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相位对比动力学MRI无损伤性探测中脑导水管脑脊液动力学.方法应用相位对比动力学MRI探测了170例中脑导水管脑脊液动力学,其中正常人群组79例,高血压人群组30例,颅内疾病人群组61例(本组分为交通性脑积水,梗阻性脑积水和大脑半球占位性病变3组).所选择的参数为最大流速(Vmax),最大流量(Fmax),到头端峰值时间(TimetoVr)及脑脊液流动图.结果79例正常人群组中脑导水管脑脊液动力学为等动力学;高血压人群组为高动力学;交通性脑积水为超高动力学;梗阻性脑积水为不规则动力学;大脑半球占位性病变组为低动力学.结论相位对比动力学MRI对于多种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相位对比动力学MRI 中脑导水管 高血压 交通性脑积水 梗阻性脑积水 大脑半球占位性病变
  • 简介:目的总结致癎灶切除术治疗无病灶中央区癫癎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无病灶中央区癫癎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放置颅内电极,采用皮质脑电图监测定位癫发作起源区,皮质电刺激定位功能区,采用术中唤醒行致癎灶切除术。结果随访11例,时间17~32个月,按照Engel分级:Ⅰ级3例,Ⅱ级3例,Ⅲ级2例,Ⅳ级3例。术后出现肢体功能障碍3例,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2周及3个月恢复;残留手指活动不灵1例。结论在颅内电极精确定位功能区及致癎灶的前提下,采用致灶切除术治疗无病灶中央区癫癎,可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癫癎 中央区 致癎灶 神经外科手术 预后
  • 简介:干细胞是指一类具有高度增殖和自我更新能力。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骨髓造血干细胞是较早发现的一类成体干细胞,随后,人们发现骨髓中除造血干细胞外,还存在另一类干细胞,即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MSC),更有报道在脐血中也分离出了MSC。MSC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尤其是可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抗原标志nestin及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抗原标志.甚至出现神经细胞样电活动。

  • 标签: 脐血 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损伤 修复
  • 简介:目的观察眉锁孔入路手术的显露范围并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以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眉锁孔入路模拟手术并结合局部解剖对12具(24侧)成年国人尸头标本进行研究。形成约3.00cm×2.50cm大小骨窗,于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显露范围,并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选择1例典型鞍区脑膜瘤患者,施行眉锁孔入路手术,观察手术疗效及预后。结果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骨窗显露范围,可见额极、额底、筛板、鸡冠、嗅沟、嗅束、蝶骨平台、鞍结节、前床突、后床突、小脑幕、视交叉、视神经、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镰、上矢状窦、胼胝体、前连合和终板等组织结构;打开终板,可见第三脑室。测量双侧眶上孔(眶上切迹)之间距离为(45.92±5.86)mm;双侧滑车上切迹之间距离为(33.14±4.23)mm;鼻额缝至双侧内眦连线距离(16.25±1.52)mm;骨窗中心点至视交叉前缘中心点距离(64.30±3.20)mm,至鞍结节中心点距离(57.38±2.72)mm,至鞍膈中心点距离(67.04±2.89)mm,至终板中心点距离(66.18±3.79)mm,至前交通动脉距离(60.64±4.61)mm。1例患者施行眉锁孔入路肿瘤切除术,疗效满意。结论眉锁孔入路手术可较好地显露前颅底及鞍区中线附近的解剖结构,推荐用于前颅底和鞍区中线附近病变的手术以及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夹闭,具有切口小、骨窗小、创伤小、额叶损伤少、嗅觉易保留等优点,但也存在并发感染、脑脊液漏的风险,且不适用于脑肿胀患者。

  • 标签: 神经内窥镜检查 显微外科手术 颅底 尸体解剖 脑肿瘤
  • 简介:本研究围绕病人在转运交接过程涉及的转诊机构、转运人员、接收机构这3个主体和转诊人员与转运人员的交接、转运人员与接收人员的交接这2个节点建立院际转运病人交接标准作业程序,同时将标准作业程序(SOP)理念引入《重症患儿院转运记录》中实施。研究结果显示,SOP的建立与实施实现了病人交接的过程监控,有效控制了转运记录单的缺陷率,提高了转运人员的执行力,保证了医疗服务在机构层面的连续性,同时促进了机构、部门医护团队的协助,由此提高了院际转运的服务品质与安全性,从而提高了交接医护人员和病人及其家属的满意度。

