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比较局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行同期放化疗与单纯化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在本院行D2根治术、术后病理分期T(3~4)N(0~1)M0或TxN(2^3)M0期的6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同步放化疗35例、术后单纯化疗3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年总生存率,2年无病生存率及2年远处转移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术后2年总体生存率无明显差异(82.3%vs.79.0%,P〉0.05),但与术后单纯化疗相比,术后同步放化疗组的无病生存率增高(75.5%vs.56.7%,P〈0.05),局部复发率降低(17.1%vs.40.0%,P〈0.05)。与术后单纯化疗组相比,术后同步放化疗组中发生3级或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明显增高(40.0%vs.13.3%,P〈0.05),3级或4级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增高(40.0%vs.16.7%,P〈0.05)。结论局部晚期胃癌根治术后同步放化疗较术后单纯化疗可以减低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但总生存获益不明显,同时3级或4级不良反应明显增加。

  • 标签: 局部晚期胃癌 同步放化疗 化疗
  • 简介:近年来发现肿瘤组织相关糖蛋白的异常糖基化作用与肿瘤的发生,转移及免疫调控密切相关,本实验收集手术切除病人肝癌组织标本,应用Tris-HCl溶液抽提人肝癌组织中的碳水化合物,以ConA-Sepharose4B亲和层析方法,纯化人肝癌组织ConA相关的N-糖基化糖蛋白,经SDS-PAGE电泳后,考马斯亮兰染色,与低分子量标准蛋白比较,发现用ConA纯化的人肝癌组织糖蛋白有三条电泳带,分子量分别为70kd,30kd和20kd,细胞毒试验(LDH释放法)结果提示肝癌N-糖基糖蛋白对正常人NK和LAK细胞杀伤其靶细胞K562和H7402细胞性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肝癌相关糖蛋白剂量增加抑制作用无明显增加。

  • 标签: 糖蛋白 人肝癌 LAK细胞 NK 癌组织 杀伤活性
  • 简介:目的构荧光蛋白和canstatin融合蛋白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canstatin,以深化研究血管生成抑制剂canstatin的生物学性能和用于肿瘤生物治疗的可能性。方法提取人胚肝总RNA,RT—PCR扩增canstatin基因片断,T—A克隆到pGEM—T中,从pGEM—T/canstatin克隆载体中,将人canstatincDNA亚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构建含人canstatincDNA的重组质粒pEGFP-N1/canstatin,通过酶切鉴定出重组体并测序分析。结果成功构建pEGFP—N1/canstatin真核表达载体,双酶切及测序鉴定显示canstatin基因片断正确插入载体,与Genebank中报道的序列一致。结论pEGFP—N1/canstatin真核载体的构建为进一步进行canstatin蛋白表达和活性研究以及canstatin用于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 标签: 重组人canstatin真核载体 构荧光蛋白 血管生成 生物学性能 肿瘤 基因治疗
  • 简介:目的建立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的体外培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DC的功能、特性及临床应用提供了技术方法。方法取正常人脐血,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利用贴壁法去除悬浮细胞后,加入1000U/mLrhGM-CSF、500U/mLrhlL-4,至d7再加入500U/mLTNF-α进行培养,收集培养至d10的DC,分别从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功能上加以鉴定。结果体外培养的d10,大量细胞出现典型的树突状形态;经流式细胞仪检测,高表达HLA-DR、CD80、CD83、CD1a、CD11c;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显示其在体外能有效刺激同种淋巴细胞增殖。结论在合适的细胞因子组合下,能够在体外利用脐血成功诱导出成熟DC。

  • 标签: 树突状细胞 脐血
  • 简介:目的:鉴定LRP16与ART-27的相互作用,推测LRP16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涉及到的信号途径。方法: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出ART-27可与LRP16相互作用,采用酵母双杂交回复验证、免疫共沉淀及GSTpull-down等体内、体外方法对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验证。结果:LRP16与ART-27在体内、体外均可形成复合物。结论:ART-27是LRP16的特异性结合蛋白,二者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研究LRP16在胚胎发育及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功能及信号传导途径奠定了基础。

  • 标签: LRP16 ART-27 蛋白相互作用 免疫共沉淀 GST pull-down
  • 简介:目的:构建并制备能够有效表达EB病毒BHRF1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观察BHRF1表达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KMB17)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法,从B95-8细胞扩增EBVBHRF1基因,克隆至pWPIGW慢病毒载体上,与pVSVG及pSPAX质粒共转染人胚肾293T细胞,包装出重组慢病毒。将纯化后的重组慢病毒直接感染293T和KMB17细胞,荧光显微镜、实时定量RT-PCR、免疫印迹等方法检测BHRF1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BHRF1表达对凋亡诱导剂或无血清培养诱发KMB17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重组慢病毒介导BHRF1在293T和KMB17细胞内获得表达,能有效地抑制KMB17细胞的凋亡。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BHRF1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

  • 标签: EB病毒 BHRF1 慢病毒载体 细胞凋亡
  • 简介:背景和目的化疗是不可治愈进展期胃癌的标准治疗方案。对于具有一个单一不可治愈因素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姑息性胃切除术后加化疗能否提高此类患者的生存尚存争议。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姑息性胃切除术后化疗能否比单纯化疗在提高此类患者总体生存上更有优势。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开放、随机、对照、Ⅲ期临床研究,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44个研究中心。患者是年龄20~75岁的具有一个单一不可治愈因素的进展期胃癌患者,这些不可治愈因素包括有局限于肝(H1)、腹膜(P1)、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16a1/b2)的转移。

  • 标签: 进展期胃癌 随机对照研究 Ⅲ期临床研究 胃癌患者 胃切除术后 单纯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