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测量斜坡椎管角在不同骨科患者群数值范围,分析X线及CT矢状位重建法测量斜坡椎管角一致,并探讨斜坡椎管角测量对枕颈融合术临床意义。方法纳入189例无上颈髓压迫症患者和37例枕颈部序列异常合并上颈髓压迫症患者,测量颈椎中立位和过屈、过伸位侧位X线片上斜坡椎管角数值。随机选取有或无上颈髓压迫症患者各10例颈椎中立位X线和CT正中矢状重建图像,由2位测量者重复测量斜坡椎管角并计算组内相关系数。结果无上颈髓压迫症状者过屈位、中立位和过伸位斜坡椎管角均显著大于枕颈部序列异常合并上颈髓压迫症患者(P<0.01);前者斜坡椎管角数值变化范围为23.87°±10.23°,后者为19.10°±7.96°(P<0.01);说明后者枕颈复合体较前者僵硬并处于异常屈曲位。X线法测量斜坡椎管角观察者之间组内相关系数为0.619,低于CT重建法相应值0.897;X线法观察者组内相关系数在观察者1和观察者2分别为0.635和0.657,也低于CT重建法相应值0.937和0.924;CT重建法较X线法具有更好一致。结论本研究得出了不同骨科患者群斜坡椎管角数值范围,为枕颈融合术患者体位摆放和枕颈部固定融合角度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术中准确测量斜坡椎管角提供了具体方法。

  • 标签: 颈椎 寰枕关节 椎管 脊髓压迫症 放射测量术
  • 简介:目的探讨密固达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特点,对比几种不良反应预防用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密固达治疗280例骨质疏松症中出现不良反应概率,对输液前使用地塞米松、乐松、泰诺预防抗过敏组与无药物预防组出现不良反应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0例预防用药组出现发热、肌肉酸痛、剧烈骨痛概率明显低于100例非预防用药组,两组均未出现皮疹、肝肾功能损害。结论密固达不良反应以发热、肌肉酸痛流感症状为主,预防用药可明显减少流感症状,而对心律失常、眼部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几种预防用药组之间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

  • 标签: 骨质疏松 密固达 预防性用药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观察补肾壮骨冲剂和阿仑膦酸钠对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肠源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浓度和骨密度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为补肾壮骨冲剂组和阿仑膦酸钠组,分析在药物治疗前后肠源5-HT浓度和骨密度差异。(1)本研究所有样本为2011年5月-2012年12月到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住院部及门诊部就诊的确诊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2)肠源5-HT测定:上午8:00~9:00抽取禁食12h后空腹肘静脉血3ml,3000r/min即时离心5min后,将血清置于-80℃冰箱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5-HT含量。(3)骨密度测定: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LunarProdigy双能X线(DEXA)骨密度仪,检测各部位BMD。(4)骨生化指标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肠源5-HT含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分析血清P1NP、β-Crosslaps、PTH含量。结果补肾壮骨冲剂组治疗后左侧股骨颈、Ward’s三角和左侧股骨近端处骨密度上升,血清中5-HT、PINP、β-Crosslaps及PTH浓度全面下降。阿仑膦酸钠组治疗后除腰椎外,其余各部位骨密度都明显上升,血清中5-HT、PINP、β-Crosslaps及PTH浓度全面下降。补肾壮骨冲剂组与阿仑膦酸钠组治疗后相关指标比较,两组骨密度改善情况未见明显差别,两组在治疗后各项骨代谢指标改善情况未见明显差别。结论补肾壮骨冲剂和阿仑膦酸钠均可在提高骨密度同时减低肠源5-HT浓度,与Ulrike提出"肠源5-HT与骨密度成负相关"这个结论相符。

  • 标签: 5-羟色胺 骨密度 补肾壮骨冲剂 阿仑膦酸钠
  • 简介:目的:观察初诊中青年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维生素D(25-(OH)D3)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及胰岛早期分泌功能之间关系,探讨与糖尿病(DM)防治相关。方法随机选取初诊中青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86名为糖尿病组,健康中青年男性58名为对照组(NC),测定25-(OH)D3、糖化血红蛋白浓度(HbA1c)、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同期进行精氨酸-胰岛素兴奋试验。结果①糖尿病组25-(OH)D3、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和精氨酸-胰岛素兴奋试验6min胰岛素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TG、FPG、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SPB均高于对照组(P<0.01)。②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糖尿病家族史对25-(OH)D3水平有影响(P<0.05);对照组无糖尿病家族史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余各组间差别无显著意义;对照组无糖尿病家族史受试者25-(OH)D3水平最高,糖尿病组有糖尿病家族史受试者25-(OH)D3水平最低(P<0.01)。③相关分析显示25-(OH)D3与HbA1c、BMI和HOMA-IR呈负相关(P<0.05);与胰岛素分泌峰值倍数呈正相关;调整BMI后25-(OH)D3与HOMA-β呈正相关(P<0.05)。结论中青年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尤其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下降明显,维生素D水平影响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早期分泌功能,补充维生素D可能成为糖尿病防治手段之一。

