142例颅内大型蛛网膜囊肿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临床症状、囊肿体积和并发症情况的3个月至6年的随访,分析影响术后疗效的因素,评估该式的长期疗效。结果随访期内,术后囊肿体积较术前明显减小,而且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囊肿逐渐缩小(P〈0.05)。术后临床症状总缓解率为93.4%,囊肿总缩小率为98.5%。不同年龄段组、不同部位组之间的囊肿缩小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组与女性组、左侧组与右侧组、不同直径组之间的囊肿缩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4%,经对症处理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对于儿童颅内大型蛛网膜囊肿,囊肿一腹腔分流的临床疗效肯定,并发症率低,术后效果与患儿年龄和囊肿部位显著相关。

  • 标签: 囊肿-腹腔分流术 蛛网膜囊肿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经鼻神经内镜手术中脑脊液漏的评估方法以及相应的颅底重建技术。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经鼻神经内镜手术的95例患者按中脑脊液漏等级分为3组,分别采用不同的颅底重建技术,总结分析不同等级的中脑脊液漏相对应的颅底重建技术。结果中脑脊液漏等级0级45例,3种颅底重建技术均未见术后脑脊液漏;中脑脊液漏等级1级21例,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比较:粘膜瓣重建18.2%(2/11),联合重建10%(1/10);两者之间的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中脑脊液漏等级2级29例,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比较:粘膜瓣重建50%(5/10),联合重建10.5%(2/19);两者之间的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程度的蛛网膜破损应选择不同的颅底重建技术,减少粘膜瓣过度使用带来的并发症和大腿损伤,不仅可以提高术后舒适感,还可以为肿瘤复发后再次手术提供便利。

  • 标签: 神经内镜 脑脊液漏 颅底 重建
  • 简介:目前,第三脑室底造瘘是梗阻性脑积水的首选治疗方法。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endoscopicthirdventriculostomy,ETV)损伤小,并发症少。随着对于脑积水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加深和神经内镜技术的不断成熟,EVT逐渐应用于一些特殊类型的脑积水治疗,并且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 标签: 脑积水 神经内镜 第三脑室底造瘘术 疗效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疗效。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符合标准的梗阻性脑积水3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采用脑室-腹腔分流,观察组采用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均明砂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近期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脑室-腹腔分流相比,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治疗梗阻性脑积水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复发率低。

  • 标签: 梗阻性脑积水 第三脑室造瘘术 脑室-腹腔分流术 疗效
  • 简介:患者,女,72岁,因“突发意识丧失1h”于2016年4月8日入院,查体:血压193/112mmHg.昏迷状态,双侧瞳孔直径约2mm,对光反应消失,鼾式呼吸,GCS评分4分。既往高血压病史多年,行64排CT薄层扫描(层厚0.625mm)示脑干出血,考虑高血压病引起。入院1h患者自主呼吸停止,血压下降,双侧瞳孔散大。患者家属要求积极治疗,考虑患者高龄,脑干出血量大,预后极差,开颅清除血肿创伤大,向患者家属讲明病情后其同意行微创穿刺外引流

  • 标签: 3D打印 脑干出血 微创穿刺
  • 简介:目的总结高分级颅内动脉瘤急诊早期手术治疗经验。方法2012年6月至2015年5月收治高分级(Hunt-Hess分级Ⅲ~Ⅴ级)颅内动脉瘤42例,术前8例经DSA检查、28例经CTA检查证实动脉瘤,6例手术探查证实为动脉瘤;均急诊行对侧侧脑室外引流、额叶或颞叶部分脑组织切除内减压、动脉瘤夹闭+去骨瓣外减压。结果42例中,除1例中死亡,其余41例均顺利夹闭。术后死亡3例。35例术后随访1~6个月,根据GOS评分,5分10例,4分11例,3分12,2分3例,1分2例;出现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4例。结论对于高分级颅内动脉瘤,部分脑组织切除联合对侧侧脑室引流能降低颅内压,充分显露手术视野,减少重要脑功能区的损伤,使手术得以顺利进行,且提高术后生存质量。

  • 标签: 颅内破裂动脉瘤 Hunt—Hess分级Ⅲ-Ⅴ级 急诊手术 对侧脑室外引流术 内外减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