  • 标签: 标准作业程序 院际间转运 连续性 交接
  • 简介:目的探讨皮质电刺激对颞叶癫病人颞后感觉性语言中枢和致癎灶关系的评估价值。方法对15例致灶可能与语言区毗邻的颞叶癫癎病人,行左颞后颅内电极植入,并进行皮质电刺激完成致癎灶定位。选择与病人智力水平相适应的语言作业,所有病人于术中唤醒下行致癎灶切除。结果所有病人均能通过皮质电刺激确定感觉性语言区的精确位置。致癎灶和感觉性语言中枢相离11例,相切2例,相交2例。随访15例,时间21~36个月;根据Engel分级:Ⅰ级8例,Ⅱ级4例,Ⅲ级2例,Ⅳ级1例。术后语言障碍2例,部分恢复1例,无改变1例。结论感觉性语言中枢有明显的个体差异。皮质电刺激能够客观评估感觉性语言中枢的位置,据此判断其与致癎灶的关系,是一种有效和可靠的评估手段。

  • 标签: 癫癎 颞叶 皮质电刺激 感觉性语言中枢 致癎灶 术中唤醒
  • 简介:骨髓充质干细胞(BMSCs)已成为21世纪干细胞工程的热点和前沿,是最有前途的组织工程种子之一。大量的动物实验证实BMSCs移植治疗脑梗死能明显改善受损的神经功能,具有极大临床应用价值。但是在临床前期实验研究方面存在着众多的困惑性问题。本文就临床移植BM—SCs移植治疗脑梗死及存在的问题做一综述。

  • 标签: BMSCS 脑梗死 临床移植
  • 简介:目的:研究丹参对鼠骨髓充质细胞的分化作用。方法:丹参注射液诱导鼠骨髓充质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分化的和未分化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丹参可诱导鼠骨髓充质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分化的细胞早期表达巢蛋白和Musashi1蛋白,后期则表达神经元的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醇化酶和神经微丝M,在最适合的诱导条件下约50%-60%的细胞表达这两种神经元的标志物。结论:骨髓组织中存在能分化为神经元的干细胞,丹参能够诱导这种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这种细胞可能成为中枢神经系统自体细胞移植的另一个干细胞的来源。

  • 标签: 骨髓间充质细胞 分化 神经元 丹参
  • 简介:目的研究体外大鼠骨髓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等不同组织细胞多向分化的潜能。方法从SD大鼠股骨骨髓中获得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后1:2传代,传至第5代后分为普通传代培养组、神经细胞诱导组、成骨细胞诱导组和脂肪细胞诱导组。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生长情况、形态变化以及矿化结节和脂肪细胞的形成;流式细胞检测第5代大鼠骨髓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4、CD90、CD31、CD34、CD4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普通传代培养组和神经细胞诱导组细胞巢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等神经细胞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骨髓充质干细胞呈贴壁生长,细胞扩增至第5代时形态趋于一致,呈梭形。大鼠骨髓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99.83%)、CD44(99.77%)、CD90(99.86%)均呈阳性表达,CD31(O.83%)、CD34(1.78%)、CD45(2.90%)无表达。在体外,普通传代培养细胞仅巢蛋白呈阳性表达;由神经细胞诱导的细胞巢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均呈阳性表达.且形态类似神经细胞;由成骨细胞诱导的细胞质内可见矿化结节形成:由脂肪细胞诱导的细胞质内出现多个猩红色呈簇状的脂肪滴。结论大鼠骨髓充质干细胞易于提取、纯化和扩增,可于体外自发表达神经干细胞标志蛋白.并可通过诱导向神经细胞、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分化。提示骨髓充质干细胞不仅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而且可能具有自发向神经干细胞分化的特性。

  • 标签: 干细胞 骨髓细胞 脂细胞 成骨细胞 神经元 细胞分化
  • 简介:目的探索胼胝体全段一期切开的安全性,观察该术式治疗癫疒性脑病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手术治疗的37例癫疒性脑病的临床资料。经临床症状学、神经电生理学、神经影像和神经心理学综合评估后,于全麻下额部切口、经前纵裂入路显微镜下一期切开胼胝体全段。依Engel分级标准评判手术效果。结果随访18~34个月,Engel-Ⅰ级3例,Engel-Ⅱ级25例,Engel-Ⅲ级7例,Engel-Ⅳ级2例,手术总有效率达75.7%。跌倒发作、强直发作、痉挛发作和强直-阵挛发作的有效率分别为86.2%、77.5%、61.6%和40.8%。14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手术后并发症,缄默11例、轻偏瘫7例、颅内感染1例。其中13例患者分别在出院时和出院后1月内痊愈,1例患者仍遗留轻偏瘫。结论胼胝体全段一期切开安全、微创,无新发并发症;它能有效减少癫疒性脑病的癫疒发作频率、减轻发作程度。

