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后的血供变化前列腺动脉栓塞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3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经直肠超声前列腺检查,测量前列腺大小,以估算出的重量为标准将130例患者分为4组:A组(≤25g),B组(26~50g),C组(51~75g),D组(≥76g)。测量4组患者尿道前列腺动脉的内径、最大血流速度(V_(max))、脉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并进行统计学分析。130例患者中27例行前列腺动脉栓塞术,对比栓塞前后患者尿道前列腺动脉的内径、V_(max)、PI、RI前列腺重量的变化。结果尿道前列腺动脉的内径、V_(max)、PI、RI等参数比较,4组组内、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尿道前列腺动脉的内径、V_(max)、PI、RI等指标与前列腺重量呈正相关。行动脉栓塞术后3个月1年时复查,尿道前列腺动脉的内径、V_(max)、PI、RI前列腺重量等指标均明显变小(均P〈0.05)。结论前列腺增生的血液供应明显增加,尿道前列腺动脉血流速度增快,内径增宽,血管阻力增大。阻断尿道前列腺动脉能使前列腺增生组织的血供明显减少,并可使前列腺体积缩小,有利于缓解下尿路梗阻。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尿道前列腺动脉 动脉栓塞术
  • 简介: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前后血脂水平的变化不同化疗方案对血脂变化的影响。方法:对127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前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进行测定并比较分析。结果:化疗后,TG、HDL、LDL水平较化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值较化疗前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含奥沙利铂的化疗方案与卡培他滨单药方案相比对TC、TG、LDL的影响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在术后辅助化疗期间存在血脂代谢紊乱,以血清TG、HDL、LDL升高为特点;不同化疗方案对血脂变化的影响存在差异。

  • 标签: 结直肠癌 化疗 血脂
  • 简介:目的:分析食管癌患者外周血肿瘤组织EGFR突变与临床特征关系,探讨外周血肿瘤组织中EG-FR突变的一致性,进一步分析EGFR-TKI治疗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EGFR突变与临床疾病控制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EGFR突变与吉非替尼或者厄洛替尼临床疗效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RT-PCR检测112例食管癌患者外周血和87例食管癌患者肿瘤组织中EGFR突变,其中47例外周血和肿瘤组织配对检测。分析外周血和肿瘤患者组织中EGFR突变与临床特征的关系两者EGFR突变的一致性。采用EGFR-TKI治疗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EGFR突变,评价EGFR突变与吉非替尼或者厄洛替尼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EGFR突变在鳞癌组明显高于非鳞癌组(P﹤0.05);肿瘤组织和外周血同时EGFR突变的有11例,且突变位点一致,检测到的EGFR状态以肿瘤组织为标准,两者突变一致性达到73.33%;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EGFR突变的患者接受TKI的疾病控制率明显高于EGFR野生型患者(P﹤0.01)。结论食管癌外周血和肿瘤组织EGFR突变与临床特征的关系与鳞癌密切相关;食管癌外周血和肿瘤组织EGFR突变的一致性较高;EGFR-TKI分子靶向治疗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EGFR突变的疗效显著。

  • 标签: 食管癌 外周血 肿瘤组织 EGFR突变
  • 简介:残胃癌是指行远端胃切除术后5午以上发生于残胃的胃癌,与原发近端胃癌相比,残胃癌患者中未分化癌比例更高,发现时侵犯浆膜、血管和淋巴结转移的比例也更高,因此预后更差。残胃癌的发病与胃十二指肠反流和胃泌素水平降低有关。不同的吻合方式、幽门螺杆菌和EB病毒感染都是残胃癌发病的影响因素。外科手术是残胃癌的传统治疗方式,残胃切除应包括胃十二指肠吻合口或胃空肠吻合口吻合口周围10cm的空肠、空肠系膜,并根据初次手术所造成的解剖改变相应地改良淋巴结清扫的范围。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早期残胃癌可以在内镜下切除,对于侵犯深度不超过SMl的早期残胃癌,内镜下切除与外科手术疗效相当。

