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对于肺癌患者临床前期和无症状期,临床诊断往往缺少最有效的无创性检测方法.非小细胞肿癌(NSCLC)患者血循环中核酸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研究证实其抗酸来源于肿瘤细胞,并且与原发肿瘤有着结构或功能上的某些一致性,因此循环核酸对肿瘤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及治疗都具有重要价值.近年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循环核酸的检测成为可能,这方面的研究也成为热点,本文综述国内外关于NSCLC的循环核酸研究进展.

  • 标签: NSCLC 循环核酸 肿瘤
  • 简介:“神农尝百草”是一个流传至今的美丽传说,也是最早最原始的临床试验。古往今来,医者以“济世救人”为宗旨,留下了无数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辉的范例,如战国时期的扁鹊、东汉时期的华佗、明代的李时珍……他们所留下的不慕荣华富贵,终生以医济世的杏林佳话流芳百世。但医学发展到今天,正如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在《关于医学技术发展的价值思考》主题报告中所指出的,“技术至上”盛行正在导致医学离人渐行渐远。

  • 标签: 药物临床试验 人文关怀 受试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医学发展 神农尝百草
  • 简介: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检测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tumorcells,CTCs)的意义,及其检测结果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30例卵巢癌患者、15例卵巢良性疾病患者和健康受试者,用免疫磁珠阴性富集联合荧光原位杂交的方法(imFISH)检测循环肿瘤细胞并计数,分析其与年龄、TNM分期、腹水、肿瘤标志物、肿瘤疗效评价之间的关系。结果:卵巢癌患者CTCs数目高于卵巢良性疾病及健康受试者(P<0.05)。外周血CTCs检出的阳性率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临床T分期、临床M分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年龄、病理类型、肿瘤位置、性质、总分期、腹水、N分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Cs阳性率与肿瘤标志物HE4表达水平之间具有相关性。分期越高,CTCs的数值变化范围越大,检出阳性率越高。CTCs与肿瘤疗效评价之间具有相关性。结论:卵巢癌患者外周血中CTCs阳性率与临床特征相关,CTCs检测可以做为临床诊断的辅助方法和检测指标,进一步指导分期、治疗和评估预后。

  • 标签: 卵巢癌 循环肿瘤细胞 血清学标志物 分期 肿瘤疗效评价
  • 简介:目的:对MTT法肿瘤药物敏感试验的方法进行选择,旨在建立一种MTT肿瘤药敏试验的规范化操作流程。方法:MTT法测定K562细胞对抗癌药卡铂与紫杉醇的敏感性实验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在每孔K562细胞数为5×10^3(浓度为5×10^4个/ml)、药物作用时间48h、MTT20μl作用6h、单波长570nm处测OD值时,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较高,实验效果较好。结论:规范化的MTT肿瘤药敏试验可以为临床医师开展和实现化疗个体化提供较为可靠的实验依据。

  • 标签: 肿瘤 化学治疗 K562细胞株 MTT法
  • 简介:常规的甲状腺手术体位要求患者肩、背部垫高,头部尽力后仰,使下颏、气管、胸骨接近直线。此体位手术野显露最佳,便于手术操作,但患者可能出现颈过伸脑循环紊乱综合征,表现为术中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甚至出现喉痉挛,