  • 标签: 胼胝体全段切开 一期手术 癫疒间性脑病 癫疒间发作
  • 简介:目的观察外胚充质干细胞(EMSCs)在大鼠胶质瘤模型中枢神经系统(CNS)内的分化方向。方法将大鼠c6胶质瘤细胞系微量注射入12只SD大鼠(4~6周龄)右侧纹状体内,建立大鼠胶质瘤模型;C6细胞移植后2d,Hoechst33342标记EMSCs移植到SD大鼠双侧纹状体内。EMSCs移植后7d行全脑组织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表面标记OX-42(CD11b/CD11a)的表达,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效果。结果SD大鼠全脑组织切片观察证实12只大鼠脑胶质瘤模型建立成功;Hoechst33342标记EMSCs阳性率达95%以上;荧光显微镜镜下观察显示注射人大鼠体内的EMSCs经过7d后大部分细胞都保持存活状态。同时有V6细胞和EMSCs存在的时候,C6细胞周围存在大量OX-42阳性细胞;而只有c6细胞或只有EMSCs时,OX-42阳性的细胞数量非常少。另外,远离c6细胞的EMSCs具有向c6细胞迁移的特性。结论在SD大鼠胶质瘤模型纹状体内中,EMSCs大多数被C6细胞诱导成为具有吞噬和抗原提呈功能的小胶质细胞。

  • 标签: 外胚间充质干细胞 小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 分化 C6胶质瘤细胞 大鼠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新的治疗半球性病变引起的难治性癫痫的手术方法,并就该手术方法和适应证进了讨论。方法应用新的大脑半球多脑叶离断术,分步骤离断额叶,颞叶和顶忱叶与丘脑、基底节的联系,通过侧肭室额钔和枕角离断胼胝体前后部,只保留中央前后回皮层及其与丘脑、基底节和内囊的联系,治疗一例半球性病变引发的成年难治性癫痫患者。该患者右侧大脑半球广泛病变,但是中央前后回的运动感觉功能存在。结果手术后病人没有任何加重对侧肢体功能障碍的并发症,癫痫得到有效控制,随访半年EngelⅡ级。结论多脑叶离断术,可以有效治疗严重的半球病变所致的难治性癞痫。尤其适合那些运动、感觉和语言功能存在或尚未转移的难治性癫痫。

  • 标签: 癫痢 手术 大脑半球 多脑叶离断术
  • 简介:目的头部立体定向充质细胞移植治疗脑瘫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对80例脑瘫患儿行头部立体定向充质细胞移植治疗,并进行术前、术后半年、术后1年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儿童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MF)、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Barthel指数、Ashworth痉挛分级评估运动功能改善情况评分.结果患儿感觉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改善,P<0.01.结论头部立体定向充质细胞移植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脑瘫换患儿症状,改善运动、言语、智力等症状,促进脑功能恢复.

