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131I不同时间照射后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摄取放射性(^131I)水平的变化以及检测是否影响NISmRNA表达。方法:分化型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株(GTHW3)培养在DMEM培养基中,应用同一活度(20μCi)的^131I对培养癌细胞进行不同时间(6h、12h、24h、48h)的照射。γ计数仪测定放射性(^131I)摄取率。采用RT—PCR法检测甲状腺癌细胞的NISmRNA表达。结果:不同时间的放射性^131I照射使甲状腺癌细胞摄取^131I降低;凝胶电泳显示放射性^131I照射24h后GTHW3细胞NISmRNA表达降低;照射组各时间点的^131I摄取率及24h和48h的NISmRNA表达与未照射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31I照射可使DTC细胞的NISmRNA表达降低,提示^131I照射致DTC细胞失分化及其摄能力降低可能与DTC细胞NISmRNA表达降低有关。

  • 标签: 甲状腺癌 肿瘤细胞 照射 放射性碘 钠/碘转运体
  • 简介:原发性肝癌是目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中90%为肝细胞癌(HCC)。多数HCC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而手术、放化疗、介入治疗等临床常用治疗手段对中晚期HCC的疗效不甚理想。放射免疫治疗(RIT)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治疗HCC的新方法,以具有靶向结合能力的单克隆抗体(McAb)为载体,通过耦联放射性核素来特异性杀伤目标肿瘤细胞。其中^131I标记的McAb因其物理特性优良且具有高度靶向特异性,在HCC综合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近年来^131I标记的McAb介导的肝癌RIT取得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131I 单克隆抗体 肝癌 放射免疫治疗 放射性碘
  • 简介:目的探讨低甲状腺摄131I率的Graves病(GD)患者在服用碳酸锂前后甲状腺摄率的变化,了解碳酸锂对甲状腺摄率的影响。方法220例摄131I率〈50%的G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10例。治疗组行131I治疗,同时口服碳酸锂0.25—0.5g,每日3次,共2周,分别测定口服碳酸锂治疗前及口服后2h、4h及24h甲状腺摄131I率。对照组仅予131I治疗。评价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服药后甲状腺摄131I率比服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P均〈0.01),对照组与治疗组治愈率及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于低摄131I率的GD患者应用碳酸锂联合131I治疗,能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低甲状腺摄-311率GD患者的治愈率。

  • 标签: 甲状腺肿 碳酸锂 GRAVES病 低甲状腺摄131I率
  • 简介:通过同位素交换反应将^131I标记到碘化油分子上,其标记率在95%以上,室温下放置15天及高压灭菌后未见有脱现象,r-照相显示^131I-碘化油注入狗肝动脉后,仅选择性地蓄积于注入的肝叶内,甲状腺,肺等其它部位未见核素蓄积,^131I-碘化油在肝内的有效半衰期为4.92±0.66天,每毫毛血液放射性为注入量的0.09±0.04%,提示^131I碘化油性能稳定,适宜临床应用。

  • 标签: 碘化油 ^131I 肝动脉栓塞 临床应用 实验研究 肝内
  • 简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居世界癌症死因第三位,5年总体生存率只有5%左右。外科干预目前被认为是HCC患者能够获得长期生存的最佳治疗手段。但多数HCC患者发现时已是中晚期。对晚期HCC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已被证明是最佳的辅助疗法,但其作用有限,因此TACE联合其他手段治疗的研究已逐渐开展。