  • 标签: 残胃癌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对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在宫颈癌患者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分析,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20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α-SMATIMP1和TIMP2在不同临床分期预后的患者中表达情况。以本院10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结果随着宫颈癌患者临床分级增高α-SMATIMP1和TIMP2表达逐步增强,且不同分级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在相同临床分期患者中,α-SMATIMP1和TIMP2与患者预后有关。结论α-SMATIMP1和TIMP2蛋白表达与宫颈癌患者临床分期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诊断宫颈癌和患者预后判断的重要标志物。

  • 标签: 宫颈癌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临床分期 预后
  • 简介:狭义的残胃癌(GSC)为胃或十二指肠良性疾病行胃部分切除术后5年以上的残胃发生的原发性胃癌,广义的GSC为胃切除术后残胃内发生的癌。近年来随着GSC的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临床对GSC的诊断和预防尤其重要。本文就现有的研究对GSC病因学预防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残胃癌 病因学 预防
  • 简介:腹膜后脂肪肉瘤(retroperitonealliposarcoma,RPLS)是罕见的间叶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以下,但在腹膜后软组织肉瘤中则是最常见的类型。因其症状隐匿,发现时多数肿瘤体积巨大且与邻近脏器关系复杂,手术难度大,彻底切除较困难,往往需要联合脏器切除,术后复发率高,化疗效果不佳,因此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点。

  • 标签: 腹膜后肿瘤 黏液样脂肪肉瘤 手术 放疗 化疗
  • 简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静脉输注方法。由于导管、敷贴胶布等相关因素会导致接触性皮炎,不仅影响导管的使用,而且增加患者痛苦医疗负担,故临床护理中需要提高对接触性皮炎的认识。本文系统阐述PICC置管后接触性皮炎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护理干预措施,旨在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

  • 标签: PICC置管 接触性皮炎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miR-520a在结肠腺瘤性息肉、结肠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分析miR-520a在结肠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30例结肠腺瘤组织和55例结肠癌及其癌旁组织中miR-520a的表达,分析结肠癌中miR-520a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miR-520a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结肠腺瘤,而结肠腺瘤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5)。在结肠癌中,miR-520a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转移、TNM分期、远处转移均显著相关(P〈0.05)。结论:miR-520a在结肠癌中低表达,提示其可能发挥抑癌基因的功能。

  • 标签: miR-520a 结肠癌 表达 意义
  • 简介:目的探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lymphomakinase,ALK)基因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fluorescentinsituhybridization,FISH)检测ALK在213例HCC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相关性。结果213例HCC中无ALK基因重排阳性,28例存在ALK基因拷贝数增加(ALKgenecopynumbergain,ALK-CNG)现象。ALK-CNG阳性表达与HCC患者年龄。性别。AJCC分期。Child-Pugh评分复发情况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HCC患者预后相关(P=0.048),晚期患者中ALK-CNG阳性组与阴性组的无进展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ALK-CNG阳性是HCC患者的独立预后预测指标(P=0.046)。结论HCC患者ALK基因重排阳性少见,但存在ALK基因拷贝数增加现象,且可能是影响HCC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

