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神经系统原发肿瘤发病卒小高,但存青壮年相对高发;在恶性实体瘤患者中20%~40%最终会发生脑转移,所以.神经肿瘤学有其特殊的重要地位?神经肿瘤学领域是一个多学科参与的交叉学科,除神经外科医生外,还有神经肿瘤病理、肿瘤放射治疗、神经影像、肿瘤化疗医生等参与。近年来,神经肿瘤学领域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也得到了重视,神经肿瘤(内)科医师正在成长。与肿瘤学其它领域一样,神经肿瘤学也已深入到了分子水平分子/功能影像已是神经肿瘤诊断的趋势;而神经肿瘤的分子病理诊断,将是个体化治疗的前提:虽然神经肿瘤特别是胶质憎的化疗,临床上在近20年改观甚小,然而最具代表性的进展是新药替莫唑胺(Temozolomide)在临床的成功心用和分子靶向治疗的尝试。

  • 标签: 神经肿瘤 分子病理 分子影像 分子靶向治疗
  • 简介:背景与目的:垂体微腺瘤是临床上常见的垂体疾病,诊断需靠临床表现、生化指标检查及影像学表现相结合。MRI是最具有诊断价值的方法之一。垂体局限性低密灶是诊断微腺瘤重要的直接征象。但就MRI而言,不同扫描方法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准确率差异较大(45%~100%)。本研究旨在探讨动态增强MRI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价值。方法:对62例经临床表现、生化指标检查诊断为垂体微腺瘤的患者进行MRI平扫、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的常规增强扫描并分析其MR信号特征。结果:平扫、动态增强和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微腺瘤检出率分别为46.8%(29/62)、88.7%(55/62)和64.5%(40/62)。这3种不同的扫描方法对病灶的检出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动态增强扫描、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可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其中以动态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最为显著。动态增强扫描可作为MR诊断垂体微腺瘤首选强化方法。

  • 标签: 垂体微腺瘤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 简介:大及巨大垂体腺瘤经蝶人路切除术后临床上早期进行疗效评估往往存在困难,尤其是无分泌功能性垂体腺瘤。本文分析比较大和巨大垂体腺瘤经蝶手术后不同时期核磁共振(MRI)检查的影像学特点,探讨MRI对手术疗效评估的最佳时机。方法:追踪、随访直径≥2cm垂体腺瘤72例,其中PRL瘤37例,无功能性腺瘤25例,GH腺瘤2例,ACTH腺瘤2例,多分泌激素腺瘤6例。分别予术后早期(术后1~2周)、3个月、半年行MRI检查,其中45例MRI随访1年以上,进行动态观察比较。结果:72例术后早期MRI复查确定瘤影完全消失34例(47.2%);11例术后早期MRI检查报告残留,半年后复查3例消失,8例残留;27例(37.5%)术后早期MRI不能明确判定疗效,半年后复查完全切除22例,5例残留。45例术后随访1年,其MRI表现与术后半年的表现相似。结论:术后半年的MRI能较好的判断手术效果,有利于术后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

  • 标签: 垂体腺瘤 显微外科于术 MRI 疗效
  • 简介:  概况  2004年国际人类基因组大会于4月3日至7日在德国柏林召开,来自几十个国家数千名科学家与会,我国内地有数十人赴会,笔者也在其中.  ……

  • 标签: 人类基因组 人类基因组研究 国际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