  • 标签: 肝细胞癌 放射性粒子 碘-125粒子 近距离放射疗法 TACE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奥曲肽联合油经肝动脉灌注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分组比较奥曲肽联合化疗栓塞(实验组20例)与单纯化疗栓塞(对照组20例)对症状改善、肿瘤退缩及血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近期癌灶疗效和症状体征疗效上有统计学意义。奥曲肽对患者肝肾功能、造血系统及胃肠道系统无明显影响。结论:与常规TACE术相比,以奥曲肽作为灌注药物,对肝癌病人进行TA—CE术能一定程度上提高疗效和安全性,并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奥曲肽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 肝细胞性肝癌
  • 简介:目的探讨非远处转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首次131I治疗前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与疗效的关系。方法2013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已行甲状腺全切或次全切除术的非远处转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17例,根据患者行131I治疗前TSH水平,将患者分为TSH<30mIU/L、30mIU/L≤TSH<60mIU/L、60mIU/L≤TSH<90mIU/L、TSH≥90mIU/L4组,随访131I治疗半年后刺激状态下血清Tg、TgAb、影像学检查及全身扫结果。依据2015年美国甲状腺协会(ATA)指南将疗效分为满意(ER)、不确切(IDR)、血清学反应欠佳(BIR)和影像学反应欠佳(SIR)。比较各组临床特征、病理特征及疗效有无差异。用Spearman相关分析TSH、Tg与预后有无相关性;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TSH、Tg、年龄及性别能否作为预测预后欠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TSH≥90mIU/L组,疗效满意患者百分率最高(40%)。TSH水平与预后呈正相关,Tg水平与预后呈负相关。TSH与Tg水平是预测预后欠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非远处转移甲状腺乳头状癌,血清TSH≥90mIU/L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碘放射性同位素 促甲状腺激素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131I-EGF动态显像技术对肺癌倚瘤裸鼠化疗疗效的评价。方法将肺癌细胞株A549种植到BALB/cA—nil裸鼠体内,待移植瘤长至直径0.8~1.2cm时,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实验组(紫杉醇组、顺铂组和联合化疗组)。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0.1ml生理盐水;紫杉醇组腹腔注射紫杉醇5mg/kg;顺铂组腹腔注射ill@34rag/kg;联合化疗组腹腔注射紫杉醇5mg/kg和顺铂4mg/kg。裸鼠化疗后分别丁即刻和第7、14、21及28犬注射131I-EGF0.5h后开始显像,勾画感兴趣区(ROI),计算肿瘤/健侧对应部位放射性(T/NT)比值,并测量肿瘤体积。第28天完成显像后,处死裸鼠,测量肿瘤/血液及肿瘤/肌肉放射性比值,计算抑瘤率和131I-EGF的生物学分布。结果肿瘤组织吸收131I-EGF较多,肿瘤/肌肉放射性比值对照组为5.65,高于联合化疗组(1.55,t=9.829,P〈0.01)、紫杉醇组(1.14,t=12.636,P〈0.01)和顺铂组(0.99,t=12.313,P〈0.01)。肿瘤/血液放射性比值对照组为3.15,高于联合化疗组(0.76,t=3.384,P〈0.05)、紫杉醇组(1.22,t=2.826,P〈0.05)和顺铂组(1.22,t=2.713,P〈0.05)。131I-EGF可使肿瘤组织清晰显像,联合化疗组肿瘤体积401.9mm3,与对照组(1134.2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93,P〈0.01);紫杉醇组肿瘤体积634.73mm3(t=7.140,P〈0.01),顺铂组肿瘤体积700.7mm3(t=6.820,P〈O.01),这2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化疗组与对照组间T/NT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11.251,P〈0.01)。结论化疗效果好的肿瘤,131I-EGF显像示肿瘤体积较小,瘤体内放射性分布较少;而化疗效果差的肿瘤体积逐渐增大,瘤体内放射性分布较多。131I-EGF显像可用于指导倚瘤裸鼠的化疗。

  • 标签: 肺肿瘤 ~131I-表皮生长因子 小鼠 裸瘤 药物疗法 放射性核素显像
  • 简介:目的探讨放射性粒子植入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功能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患者接受肝癌切除术,研究组患者在肝癌切除术的基础上联合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肿瘤复发情况、免疫功能及肝功能。结果治疗后2、4、6周,两组患者的血清AFP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患者的血清AF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6、12、18个月,研究组患者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5%、17.5%、45.0%,对照组患者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2.5%、40.0%、85.0%。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CD4^+/CD8^+水平高于本组治疗前,对照组患者的CD4^+/CD8^+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血清CD4^+及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CD8^+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水平均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结论在肝癌切除术的基础上联合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更有效地杀灭肝癌细胞,预防肝癌复发,并改善免疫功能,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放射性碘粒子 免疫功能 肝功能 复发
  • 简介:目的:评价^131I种子源对裸鼠U87移植瘤的抑制效果。方法:将^131I液体密封制成2.4、3.1、5.0、9.2mCi的放射性^131I种子源,分别植入裸小鼠的U87移植瘤旁,定期测量肿瘤大小变化。结果:131I种子源植入后,肿瘤生长速度减慢或缩小,未见肿瘤消失。结论:^131I种子源对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标签: ~131Ⅰ种子源 肿瘤 抑制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治疗相关性白血病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我所1985~2003年收治的48例治疗相关性白血病.结果临床各型占同期各类白血病的0.6%,占AML的7%.48例中放疗所致的相关性白血病全部为CML,化疗所致的相关性白血病全部为AML.化疗主要的药物为鬼臼类,烷化剂和蒽环类药物.但对Ph阳性的CML应用STI571,有2例病人获长期生存.APL应用三氧化二砷+ATRA双诱导治疗后全部获CR,1例无病生存7年.结论治疗相关性白血病对治疗反应较差,CR率极低.

