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卡介苗(BCG)与羟基喜树(HCPT)膀胱灌注治疗对膀胱癌复发的预防作用及治疗毒性。方法收集关于BCG与HCPT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的比较性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分析。采用优势比(OR)及95%可信区间(CI)作为评价比较疗效及毒性差异的指标。统计软件为RevMan5。结果共入选16个临床研究,包括705例接受BCG和905例接受HCPT膀胱灌注治疗的患者。Meta分析结果提示,BCG组1年内复发率高于HCPT组(P=0.009),但2年内复发率和长期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4、0.99)。BCG组膀胱刺激症状、血尿和发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HCPT组(P均〈0.00001)。结论HCPT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1年内复发率低于BCG,2年内复发率和长期复发率无差异,但治疗毒性明显低于BCG。

  • 标签: 膀胱肿瘤 卡介苗 喜树碱
  • 简介:可控性尿流改道需制作容量适当、低压、可控的储尿囊,输尿管与储尿囊吻合的抗返流设计是一个重要方面。2004年11月至2005年10月施行的8例Tpouch原位回肠膀胱术,抗返流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 标签: 膀胱癌 尿流改道 可控性
  • 简介:目的:观察苦参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模型肾小管间质MMP-3和TIMP-1表达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对小管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分为正常组(A组)、假UUO组(B组)、UUO组(C组)、苦参低剂量治疗组(D组)、苦参高剂量治疗组(E组)和福辛普利对照组(F组)。运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第7d、14d各组大鼠的MMP-3和TIMP-1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方法分析二者在C组中的相关性。结果:在C组和各药物组中。MMP-3表达水平在第7d、14d均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5),但各药物组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5);TIMP—1在A组和B组的表达最低,各药物组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C组(P〈0.05);MMP-3和TIMP-1在E组与F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MMP-3与TIMP-1在C组的免疫组化半定量分析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苦参可部分恢复肾小管间质MMP-3的表达,降低TIMP-1的表达,延缓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进程。

  • 标签: 苦参碱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MMP-3 TIMP-1
  • 简介:自19世纪中期开始,根治性膀胱切除(RC)后采用正位代膀胱手术是女性侵袭性膀胱癌患者常用的治疗选择,本研究目的是对大样本同类型系列患者术后的肿瘤学和功能学效果进行分析。1995~2010年,德国Ulm大学医院行RC+回肠膀胱治疗局部局限性膀胱尿路上皮癌121例,对其病理、临床、肿瘤学和功能学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平均随访56个月,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2.8%,按Clavien分级,轻度并发症(O~2级)56例(46.3%),

  • 标签: 回肠新膀胱 肿瘤学 功能学 长期效果 女性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2013年12月18日,在全球同行期盼已久的美国预防、检测、评估和治疗高血压委员会(EighthJointNationalCommitteeonthePrevention,Detection,Evaluation,andTreatmentofHighBloodPressure,JNC)第8次报告[1],即《2014年成人高血压循证管理指南(2014EvidenceBasedGuidelinefortheManagementofHighBloodPressureinAdultsJNC8)》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ournalof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JAMA)在线发布.

  • 标签: 高血压防治 《美国医学会杂志》 PREVENTION 新指南 管理指南 委员会
  • 简介:粉防己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在多种肿瘤细胞中呈现显著的抗肿瘤活性。然而,粉防己在前列腺癌细胞中的作用却知之甚少,且其作用于前列腺癌的具体机制也尚未有人阐述。为了探究粉防己对前列腺癌DU145和PC-3两种细胞系生长抑制、凋亡诱导、迁移和侵袭抑制等方面的作用,通过MTT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其对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能力,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对前列腺癌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后通过Westernblotting实验检测粉防己处理后两种前列腺癌细胞系中PARP、Caspase-3、Akt、p-Akt、Bcl-2、Bax等蛋白的表达情况。而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则分别用来检测粉防己对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显示,粉防己可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地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和PC-3的生长;且经粉防己处理后,两种前列腺癌细胞系的细胞克隆数明显受到抑制。且粉防己可抑制两种前列腺癌细胞系的侵袭,并显著抑制其迁移能力。由此可知,粉防己对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有显著抑制作用。另外,粉防己可剂量依赖性地诱导前列腺癌细胞的凋亡,且此过程是通过caspase级联反应的激活和PI3K-Akt信号通路的抑制而得以实现的。上述结果提示粉防己在临床中可作为前列腺癌治疗的一种潜在治疗药物。