  • 标签: 紊乱综合征 手术体位 脑循环 甲状腺 预防 手术野显露
  • 简介: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体外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以筛选出敏感性较强的化疗药物。方法收集33例新鲜人胃癌标本,采用ATP生物荧光肿瘤体外药敏检测技术(ATP-TCA),分别检测其对11种临床常用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33份胃癌标本中,31份标本成功进行ATP-TCA检测,可评估率为93.9%。胃癌组织体外对化疗药物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敏感性自高到低依次为紫杉醇(PTX)、多西紫杉醇(DOC)、氟脲嘧啶(5-Fu)、顺铂(DDP)、丝裂霉素(MMC)、奥沙利铂(L-OHP)、阿霉素(ADM)、表阿霉素(EPI)、长春地辛(VDS)、长春新碱(VCR)和足叶乙甙(Vp-16)等。结论胃癌组织对化疗药物的敏感程度相对较低,且存在明显个体异质性。ATP-TCA可为胃癌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 标签: 胃癌 ATP生物荧光肿瘤药敏检测技术 化疗药物敏感性
  • 简介: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有明显升高趋势.循环肿瘤细胞(CTC)是指存在于外周血中的各类肿瘤细胞的统称,因自发或诊疗操作从实体肿瘤病灶脱落而进入外周血液中,所以其能反映个体肿瘤的特征.就前列腺癌而言,研究提示患者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能很好地预测前列腺癌的微转移.目前关于CTC在前列腺癌中的研究已逐渐从细胞计数水平拓展到应用CTC对前列腺癌相关分子生物学标志物展开研究.此外,也有研究者试图从细胞核角度探索CTC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前列腺癌 循环肿瘤细胞 计数 分子生物学标志物 雄激素受体
  • 简介:目的应用免疫磁珠阴性富集技术结合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肺癌患者外周静脉血中循环肿瘤细胞(CTC)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析肺癌患者CTC水平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2007年7月~2008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肺癌中心诊断的144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设健康对照组35例、良性肺疾病组28例。采集上述各组静脉血标本,应用免疫磁珠阴性富集分离及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方法检测静脉血中CK18+/CD45-/CTC计数,凡≥1判定为阳性。随访上述52例入院化疗患者治疗后CTC,与其临床疗效、生存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健康和良性肺疾病组CTC检测阳性分别为2例(5.71%)及1例(3.57%),肺癌组未接受抗肿瘤治疗前CTC的阳性率64.5%(93/144)。其中ⅢA、ⅢB及Ⅳ期分别为32.0%、56.8%及78.0%。腺癌、鳞癌、小细胞癌CTC阳性率分别为66.7%、70%及62%。52例肺癌患者进行每周期化疗后CTC检测,疗前CTC阳性率69.2%(36/52),3个周期化疗后下降至6.5%(3/46),显示CTC与疗效相关。结论本检测方法简便,敏感性为93.1%,特异性为72.8%;CTC阳性率与疾病分期、吸烟、疗效及转移相关,CTC水平越高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 标签: 肺癌 循环肿瘤细胞 免疫磁珠 细胞角蛋白18 白细胞相关抗原
  • 简介:目的探讨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化疗(CHPPC)治疗肝胆胰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和技术方法.方法我科2011年4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2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9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和8例胰腺癌患者,其中根治术后31例和9例晚期恶性腹水患者行CHPPC治疗,观察灌注前后的反应和近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共40例,随访时间3~18个月,20例肝癌根治切除后患者中,1例巨大肝癌术后肝内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8个月,1年累积复发率为8.0%;7例肝门部胆管癌术后有1例肝内转移复发,复发时间术后9个月;其余根治病例无肿瘤局部、腹腔、腹膜、膈肌、大网膜等转移.9例恶性腹水患者经腹腔热灌注化疗,7例腹水消失,2例腹水明显减少,症状缓解总有效率(RR)100%,其中2例已死亡,距灌注时间分别为6个月和10个月,最终无腹水出现,5例已存活6个月以上.CHPPC副作用包括4例出现恶心、呕吐,3例出现白细胞下降,无治疗相关并发症.结论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化疗作为治疗肝胆胰恶性肿瘤一种方法,具有创伤小、安全、能有效预防术后复发,晚期患者恶性腹水控制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腹腔热灌注 化疗 恶性腹水 肝胆胰恶性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鸦胆子油乳联合顺铂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治疗恶性腹水的近期疗效,并分析其不良反应及相关并发症.方法27例恶性腹水患者通过超声引导下、开腹及腹腔镜辅助下腹腔置管,先行持续腹腔热灌注治疗(生理盐水2,000ml+顺铂50mg/m2)4次,于末次灌注化疗结束后排净灌洗液,经导管注入43℃生理盐水100ml+地塞米松15mg+鸦胆油乳100ml后拔管.评估鸦胆子油乳联合顺铂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对恶性腹水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本组27例恶性腹水患者治疗后,腹胀症状明显改善,超声检查腹水显著减少.治疗组中完全缓解者18例,部分缓解者7例,稳定者2例,总体有效率高达92.6%(25/27).治疗过程中无Ⅲ或Ⅳ级严重毒副反应,无肠粘连和肠梗阻等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鸦胆子油乳联合顺铂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治疗恶性腹水,安全、微创、不良反应少而轻、近期疗效明显.