  • 标签: 治疗相关性白血病 化疗 放疗
  • 简介:靶向治疗技术是治疗肝癌的新途径。目前,肝癌的靶向治疗技术多种多样,本文主要介绍单克隆抗体技术、基因技术和纳米磁性靶向治疗技术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和价值。

  • 标签: 靶向治疗技术 肝癌
  • 简介: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45%的肿瘤可以治愈(以5年生存率计算).其中22%依靠手术治愈,18%依靠放射治疗治愈.5740依靠化疗治愈。虽然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对肿瘤的治愈比例较高,但是单一的治疗手段所收到的效果,远远不如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式治疗的效果要好。这种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式治疗的在医学上称为肿瘤的综合治疗

  • 标签: 肿瘤综合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 放射治疗 手术治疗 5年生存率 治愈
  • 作者: 吴华峰,罗兵
  • 学科: 医药卫生 > 肿瘤
  • 创建时间:2023-05-29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12期
  • 机构:巴中市恩阳区人民医院,四川巴中636063
  • 简介: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通常会在早期无症状或症状较轻微,导致许多患者错过了早期治疗的最佳时机。因此,早检查、早诊断、早治疗是胃癌治疗的关键。本文将详细介绍胃癌的早期检查、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

  • 标签: 胃癌;恶性肿瘤
  • 简介:对于肺癌的治疗,很多人认为只有手术是唯一可能根治的方法,其实放疗也是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不论是早、中、晚期肺癌,放疗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早期肺癌,放疗的疗效堪比手术。现有证据表明,对于早期肺癌,

  • 标签: 治疗方法 放疗 效价比 肿瘤 晚期肺癌 早期肺癌
  • 简介:靶向治疗是针对肿瘤细胞恶性表型的分子靶点,作用于促进肿瘤生长、存活的特异性细胞受体、信号传导等通道,实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促进凋亡的抗肿瘤作用.新的靶向治疗药物rituximab、伊马替尼、赫赛汀和全反式维甲酸已开始用于临床治疗,本文综述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证、疗效及安全性.与传统细胞毒化疗不同,肿瘤靶向治疗具有特异性抗肿瘤作用,并且毒性明显减少.肿瘤靶向治疗令人鼓舞的初步成果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典范,开创了肿瘤化疗的新领域.

  • 标签: 肿瘤 靶向治疗 疗效
  • 简介:迄今为止,胃癌仍然居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之前列。胃癌的外科治疗经历了黎明期、原创期、根治期和合理治疗期后,现已进入个体化治疗时期,其治疗方法更完善,治疗效果更好。近年来,早期胃癌发现率的增加、腹腔镜手术的普及、新的高级别循证医学研究证据的出现,极大改变了传统的胃癌治疗模式。早期胃癌的缩小手术、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循证医学研究 发现率 治期 明期 胃切除术
  • 简介:本文分析了东西方学者对胃癌外科治疗的分歧与近年逐渐取得共识的趋向;介绍了早期胃癌与进展期胃癌合理外科治疗的原则;近年主张早期胃癌不必切除大网膜与网膜囊.进一步确定了中、上部胃癌胰脾区清除范围,行保存一线,切除动脉干及脾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胃癌 外科治疗 前沿
  • 简介:胃癌在所有癌症发病率中排第5位,死亡率排第3位,全球范围内东亚地区胃癌死亡率最高,其中男性14/10万,女性9.8/10万。大多数胃癌患者在初诊时即处于进展期或存在远处转移,此类患者需接受手术,辅助化疗或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化疗是进展期胃癌标准治疗方案,主要以5-Fu加铂类为基础.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线化疗方案包括FOLF0X(5-Fu+奥沙利铂+左旋叶酸)、S0X(S1+奥沙利铂)、DCF(多西他赛+顺铂+5-Fu)、ECF/E0X(表柔比星+顺铂/奥沙利铂+5-Fu/卡涪他滨)。

  • 标签: 胃癌死亡率 免疫治疗 进展期胃癌 标准治疗方案 奥沙利铂 一线化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