  • 标签: 凋亡 侵袭 迁移 增殖 前列腺癌 粉防己碱
  • 简介:目的作为成年人中最常见的肾癌,肾细胞癌对常规放疗和化疗均不敏感,因此急需研发的治疗手段。长春花和NVP-BEZ235均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但是其二者的联合治疗肾细胞癌的效果如何,仍有待研究。本文以Caki细胞系为模型,研究长春花与NVPBEZ235联合制剂诱导人肾肿瘤细胞凋亡的活性及可能机制。方法通过对人肾肿瘤细胞系Caki细胞系进行模拟处理(阴性对照)或者长春花、NVP-BEZ235以及长春花+NVPBEZ235处理24h后,收集细胞样品,分别通过AnnexinV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通过Western杂交检测Caspase-3以及Mcl-1蛋白表达水平,以及通过RT-PCR检测Mcl-1的RNA表达水平。结果长春花和NVP-BEZ235单独使用时,并不能显著诱导Caki细胞凋亡,而长春花+NVP-BEZ235则可以凋亡细胞比例达到60%左右。进一步的浓度梯度实验表明,二者联合使用诱导凋亡的能力与长春花和NVP-BEZ235的浓度呈正相关。研究表明,长春花和NVPBEZ235单独使用时,并不对Caspase-3的表达水平产生明显影响,而长春花+NVP-BEZ235联合使用时,Caspase-3的水平显著上调。对Mcl-1的检测发现,长春花和NVP-BEZ235单独使用和联合作用均未使Mcl-1的RNA水平产生明显变化。两种药物单独使用时,也不对Mcl-1的蛋白水平产生明显影响,但是联合使用时显著地降低了Mcl-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长春花与NVP-BEZ235联合制剂能够诱导人肾肿瘤细胞凋亡,并且其诱导凋亡机制与上调Caspase-3水平以及下调Mcl-1水平相关。

  • 标签: 长春花碱 NVP-BEZ235 人肾肿瘤细胞 凋亡
  • 简介: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肾小球系膜区炎症、增殖过程中的作用及己酮可可的保护效应.方法:采用体外肾小球系膜细胞与巨噬细胞共同培养的方法,观察抗ICAM-1MAb对巨噬细胞促进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己酮可可的保护效应.结果:抗ICAM-1MAb对巨噬细胞促进系膜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呈刘量依赖性;己酮可可可抑制TNF-α诱导的系膜细胞与巨噬细胞粘附.结论:ICAM-1参与、影响肾小球系膜区炎症、增殖的过程,己酮可可在肾脏疾病的防治中可能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粘附分子 肾小球系膜细胞 巨噬细胞 己酮可可碱 肾小球系膜区炎症 细胞增殖
  • 简介:目的:探讨伴有慢性肾脏病(CKD)的心房颤动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对伴有CKD的心房颤动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对其随访1年,根据是否出现出血副作用,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比较两组可能危险因素的差异,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伴有CKD的心房颤动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出血的发生率26.98%(34/126)。出血组和非出血组年龄、性别、抗凝时间、抗凝达标时间、INR、CKD分期、肾病类型、贫血、脑卒中病史、肝病、使用阿司匹林和肾衰宁胶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NR、抗凝达标时间、CKD分期、贫血、肝病、使用阿司匹林和肾衰宁胶囊均为伴有CKD的心房颤动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出血的独立危险。结论:INR、抗凝达标时间、CKD分期、贫血、肝病、使用阿司匹林和肾衰宁胶囊均为伴有CKD的心房颤动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出血的独立危险。

  • 标签: 心房颤动 慢性肾脏病 华法林 出血 危险因素
  • 简介:肾活检是肾脏病诊断的重要技术之一,它有利于明确诊断、调整治疗方案,判断预后,对诊断各类原发性和继发性肾脏疾病所提供的组织病理学资料是其他任何方法不能获得的。随着实验病理学、免疫学技术和介入性超声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肾活检成为确定肾实质病变病理类型和病变程度的必需手段,尽管定位方法及穿刺针具不断改进,

  • 标签: 肾活检术 肾包膜下出血 介入性超声技术 改良 组织病理学 实验病理学
  • 简介:患者:女,24岁,因停经36周,下腹阵痛伴阴道流血11h入院。患者既往体健,孕期情况良好,无高血压、蛋白尿及贫血等。入院体温37℃,脉搏124次/min,血压140/88mmHg,全身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双下肢轻度浮肿。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0×10^9/L,红细胞300×10^12/L,血红蛋白92g/L,血小板127×10^9g/L;尿常规:蛋白(++),潜血(++++),血肌酐185μmol/L,尿素氮12.7mmol/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实验(3p)试验阴性,

