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大量维生素K2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展示了其在维护广泛人群骨健康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本文根据文献,从维生素K的种类、分布、来源、人体存在的维生素K2匮乏、维生素K2在人体骨代谢中的作用机制及与常见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应用等方面做了较全面的综述,为包括日趋凸显的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及其他更广泛人群的骨亚健康的预防及治疗策略提供较完整的认识及新的方法与途径。

  • 标签: 维生素K2 骨质疏松 营养补充
  • 简介:维生素K_2是一种与骨形成和骨吸收有关的药物,具有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的双重作用。本文着重论述维生素K_2对骨代谢的影响和维生素K_2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应用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新进展。

  • 标签: 维生素K_2 骨质疏松症
  • 简介:目的探讨婴儿早期骨代谢生化指标与声波速度和出生后年龄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骨定量超声(QUS)仪对167例出生3月内的婴儿进行胫骨声波速度(SOS)测量。其中包括53例早产儿(胎龄:32.6±2.7周)和114例足月儿(胎龄:39.1±1.2周);同时在部分婴儿中测量血钙、磷、碱性磷酸酶(ALP)和骨碱性磷酸酶(BALP)。结果①早产儿和足月儿的血钙、磷、ALP和BALP之间均差异无显著性。②婴儿骨SOS与ALP呈显著负相关(n=167,r=-0.139,P=0.036)、与BALP也显著负相关(n=32,r=-0.410,P=0.010);SOS与血钙、血磷及血钙磷乘积无显著性相关。在早产儿中,ALP和BALP与日龄均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286(n=53,P=0.019)和0.946(n=7,P=0.001);在足月儿中未发现显著相关性。血磷与日龄呈显著负相关(n=24,r=-0.509,P=0.005)。③ALP与BALP高度相关(n=32,r=0.958,P=0.001),BALP占ALP活力的47.3%。早产儿在出生时BALP和Ⅰ型胶原羧基端肽(IcTP)显著正相关(n=36,r=0.768,P=0.001)。结论定量超声技术测量SOS有助于我们评估婴儿早期骨状况;在此横向研究中我们发现骨SOS与骨代谢生化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然而,二者间的纵向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婴儿 早产 超声检查 声波速度 骨碱性磷酸酶
  • 简介:目的:探讨于过伸体位下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Kummell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12年6月手术治疗18例骨质疏松性Kummell病患者,男6例,女12例;年龄62~86岁,平均69.5岁;背部疼痛病史1个月~3年,平均3.5个月。测量术前、术后2d及末次随访时侧位X线片上受累节段矢状面Cobb角,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估乎术疗效。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2~36个月,平均15.8个月。Cobb角由术前的32.60°±3.82°改善至术后7.60°±1.68°,VAS评分及ODI由术前平均8.7分、88.6%改善至术后平均2.6分、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Cobb角9.60°±2.06°,VAS评分和ODI分别为2.2分和26.4%,与术后2d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伸体位下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Kummell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椎体后凸成形术
  • 简介:目的:探讨补肾、健脾及补肾合健脾三种中药防治由地塞米松诱发之大鼠骨质疏松的效果及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及进一步有效筛选中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12月龄的老年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给予地塞米松造模.于中药治疗后6w和13w测定骨密度、血清降钙素、骨钙素、性激素及甲状旁腺素.结果:三种方药均可有效地改善骨质疏松症状.补肾中药以增高性激素浓度尤其是血清睾酮为主,健脾则通过降低甲状旁腺素(PTH)来抑制骨的吸收,而补肾和健脾则可协同提高血清降钙素(CT)的浓度.结论:补肾、健脾及补肾合健脾在不同环节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防治骨质疏松.

  • 标签: 骨质疏松 中药治疗 骨钙代谢激素 动物实验 地塞米松 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