  • 标签: 循环热灌注 鸦胆子油乳 顺铂 恶性腹水
  • 简介:目的危重症患者早期常规营养支持的最佳方案仍不明确,设想肠外营养要优于肠内营养。方法对英国33个重症监护室新人院的成年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把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组或肠内营养组,营养支持在入院后36小时内开始,持续不超过5天n主要结局指标是30天的死亡率n结果共纳入患者2400例进入研究,2388例(99.5%)纳入最终的统计分析,其中1191例采用肠外营养,1197例采用肠内营养。营养支持第30天时,肠外营养组的累计死亡率是33.1%(393/1188),肠内营养组的累计死亡率是34.2%(409/1195),肠外营养相对于肠内营养的相对危险度是0.97(95%CI:0.86.1.08,P=O.57)n在减少低血糖发生率(3.7%VS.6.2%,P=O.006)和降低呕吐发生率(8.4%VS.16.2%,P〈O.001)方面,肠外营养显著优于肠内营养。在治疗相关性感染性并发症(O.22VS.O.21,P=O.72)、90天累计死亡率(37.3%VS.39.1%,P=O.40)方面,以及其他14项次要结局指标的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相比无显著差异。热量摄入方面两组无显著差异,大多数患者均未达到要求的能量摄入量。结论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第30天累计死亡率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是肠外营养可以减少低血糖和呕吐的发生。

  • 标签: 肠内营养支持 危重症病人 临床试验 早期 不良反应发生率 危重症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骨转移与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表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7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2年,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骨转移将患者分为骨转移组(n=30)和无骨转移组(n=240)。于术前采集两组患者的外周血样本,采用免疫磁珠阴性富集法捕获外周血CTC,采用流式细胞仪对CTC和CTCEMT表型进行鉴定;比较两组患者的CTC检出情况,分析乳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影响因素及CTCEMT表型分子标志物TWIST和vimentin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骨转移组中CTC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无骨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转移组与无骨转移组患者的年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转移组与无骨转移组患者的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TNM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WIST阳性表达、vimentin阳性表达和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骨转移组中TWIST和vimentin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715,P﹤0.05)。结论术前乳腺癌外周血CTCEMT表型分子标志物TWIST和vimentin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骨转移有关,对乳腺癌骨转移的早期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乳腺癌 循环肿瘤细胞 骨转移 上皮-间充质转化
  • 简介: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对化疗药物原发敏感情况及药敏试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测定31例非小细胞肺癌标本对9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每种药物设3个浓度等级,根据每种药物的抑制率进行分析。结果:31例肺癌标本对9种化疗药物的敏感程度依次为:异长春花硷83.87%、长春新碱77.42%、丝裂霉索74.19%、阿霉素69.72%、卡铂69.72%、顺铂61.29%、足叶乙甙58.06%、氨甲喋呤22.58%、5-氟脲嘧啶19.35%;足叶乙甙和阿霉素对肺鳞癌抑制率明显高于肺腺癌,足叶乙甙和顺铂对低分化肺癌抑制率明显高于中高分化肺癌。结论:体外药敏试验受到多因素影响,药敏结果能够较好指导临床化疗。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足叶乙甙 化疗药物 体外化疗 阿霉素 敏感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癌细胞、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等系列化疗药敏或耐药的关系及可行性。方法采用MTT法分别进行体外药敏或耐药试验,检测3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新鲜肿瘤组织标本的癌细胞和外周血有核细胞中的白细胞、淋巴细胞及粒细胞对10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或耐药性。结果除HCPT(羟基喜树碱)外,癌细胞对其它9种化疗药物的抑制率均明显高于白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的抑制率;癌细胞、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对前5个由高到低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大致相同,癌细胞分别与白细胞、淋巴细胞及白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抑制率呈正相关关系(P〈0.01、0.05)。结论对无法取得组织标本确定药敏结果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以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药敏或耐药试验的检测是可行的,并能为临床扩大优化个体治疗方案提供实用而有参考价值的实验依据。

