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20 个结果
  • 简介:背景与目的:目前治疗咽肌失弛缓症的方法较多,但有些治疗方法患者的依从性较差,有些治疗方法需长期腹部带管,同时容易出现造瘘口周围感染。本文探讨咽肌切断在鼻咽癌及颅脑肿瘤治疗后咽肌失弛缓症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材料与方法:2005年6月至2010年1月诊断为咽肌失弛缓症患者8例,其中鼻咽癌放疗后6例,颅脑肿瘤术后2例。结果:8例患者均接受咽肌切断,术后患者可进食固体或软食,进食时间缩短,体重增加。结论:咽肌切断是治疗鼻咽癌及颅脑肿瘤治疗后咽肌失弛缓症的有效手段,可明显改善患者吞咽困难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环咽肌失弛缓症 鼻咽癌 颅脑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保留神经的广泛性子宫切除(SNSRH)治疗早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从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0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腹腔镜下保留神经的广泛性子宫切除(SNSRH组)和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LRH组),分析术后近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NSRH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拔出尿管时间、膀胱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LRH组患者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膀胱功能障碍比较:LRH组患者术后伴有更明显的间断排尿、腹压排尿、尿失禁、尿潴留症状(P〈0.05);对于尿频症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下保留神经的宫颈癌根治的近期临床疗效好,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腹腔镜 保留神经功能 根治性子宫切除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治疗宫颈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重庆市万州区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50例子宫颈癌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腹腔镜下保留盆腔神经丛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治疗组(LNSRH组)和腹腔镜广泛子宫切除治疗组(LRH组),每组各2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50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两组患者中及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LNSRH组患者的中出血量、留置尿管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以及术后排便时间均少于LRH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根治性子宫切除治疗早期宫颈癌安全可行,相对腹腔镜广泛子宫切除能明显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 标签: 腹腔镜 宫颈癌 保留盆腔神经 效果分析
  • 简介:目的探究广泛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宫颈癌患者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广泛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的32例宫颈癌患者为宫颈癌组,选取同期行子宫全切的32例子宫良性病变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术前和术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前,两组患者尿失禁、尿潴留、排便困难、便失禁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宫颈癌组患者尿失禁、便失禁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尿潴留、排便困难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排尿时间、达峰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宫颈癌组患者的Ⅰ类肌纤维肌力、Ⅰ类肌纤维疲劳度、Ⅱ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疲劳度、肌电位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经广泛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较易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长时间和大面积的手术可对患者的组织及神经造成严重损伤,影响患者的排尿、排便等盆底功能。

  • 标签: 广泛性子宫切除术 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术后盆底功能
  • 简介:全膝关节置换(totalkneearthroplasty,TKA)是治疗晚期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等疾病最为常见的骨科手术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接受TKA的患者数目持续增长。TKA常伴有大量的围期失血及较高的异体输血率,而异体输血不仅伴有免疫反应、感染等相关输血疾病等风险,而且也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氨甲环酸 失血 手术
  • 简介:目的评价全膝关节置换(totalkneearthroplasty,TKA)在加速康复模式下,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联合铁剂改善贫血与多次使用氨甲酸(tranexamicacid,TXA)减少围期失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5月至2017年1月,行TKA手术患者154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相关血液管理方案分为3组,A组:单次静脉应用联合局部应用TXA;B组:在A组基础上联合应用EPO及铁剂;C组:在B组基础上多次静脉应用TXA。搜集并比较3组总失血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最大值、输血率、住院时间以及血栓发生情况。结果总失血量:(636.95±285.03)ml,明显低于A组(932.64±351.00)ml,B组(824.18±385.09)ml,(P〈0.001)。术后血红蛋白下降最大值:C组(20.62±9.83)g/L,低于A组(28.91±15.02)g/L,B组(25.37±14.11)g/L,(P〈0.001)。输血率:A组2.96%,B组2.40%,C组0.45%,三组比较呈下降趋势,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7)。住院时间:C组(9.92±3.17)天,低于A组(12.00±3.87)天,B组(11.57±3.8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发生肌间静脉血栓:A组61例,B组45例,C组1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6)。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A组11例,B组9例,C组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1)。整个住院及随访期间没有发生肺栓塞事件。结论(1)应用EPO联合铁剂可有效降低TKA围手术期失血量,减少患者血红蛋白的丢失;(2)静脉多次应用TXA,能有效减少围手术期失血,改善术后贫血状况,缩短住院时间,且不增加血栓并发症的风险。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氨甲环酸 输血 失血
  • 简介:目的研究新辅助化疗全身静脉化疗对比介入化疗加栓塞对行宫颈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确诊并接受治疗的宫颈癌患者50例,将采用新辅助化疗全身静脉化疗联合宫颈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2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采用介入化疗加栓塞联合宫颈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25例患者作为治疗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术后的病理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6.0%,高于对照组的44.0%(P﹤0.05);治疗组的淋巴结转移率为28.0%,低于对照组的52.0%(P﹤0.05);治疗组的呕吐、肝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脱发及色素沉着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介入化疗加栓塞比新辅助化疗全身静脉化疗在行宫颈癌根治性手术中取得了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新辅助化疗 全身静脉化疗 介入化疗 栓塞术 宫颈癌
  • 作者: 郭梅
  • 学科: 医药卫生 > 肿瘤
  • 创建时间:2022-10-12
  • 出处:《医师在线》2022年第15期
  • 机构:重庆市梁平区人民医院,重庆梁平 405200
  • 简介:宫颈癌是最容易通过常规筛查与随访预防的妇科恶性肿瘤,发现后可治愈性较高,还能早期发现接受治疗。90%以上的宫颈癌患者伴有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多个性伴侣、性生活过早、初产年龄小、多孕多产等均与宫颈癌发生密切相关;营养不良、社会经济地位低下、妇女免疫功能低下、不良的精神因素等都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宫颈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宫颈癌疾病发展到中期以及晚期后,治愈难度成倍增加,并且治愈的概率相对于早期来说,更低,因此,早期有效诊断宫颈癌患者,意义重大。