  • 标签: 立体定向 间充质 干细胞 脑性瘫痪 移植
  •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培养鼠骨髓充质干细胞对谷氨酸诱导大脑皮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传代Wistar大鼠骨髓充质干细胞,细胞融合达90%时更换培养基,继续培养24h,收集细胞培养液即为骨髓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培养新生Wistar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第8d随机分为对照组、谷氨酸损伤组和骨髓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处理组。采用台盼蓝染色计算神经元存活率,同时用流式细胞仪和透射电镜技术检测各组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谷氨酸(0.8mmol/L)可诱导细胞凋亡,骨髓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处理组较谷氨酸损伤组细胞成活率明显升高(P〈0.001);流式细胞仪检测见骨髓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处理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01);而电镜检测发现对照组无明显的凋亡细胞,谷氦酸组有典型凋亡神经元,骨髓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处理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结论骨髓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对谷氨酸神经元毒性具有拮抗作用。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 谷氨酸 神经元 凋亡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骨髓充质干细胞(BMSCs)静脉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和神经修复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BMSCs,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经尾静脉移植Brdu标记的BMSCs,损伤后24h、移植后1、3、5周评价实验动物的神经功能状况,并检测BMSCs在体内迁移、存活以及分化情况,电子显微镜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移植的BMSCs在宿主损伤脊髓中聚集并存活,3~5周后有部分移植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微管相关蛋白(MAP2);BMSCs静脉移植组大鼠运动功能改善,BB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5周后组织学观察,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损伤区脊髓结构较完整。结论BMSCs经静脉移植后可向脊髓损伤处聚集并存活分化,促进神经修复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脊髓损伤 静脉移植
  • 简介:目的探讨脐带血充质于细胞(CB-MSC)移植对脑创伤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在体内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健康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1)损伤组,开颅钻孔打击脑组织不移植细胞;(2)移植对照组,开颅创伤脑组织后在创伤区注射生理盐水1.25μ;(3)CB-MSC移植组,开颅创伤脑组织后在创伤区注射含CB-MSC混悬液.每组各18只.CB-MSC从脐带血中分离、培养得到,采用BrdU标记.分别于移植后3d及10d进行大鼠行为学评分,2周和4周行Y迷宫试验.移植后2周和5周对植人脑内的CB-MSC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镜下观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细胞.结果移植后10d3组大鼠行为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2周和4周大鼠学习、记忆评分差异亦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2周和5周在CB-MSC移植组细胞移植区均发现BrdU-GFAP和BrdU-NSE阳性细胞,其他2组均未发现.结论CB-MSC移植可促进大鼠脑创伤恢复,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CB-MSC在体内可以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 标签: 间质干细胞移植 颅脑损伤 细胞分化 神经元样细胞
  • 简介:目的研究郑州市40岁以上人群卒中患病率及其常见危险因素的城乡流行现状。方法以社区为基本单位进行整群抽样,纳入符合要求的郑州市40岁以上常住人口11366例,采集人口学、卒中危险因素、既往用药、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信息,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卒中及其常见危险因素的城乡差异。结果从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共纳入11366例社区居民,其中卒中患者344例,卒中标化患病率农村高于城市(3.3%vs2.5%,Z=-2.649,P=0.004),逐步调整各项影响因素后,卒中的患病率与居住地为农村呈正相关(OR1.77,95%CI1.31-2.38)。心房颤动、明显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和既往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比例农村低于城市(P〈0.001),吸烟比例农村高于城市(P〈0.001)。结论郑州市卒中及其危险因素的城乡差异显著,卒中防控工作应当针对当地卒中防控的薄弱环节,制订更有针对性的卒中社区防治策略。

  • 标签: 卒中 城市 农村 社区防控
  • 简介:目的比较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中应用硬脑膜网格成形与常规方法减压两种术式的术后影像学表现。方法60例重型颅脑损伤伴脑肿胀患者分为两组,均行开颅去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术中分别应用硬脑膜网格成形与常规方法减压,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影像学表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中急性脑膨出及术后脑嵌顿发生率在两组比较有差异;术后中线移位、环池受压情况及术后脑积水、硬膜下积液发生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开颅去骨瓣减压术中运用硬脑膜网格成形技术有助于降低术中急性脑膨出,防止术后并发症。

  • 标签: 颅脑损伤 去骨瓣减压 硬脑膜成形
  • 简介:目的探索早期脑梗塞的有效疗法。方法选择发病6h内脑梗塞患者93例,随机分为动脉组(32例)和静脉组(61例)。除一般治疗外,静脉组予以尿激酶25万U/d静脉滴注,连续7d。动脉组经股动脉穿刺,将多孔微导管插入血栓,按1万U/min注入尿激酶,每使用25万U即测凝血指标并行血管造影,血管开通后,再注入25万U以溶解迁徙性血栓。结果两组3个月后疗效显示,动脉组有效率为87.5%,优于静脉组的60.65%(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价动脉组亦优于静脉组(P〈0.05)。结论采用动脉溶栓治疗早期脑梗塞的疗效优于静脉溶栓。

  • 标签: 脑梗塞 溶栓
  • 简介:目的研究提高和阻断端粒酶活性对大鼠骨髓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直接贴壁法分离、培养SD大鼠B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表面标记。阳离子脂质体介导hTERT正、反义表达载体转染BMSCs.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ERT表达,并对转染前后BMSCs的生长增殖能力、神经细胞方向的分化能力和大鼠颅内移植存活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大鼠BMSCs表面CD29、CD44、CD90阳性,CD31、CD34、CD45阴性,转染正义hTERT后BMSCs增殖速度明显提高,而其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诱导分化及异体海马移植后的存活能力未受影响,转染反义hTERT后BMSCs增殖速度减慢,5-6周内死亡。结论BMSCs存在端粒酶低表达,提高或阻断端粒酶活性对BMSCs的增殖分别起到促进或抑制作用。

  • 标签: 端粒酶 骨髓问充质干细胞 增殖 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