  • 标签: 肝肿瘤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 荧光原位杂交法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lncRNAHOTAIR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91例NSCLC患者,取其经手术切除癌组织91例和配对癌旁组织标本62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以上标本的HOTAIR水平,分析NSCLCHOTAIR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性别、年龄、TNM分期、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CEA水平)的关系,并分析不同HOTAIR水平的预后情况。结果NSCLC组织的HOTAIR相对表达量为6.271±0.884,高于癌旁组织的1.027±0.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CLC组织中HOTAIR表达与性别、年龄、分化程度、病理类型CEA异常均无关,而与TNM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有关,其中Ⅱ+Ⅲ期、肿瘤大小〉3cm有淋巴结转移者的HOTAIR表达均高于对应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91例NSCLC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为36.4个月,与性别、年龄、分化程度、病理类型CEA水平无关,但与TNM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HOTAIR表达有关,其中HOTAIR高表达者中位OS为27.8个月,低于低表达者的36.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HOTAIR表达是影响NSCLC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HOTAIR在NSCLC组织中高表达,且与TNM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预后均有关,可能在NSCLC的发生发展中有一定作用。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组织 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
  • 简介:目的探讨肺腺癌组织中ROS1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mmunohistochemical,IHC)检测332例肺腺癌组织和55例相应癌旁正常肺组织中ROS1蛋白的表达,分析ROS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lymphomakinase,ALK)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结果ROS1蛋白在肺腺癌组织和相应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0/332)和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S1蛋白阳性表达在不同年龄。性别肺腺癌患者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吸烟史TNM分期有关(P〈0.05),ROS1蛋白阳性组和阴性组中位无病生存期分别为19个月和4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复发率分别为30%和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OS1蛋白在肺腺癌组织中低表达,ROS1对肺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和复发转移有一定影响,检测肺腺癌患者ROS1蛋白对指导个体化治疗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肺肿瘤 ROS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表皮生长因子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p3(Forkheadboxprotein3,Foxp3)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卵巢癌组织芯片中45例癌组织7例正常卵巢组织的Foxp3表达。应用秩和检验比较不同病理类型卵巢癌Foxp3表达的差异;卡方检验分析Foxp3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Kaplan-Meier法分析Foxp3表达与卵巢癌预后关系;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价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Foxp3阳性着色主要定位于细胞核。Foxp3表达与FIGO分期有关(P<0.05),与年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肿瘤长径、淋巴结转移等均无关(P>0.05)。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显示Foxp3低表达者(H-score≤90)中位生存时间(OS)为61.83个月,显著高于高表达者(H-score>90)的25.03个月(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术后未化疗(HR=6.603,95%CI:1.147~32.057)、FIGO分期较高(HR=3.861,95%CI:1.427~10.417)为预测卵巢癌不良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卵巢癌组织中Foxp3表达与FIGO分期相关,并可以作为卵巢癌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 标签: 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p3 卵巢癌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并研究术后早期予以灌肠对肠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行胃癌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定义术后3日内肛门自主排气为早期肠功能恢复组,余为非早期肠功能恢复组。采用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逐步法)研究影响胃癌术后早期肠功能恢复的因素。按灌肠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早期灌肠组、非早期灌肠组未灌肠组,比较三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共纳入10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合并糖尿病、是否行腹腔镜手术、吻合方式、是否早期启动肠内营养和是否灌肠为早期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影响因素,结果证实是否行腹腔镜手术、吻合方式、是否早期启动肠内营养和是否灌肠是影响胃癌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因素。比较三组不同灌肠情况患者一般资料及手术资料,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灌肠组、非早期灌肠组未灌肠组患者术后自主排气时间分别为(3.61±0.83)d、(4.09±1.12)d、(4.58±0.91)d,P〈0.05,术后自主排便时间分别为(4.11±1.85)d、(4.96±1.52)d、(5.74±1.50)d,P〈0.05。而对三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总体并发症比较时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影响胃癌术后肠功能恢复因素为是否行腹腔镜手术、吻合方式、早期启动肠内营养和灌肠。灌肠有助于胃癌患者术后排气排便,但是否早期灌肠对肠道功恢复未见明显差异。