  • 标签: 肝癌 化学治疗 药敏试验
  • 简介:目的探索大肠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中ALDH1、EpCAM及Ki67mRNA的表达临床价值。方法收集56例健康志愿者和55例大肠癌患者术前外周静脉血,从全血中提取单个核细胞总RNA并反转录成cDNA,用荧光定量PCRTaqman探针法检测外周血样本中ALDH1、EpCAM及Ki67的表达。结果大肠癌组ALDH1、EpCAM及Ki67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LDH1的表达量与肿瘤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EpCAM的表达量与TNM分期及远处转移相关(P〈0.05)。结论荧光定量PCR检测大肠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中ALDH1、EpCAM及Ki67mRNA的表达作为一种简便可行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能为大肠癌患者的分期、预后及个体化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ALDH1 EPCAM KI67 循环肿瘤细胞 大肠癌
  • 简介:目的因为顾忌早进食固体食物引起术后患者恶心、呕吐等一系列并发症,术后患者传统的营养方案是从流质饮食开始,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再到软质饮食,最后恢复普通饮食。本随机对照研究目的对比结直肠择期手术患者术后第1天给予低渣饮食或全流质饮食对患者的影响。方法111例行结直肠择期手术的患者被随机分配到低渣饮食组(n=54)或全流质饮食组(n=57)。主要观察指标是术后第2天呕吐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是恶心指数、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结果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方式、术中情况、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在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与低渣饮食组比较,全流质饮食组术后第2天呕吐率更高(28%VS14%,P=O.09),平均恶心指数更高(4.7VS.3.5,P=O.01),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更长(4.8VS3.7天,P=O.04),住院天数更长(7.0VS.5.0天,P=O.01)。即使调整协变量(腹腔镜技术、手术部位、术后伴随疾病、造口、鼻胃管),低渣饮食组的平均住院天数仍短于全流质饮食组。两组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对次要观察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全流质饮食相比,低渣饮食可以使患者有更好的临床结局(P〈O.01)。结论结直肠手术后第1天低渣饮食在减少恶心感、加快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天数等方面要优于全流质饮食,同时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半流质饮食 择期手术患者 术后早期 结直肠 随机对照试验 平均住院天数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冷循环射频消融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治疗小肝癌合并严重门脉高压症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本院采用腹腔镜下冷循环射频消融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及脾切除治疗小肝癌合并有门静脉高压症消化道出血12例患者,同期行腹腔镜下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及脾切除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消化道出血28例乙肝肝硬化患者,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手术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3~36个月,两组有3例消化道再出血,保守治疗痊愈;1例肝肿瘤消融不完全,CT引导下再次消融治疗,无肝癌复发。结论腹腔镜下冷循环射频消融对肝功能损伤小,具有微创的优点,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治疗小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症消化道出血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肝癌 冷循环射频消融 腹腔镜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门脉高压症
  • 简介:背景与目的:胶质瘤是颅内常见恶性肿瘤,治疗效果一直不令人满意,本文探讨雷公藤红素治疗人脑胶质瘤的丌丁行性。方法:建立BALB/c裸小鼠SHG-44胶质瘤同种移植动物模型,将34只荷瘤裸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高、中、低剂量雷公藤红素作用组、阳性对照组,采用腹腔内注射给药方法。雷公藤红素按三种浓度4mg/kg、2mg/kg、1mg/kg分组给药,每日1次,每周5天;阳性对照顺铂组按2mg/kg给药,每周两次;空白对照组只喂养不做任何处理。共给药四周。全部荷SHG44胶质瘤裸鼠于给药后第28天断颈处死并剔出肿瘤,将肿瘤组织分块处置。定期观察肿瘤生长情况测量肿瘤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并计算抑瘤率。结果:5组荷SHG44胶质瘤裸鼠的移植瘤体积(处死后测量)比较,差异显著(F=5.519,P=0.00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雷公藤红素4mg/kg组、雷公藤红素2mg/kg组均能抑制肿瘤生长(P〈0.05),其体积抑瘤率分别为35%、26.9%。结论:雷公藤红素能明显抑制荷SHG44胶质瘤裸鼠的移植瘤生长,并存在剂量依赖性。

  • 标签: 雷公藤红素 脑肿瘤 胶质瘤 动物模型 治疗 抑瘤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