  • 标签: 宫颈癌;预防;早期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Ⅰb~Ⅱb期宫颈癌术前放疗的优势及放疗后的手术适应症。方法:37例Ⅰb~Ⅱb期宫颈癌接受术前放疗后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结果:全组病人均能如期按手术规范完成手术,中未发生不可控制的大出血,无输尿管、膀胱、直肠等损伤发生。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Ⅰb~Ⅱb期宫颈癌经术前放疗,降低了手术难度,并使Ⅱb期病人具有手术机会,且不增加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宫颈癌 放射治疗 手术治疗
  • 作者: 魏建涛
  • 学科: 医药卫生 > 肿瘤
  • 创建时间:2022-11-18
  • 出处:《药物与人》2022年第1期
  • 机构:重庆市高新区人民医院,重庆400000
  • 简介:宫颈癌是有可能通过常规筛查和随访预防的妇科恶性肿瘤。它是可高度治愈的,可以早期发现和治疗。90%以上的宫颈癌患者伴有高危HPV持续感染;多性伴侣、过早性生活、初生婴儿年龄小、多胎妊娠和多胞胎与宫颈癌密切相关;营养不良、社会经济地位低下、女性免疫功能低下以及不良心理因素都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宫颈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当宫颈癌的疾病发展到中晚期时,治愈的难度呈指数级增加,治愈的概率低于早期。因此,对宫颈癌患者进行早期有效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预防;宫颈癌;筛查
  • 简介:宫颈癌中,影响治疗和预后的临床分期是最重要的因素.但仅靠临床分期是不够的,于是需要发现一种更好的预后指标,异常的组蛋白酶D升高被发现在癌细胞中,这种过度表达被认为是通过对胞外基质的消化而增加肿瘤的转移潜力,在局部进展期宫颈癌中,高组蛋白酶D水平相关于短期的无复发生成。

  • 标签: 宫颈癌 组蛋白酶D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女性生殖系统疣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西省妇幼保健医院收治的7例女性生殖系统疣状癌病例资料。结果: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2.29岁,5例患者已绝经。发病部位以外阴居多(4例),宫颈3例。临床表现:病变累及外阴,以外阴赘生物伴瘙痒为主要症状;而病变在子宫颈者则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有6例患者早期被误诊(85.72%)。4例外阴疣状癌按FIGO分期1例为Ⅰ期,3例为Ⅱ期。3例宫颈疣状癌按FIGO分期,Ⅰ期2例,占28.57%,Ⅱ期3例占42.86%,Ⅲ期2例占28.57%。5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治疗。1例宫颈癌ⅢB期患者行同步放化疗,另1例宫颈癌ⅢB期患者行单纯放疗。7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92个月,3例随访1~49个月无异常发现,1例单纯手术的患者术后72个月局部复发,1例行同步放化疗的患者1年后死亡,1例单纯手术的患者和1例行单纯放疗的患者失访。除1例出院后失访,6例患者1、3、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3,33%(5/6)、50.00%(3/6)和33.33%(2/6)。结论:生殖系统疣状癌是皮肤和黏膜鳞状细胞癌的一种亚型。发病年龄晚,以绝经后者多见。疣状癌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单发多见,少数伴发鳞状细胞癌。早期进行外科根治性治疗,并制定相关术后辅助治疗方案,才可能使患者有更大的获益。