  • 标签: 胃癌术后 肠功能恢复 影响因素 灌肠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喉癌患者中的阳性表达情况,分析影响VEGF阳性表达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喉癌患者(喉癌组)和80例喉息肉患者(喉息肉组)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患者喉组织中VEGF的阳性表达情况,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喉癌患者喉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情况,分析影响VEGF阳性表达的因素.结果喉癌组患者喉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85.0%,明显高于喉息肉组(40.0%)(P〈0.001);喉癌患者喉组织中的VEGF阳性表达率在不同年龄、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有无远处转移和有无血管癌栓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喉癌患者喉组织中的VEGF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分期、分化程度和有无血管癌栓是影响喉癌患者喉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的因素.结论VEGF在喉癌患者中高表达,且与患者的肿瘤分期、分化程度和有无血管癌栓密切相关.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喉癌 息肉 LOGISTIC回归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1α,HIF-1α)、CD4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84例胃癌组织中HIF-1α和CD44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结果HIF-1α、CD44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4%(102/184)、62.4%(116/184);HIF-1α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CD44表达与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D44和HIF-1α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71,P=0.003)。多因素分析显示,HIF-1α阳性表达、CD44阳性表达、淋巴结转移和肿瘤浸润深度为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HIF-1α、CD4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且与胃癌预后密切相关。

  • 标签: 胃肿瘤 缺氧诱导因子1Α CD44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CUL4B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在本科收治的102例结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2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UL4B蛋白表达情况,分析CUL4B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关系。结果CUL4B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55.88%(57/102),CUL4B蛋白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10)、肿瘤远处转移(P=0.009)、pTNM分期(P=0.001)、Duke's分期(P=0.002)、肝转移(P=0.015)和腹膜转移(P=0.025)有明显相关性。CUL4B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提示患者预后较差(P<0.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淋巴结转移(P<0.001)、血管侵犯(P=0.038)和CUL4B高表达(P<0.001)是判断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UL4B蛋白阳性表达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不佳的评价指标之一。

  • 标签: 结直肠癌 临床病理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intraperitonealchemotherapy,HIPEC)治疗晚期胃肠癌并腹膜转移的疗效及其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25例晚期胃肠癌伴有腹膜转移患者,行腹腔热灌注化疗,观察其并发症和临床疗效,总结护理经验。结果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术后短期疗效中完全缓解(completeremission,CR)80%(20/25),部分缓解(partialremission,PR)20%(5/25),总有效率为100%;术后患者无吻合瘘发生;Ⅰ~Ⅱ骨髓抑制发生率为20%(5/20);轻-中度胃肠道反应为36%(9/25);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延迟为24%(6/25);低蛋白血症占80%(20/25);切口感染和延迟愈合占4%(1/25);28%出现管周渗液(7/25);护理满意度为92%(23/25);随访4~15个月,中位生存期8.3个月。结论腹腔热灌注化疗能有效控制晚期胃肠癌恶性腹水的发展。严格的规范化护理能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腹腔热灌注 腹膜转移 恶性腹水 晚期胃肠癌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放疗、肝动脉灌注化疗(transcatheter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放疗联合TACE在治疗局部晚期肝癌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IIIb-IVa期肝癌。单纯放疗10例,单纯TACE8例,联合治疗13例,姑息治疗14例,比较近期疗效、不良反应、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总体生存时间。结果:放疗组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6例,有效率60%。TACE组CR0例,PR3例,有效率38%。联合组CR0例,PR8例,有效率62%,有统计学差异(P=0.041)。TACE与放疗、联合治疗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28,P=0.021)。放疗组、TACE组、联合组中位总生存时间(OS)和PFS分别为7个月、7个月、22个月(P〈0.001)和4个月、3个月、13个月(P〈0.001),均有统计学差异,姑息组中位OS为3个月。三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消化道反应诱发乙肝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方面,发热(P〈0.001)、腹痛(P〈0.001)、肝功能不良(P=0.007)三组比较有统计差异,不良反应以放疗组最少见。结论:对于局部晚期肝癌,单纯放疗、单纯TACE、放疗联合TACE均可改善近期疗效、PFS和OS,以放疗联合TACE为最佳,精确放疗稍优于单纯TACE。

  • 标签: 肝癌 放疗 介入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