  • 标签: 血浆置换治疗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实验室检查 mol/L 产后
  • 简介:6例阴道肿瘤患儿(3~36个月龄,横纹肌肉瘤和卵黄囊瘤各3例)进行动脉介入化疗和静脉化疗。采用顺铂80mg/m2、吡柔比星40mg/m2、长春地辛3g/m2混合溶解于120~180ml的生理盐水中,对患儿进行髂内动脉灌注。3周后使用长春地辛(3g/m2,第1、8天)、异环磷酰胺(1200mg/m2,第2~4天)和依托泊苷(100mg/m2,第2~4天)进行静脉化疗。

  • 标签: 阴道肿瘤 辅助介入化疗 恶性 儿童 动脉介入化疗 髂内动脉灌注
  • 简介:目的比较羟基喜树膀胱灌注联合口服乌苯美司与单独羟基喜树膀胱灌注预防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110例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常规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术后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5例。一组给予羟基喜树膀胱灌注联合口服乌苯美司,另一组只给予羟基喜树膀胱灌注。随访2年,观察灌注后肿瘤复发率。结果中危肿瘤复发率联合治疗组为7.7%,单药治疗组为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肿瘤复发率联合治疗组为31.2%,单药治疗组为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论羟基喜树膀胱灌注联合口服乌苯美司预防中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优于单独羟基喜树膀胱灌注。

  • 标签: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膀胱灌注 复发 羟基喜树碱 乌苯美司
  • 简介:目的观察。肾病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程中形态学改变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规律。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198例经血清学证实为HFRS患者病程中。肾内动脉的血流频谱及血流量与150例正常人对照。形态学通过二维声像图观察肾脏体积、肾实质厚度、椎体回声的改变。结果发热期、恢复期各级肾动脉血流频谱各项参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各级肾动脉阻力指数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末血流速度在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低于对照组(P〈0.05)。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肾脏形态学改变与正常组比较体积明显增大、肾实质明显增厚、椎体回声减低,部分可见肾包膜下出血。结论HFRS病程中各期形态学和各级肾血流动力学改变存在着规律性变化,形态学与肾血流动力学变化相结合动态观察为临床医师提供了解肾脏病情进展情况,可检测治疗效果,对评估预后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 血流动力学 形态学
  • 简介:东吴大学物理系教授陈国镇在《康健杂志》中分析:西医运用开箱法,将身体一层层打开,由解剖到组织、细胞、染色体、基因,由大而小,因此西医符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中医则运用黑箱法,将各种不同刺激所得到的种种反应加以综合推理,得到系统化的概念,类似物理学研究复杂的电路,是系统学的方式。

  • 标签: ASSUNTA 物理学研究 医疗 诊断 世界 自然科学
  • 简介:尿路上皮癌对化学治疗敏感有效。目前吉西他滨+顺铂(GC)的联合化疗方案,因其化疗的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已经成为尿路上皮癌化疗的一线方案。但是在透析患者中同时行术前辅助化疗(GC方案化疗)未见文献报道。我院近期对1例接受透析的输尿管癌患者安全地进行了GC方案的术前辅助化疗,报告如下。患者,女,67岁。主因"无痛性肉眼血尿"3个月于2013年11月18日入院。

  • 标签: 术前新辅助化疗 透析患者 输尿管癌 不良反应发生率 无痛性肉眼血尿 尿路上皮癌
  • 简介:德国每年新发现的前列腺癌(PCa)患者约有58000例,基于各期PCa的处理有多种选择和变化,临床上非常需要建立诊断和治疗标准。但在“前列腺癌早期发现指南(2002年)”出版后一直未作更新,因此,2005年德国泌尿外科学会决定制订的PCa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内容包括PCa的早期发现、诊断和各期PCa的治疗。

  • 标签: 前列腺癌 诊疗指南 新指南 2009年 德国 泌尿外科学会
  • 简介:目的简化手术操作,探讨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治疗全膀胱切除患者15例.结果15例完全可控.结论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疗效好,是一种较好的尿流改道方法.

  • 标签: 尿流改道 乙状结肠 原位新膀胱术 膀胱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TanⅡA)对大鼠出血性休克-再灌注肾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SD大鼠30只,分TanⅡA高、中、低剂量组,PEG组和复苏24h组,每组6只。采用修改的Yu's法制备本实验模型,观察腹腔注射TanⅡA后的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和树突状细胞(DC)的分布特点,并与复苏组比较。结果:TanⅡA能减轻肾组织损伤,降低间质DC的免疫活性,二者呈正相关;面对与对照组,复苏24h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anⅡA具有改善肾组织损伤、调节间质DC分布的作用,以低剂量最佳;而且后者是TanⅡA的作用机理。

  • 标签: 丹参酮ⅡA 出血性休克 再灌注肾损伤 树突状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