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神经鞘瘤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胃黏膜下的肿瘤。它起源于胃壁神经丛的雪旺氏细胞,发生率占全部肿瘤的0.2%,间叶组织来源肿瘤的6.3%,良性肿瘤的4%。自1988年首次被Daimaru明确描述并被确诊为一种单独类型的肿瘤以来,至今文献报道的共有约200例。

  • 标签: 胃神经鞘瘤 雪旺氏细胞 胃良性肿瘤 胃肿瘤 壁神经丛 组织来源
  • 简介:胃癌为我国常见的恶性消化道肿瘤,全世界胃癌发病主要集中在中、日、韩3国。我国人口基数大,胃癌发病率高,每年新增约40万确诊病例,而且由于多方面原因许多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治疗效果差,生存周期短,随着肿瘤多学科联合会诊及综合治疗的发展,使许多中晚期患者受益。现将我院1例Ⅳ期胃癌多学科治疗情况报告如下。1病案摘要患者男性,56岁。因"确诊低分化腺癌Ⅳ期(多发肝转移)2天"于2009年12月7日入院。

  • 标签: 胃癌 替吉奥胶囊 顺铂
  • 简介:目的讨论胃镜引导下腹腔镜手术治疗间质瘤的术式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电子胃镜引导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7例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7例间质瘤患者在胃镜引导下利用腹腔镜成功切除,肿瘤切除完整,周围无残留。手术切口长3-6cm,手术时间40-110min,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4-7d,平均5.5d。随访3-36个月,未发生复发或转移。结论单纯腹腔镜下难以定位的间质瘤,可以在电子胃镜引导下进行手术,并且可以使切除范围更加精确完整,避免切除过多正常组织和肿瘤残留。

  • 标签: 胃间质瘤 腹腔镜和内镜联合技术
  • 简介:目的观察间质纤维母细胞CD34、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α(FAPα)、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大鼠移植瘤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探讨间质纤维母细胞活化状态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walker256细胞株建立大鼠移植瘤模型(n=12),以正常大鼠为对照(n=4),均在同等SPF级条件下饲养。16天后处死大鼠,取肿瘤组织、瘤周组织及正常饲养大鼠组织,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blotting、RT-PCR法检测各组组织中CD34、FAPα、α-SM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肿瘤组织及瘤周组织中CD34蛋白及基因水平的表达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APα和α-SMA表达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肿瘤组织与瘤周组织之间FAPα和α-SMA表达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34、FAPα与α-SMA在肿瘤组织、瘤周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存在差异,提示间质纤维母细胞活化状态与肿瘤发生发展存在相关性。

  • 标签: 纤维母细胞 CD34 FAPα Α-SMA 移植瘤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gastric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PG-DLBCL)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PG-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数据,采用Kaplan-Meier法估算患者的生存时间,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56例PG-DLBCL患者的1年、2年、3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73.2%,71.3%,68.8%,平均无事件生存时间(event-freesurvival,EFS)为69个月;1年、2年、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1.8%,73.3%,70.5%,平均总生存时间(overallsurvival,OS)为72个月。化疗联合放疗组的平均EFS比单纯化疗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不同的Musshoff分期、LDH水平、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prognosticindex,IPI)评分、β2微球蛋白值、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CooperativeOn-cologyGroup,ECOG)体能状态(performancestatus,PS)评分、有无巨块对EFS及OS均有明确的影响(P<0.05)。影响EFS及OS的独立预后因素为LDH水平及ECOG评分。结论对PG-DLBCL患者推荐采取以化疗为主的非手术治疗,LDH升高及PS评分高是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 标签: 淋巴瘤 胃肿瘤 预后因素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降低食管癌术后患者鼻管脱管率的有效方法。方法成立持续质量改进小组,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采用PDCA(Plan计划,Do实施,Check确认,Action处置)循环的4个阶段10个步骤,对食管癌术后住院患者鼻管脱管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强化护理人员职业技能的训练以及提升工作责任心,在进行规范置鼻管操作及固定的同时做到有预见性地观察及处理。结果食管癌术后患者鼻管脱管率从30.4%下降至7.8%,明显提高食管癌术后患者的安全性。结论通过PDCA循环方法查找护理质量管理中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过规定具体的护理操作流程、方法及质量追踪,能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

  • 标签: 食管癌 品管圈 PDCA循环 脱管率 护理管理 鼻胃管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上部癌脾门淋巴结清扫的合理手术入路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确诊上部癌患者78例,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三组,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经不同手术入路行脾门淋巴结清扫。A组29例,采用左侧入路法,B组26例,采用胰后入路法,C组23例,采用右侧入路法。针对三组患者的脾门淋巴结清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脾门淋巴结数目、恢复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后病理分期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排气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37.2±20.7)ml]明显少于B组[(54.5±17.8)ml]和C组[(45.6±25.5)ml](F=3.750,P=0.024)。A组脾门淋巴结清扫数目[(4.6±2.3)枚]均明显高于B组[(3.2±2.6)枚]和C组[(2.8±1.7)枚](F=8.543,P=0.001)。结论左侧入路法是腹腔镜下脾门淋巴结清扫有效、安全的手术入路,更有利于初学者对脾门淋巴结清扫技术的掌握,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胃上部癌 腹腔镜 脾门淋巴结清扫 手术入路
  • 简介:目的比较改良袢型与P袢型空肠代在全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2月至2010年11月进行了全胃切除术的胃癌和贲门癌患者88例,其中47例采用改良袢型消化道重建,41例采用P袢型空肠代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比较两种重建术后并发症,患者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结果改良袢型组与P袢型空肠代组患者相比,消化道重建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倾倒综合征和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更低;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及营养评定指数均高于P袢型空肠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改良袢型消化道重建术式能更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 标签: 胃肿瘤 全胃切除术 消化道重建 改良袢型吻合 P袢型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