  • 标签: 疣状癌 外阴癌 宫颈癌
  • 简介: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半数以上,其死亡率为妇女恶性肿瘤的首位,严重地威胁广大妇女的健康。宫颈癌的预防与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作者研读国内外大量的相关研究报道,对宫颈癌的发病机制、致病病毒的检测方法、宫颈癌的预防与治疗进展做出综述,为临床预防与治疗宫颈癌提供新的策略。

  • 标签: 宫颈癌 人乳头瘤病毒 发病机制 诊断 治疗
  • 简介:托尼奖获得者玛丽萨·莱特·威诺克始终在向自己的目标前进,不为任何困难所阻挡,即使在罹患癌症以后。

  • 标签: 宫颈癌 获得者
  • 简介:氧合酶-2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多数组织内检测不到,而在组织受到炎症、缺氧等刺激时由炎性细胞生成。COX-2参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包括急慢性炎症、疼痛和肿瘤等。近来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发现有COX-2的表达上调,现综述COX-2蛋白表达与卵巢上皮癌的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及其可能机制。

  • 标签: 卵巢肿瘤 前列腺素过氧化物合酶
  • 简介:DNA甲基化是抑癌基因失活的第三种机制,在肿瘤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一些抑癌基因甲基化与CIN的相关性。提出这些抑癌基因甲基化在CIN诊断、治疗以及预测病情发展方向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 标签: CIN 甲基化 RARβ ESR1 CDH1 NKX6-1
  • 简介:目的探讨宫颈鳞癌病人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和CA125的表达。方法选取经病理切片证实的宫颈鳞癌病人97例,良性宫颈病变组45例,正常妇女血清30例,空腹抽取静脉血2-3mL检测SCCAg和CA125。结果SCCAg恶性组(4.01±0.72)ng/L,良性组(0.98±0.45)ng/L,对照组(0.72±0.62)ng/L;良性组,对照组和恶性组比较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CA125恶性组(28.06±6.23)U/mL,良性组(14.21±1.02)U/mL,对照组(13.64±1.34)U/mL;良性组,对照组和恶性组比较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SCCAg在临床各期的阳性百分比为66.7%~100%,各期之间、病理分级和有无淋巴结转移间的表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CA125在临床各期的阳性百分比为0%~76.4%,Ⅱ、Ⅲ期与0、Ⅰ,病理分级和有无淋巴结转移间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CAg在子宫颈鳞癌的表达有一定敏感性,而与临床分期无关;CA125在子宫颈鳞癌的表达敏感性不高,但与肿瘤的分期,转移及预后有一定关系。

  • 标签: 宫颈癌: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CA125
  • 简介: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2(CCR2)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V64I(CCR2-V64I)与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琼脂糖凝胶电泳及基因测序联合检测分析方法,对40例原发性宫颈癌、45例CIN和6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进行基因多态性的检测。结果基因测序与琼脂糖凝胶电泳对CCR2.V64I的检测结果一致。CCR2-V64IG/G、G/A和A/A基因型频率在宫颈癌中分别为27.5%、12.5%和60.0%,在CIN中分别为53.3%、24.4%和22.2%,而在对照组中分别为38.3%、31.7%和42.9%,宫颈癌组与对照组的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CIN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A等位基因可以增加宫颈癌的发病风险(OR:2.32,95%CI:1.29-4.17),但并不增加CIN的发病风险(OR=0.62,95%CI:0.35-1.09)。结论宫颈癌及C1N中均存在CCR2-V64I基因多态性,但其与CIN无关,而与宫颈癌患病风险有关,表明CCR2-V64I基因多态性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趋化因子受体-2 V64I 宫颈癌 宫颈上皮内瘤变 单核苷酸多态性
  • 简介:目的研究Notch1(ICN)基因对人宫颈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采用脂质体法转染人宫颈癌HeLa细胞,MTT比色法测定瞬时表达Notch1(ICN)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分布的变化,Westernblot法检测P53蛋白的表达改变。结果瞬时表达Notch1(ICN)基因可以抑制HeLa细胞的生长,使细胞周期停滞在G1期,并上调细胞周期调控蛋白P53的表达水平。结论通过影响细胞周期的分布及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的表达,激活Notch1基因可抑制人宫颈癌细胞的生长。

  • 标签: Notchl基因 宫颈癌 细胞周期 P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