  • 标签: 糖尿病防治 胰岛素抵抗 胰岛Β细胞功能
  • 简介:目的观察激光消融治疗顽固跟痛症临床疗效,并与小针刀治疗进行疗效比较。方法将72例顽固跟痛症患者随机分为激光消融治疗组和小针刀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后1、3、6、12、24、36个月随访疼痛缓解和步行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6个月激光消融治疗组疗效优于小针刀对照组(P〈0.05)。结论激光消融治疗顽固跟痛症短期疗效与小针刀治疗基本相当,中远期疗效优于小针刀治疗。

  • 标签: 激光消融 顽固性 跟痛症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绝经后妇女骨密度与血红蛋白、血小板相关。方法随机选择319例福州常住汉族绝经后妇女,分为骨质疏松组147例,非骨质疏松组172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区骨密度,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血红蛋白、血小板与不同部位骨密度关系。结果(1)与非骨质疏松组相比,骨质疏松组患者血红蛋白含量更高(z=-3.099,P=0.002),血小板计数更多(z=-3.436,P=0.001)。(2)校正年龄、体重指数和绝经年限后,血小板与腰椎、大转子骨密度呈负相关(r1=-0.189,P1=0.001;r2=-0.146,P2=0.009);血红蛋白与腰椎、大转子骨密度也呈负相关(r1=-0.133,P1=0.018;r2=-0.200,P2=0.000)。(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红蛋白与大转子骨密度呈负相关(β=-0.183,P=0.000);血小板与腰椎骨密度呈负相关(β=-0.182,P=0.001)。结论绝经后妇女低骨量发生与血红蛋白、血小板均存在负相关,鉴于与当前部分结果并不一致,故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究。

  • 标签: 绝经后 骨密度 血红蛋白 血小板
  • 简介: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发布《2013年全球结核病报告》,结核病治疗已经挽救了2200多万人生命,结核患者数在2012年降到860万人,全球结核病死亡数也降至130万。但我国目前是全球10个结核病流行最严重国家之一,结核病年发患者数约为130万,占全球发病14.3%,位居全球第2位,同时也是全球27个耐多药结核病流行严重和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每年导致数以万计的人类死亡,成为传染病全球死亡第二大病因。

  • 标签: 磷酸钙骨水泥 结核性 治疗 耐多药结核病 骨缺损 载药
  • 简介:目的观察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椎间盘源下腰痛中期疗效,并探讨MRI在诊断椎间盘源下腰痛中应用价值。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2年8月,对诊断为椎间盘源下腰痛76例患者采用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注射治疗,53例获得3~4年以上随访,并进行回顾研究。术前定位责任椎间盘主要依靠腰椎MRI,显示椎间盘退变或同时伴有高信号区(highintensityzone,HIZ)表现,对显示有退变椎间盘,在术中进行椎间盘造影,诱发疼痛反应并进行相关治疗。随访术后1、2、3、4年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s,VAS),术前和术后评分对比,观察疼痛改善情况,同时对MRI上存在椎间盘退变伴有HIZ椎间盘造影诱发疼痛阳性率进行统计,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4年时随访到病例53例,术后随访1、2、3、4年症状改善率分别为64.9%、59.7%、62.3%、55.8%,中期疼痛症状改善率并没有明显下降。结论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盘源腰痛中期疗效稳定。退变腰椎间盘MRI上HIZ表现是术前诊断椎间盘源下腰痛重要客观筛选依据。

  • 标签: 椎间盘源性腰痛 射频热凝 臭氧 中期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改良五禽戏配合穴位敷贴治疗骨质疏松椎体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在我院行保守治疗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80例,给予改良五禽戏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测量患者腰椎骨密度及腰背部疼痛评分。结果治疗6个月后,患者腰椎骨密度及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改良五禽戏配合穴位敷贴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骨折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五禽戏 穴位敷贴 骨密度 疼痛评分
  • 简介:目的:评估雷奈酸锶对小榄地区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疗效及安全。方法94例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被随机分为雷奈酸锶+钙剂+骨化三醇组(SA),阿伦膦酸+钙剂+骨化三醇组(AL),钙剂+骨化三醇组(CA),进行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分别在用药前、用药6个月、用药12个月测定受试者骨密度及血骨转换生化指标。结果药物干预6个月,SR组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均增加显著高于AL及CA组(P<0.05),AL组显著高于CA组(P<0.05);各组血清β-CTX均降低,SR组及AL组降幅显著高于CA组(P<0.05);SR组及CA组血清PINP及OC均升高,AL组降低,AL组与CA组及SR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SR组升幅显著高于CA组(P<0.05)。药物干预12个月,与基线相比较,SR组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增加显著高于AL及CA组(P<0.05),AL组显著高于CA组P<0.05)。与基线相比较,各组血清β-CTX均降低,SR组及AL组降幅显著高于CA组(P<0.05);SR组及CA组血清PINP及OC均升高,AL组降低,AL组与CA组及SR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SR组升幅显著高于CA组(P<0.05)。雷奈酸锶治疗组有3例(9.1%)患者因恶心及纳差而退出研究,阿伦膦酸组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雷奈酸锶疗效优于阿伦膦酸钠,雷奈酸锶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多,影响长期治疗依从

  • 标签: 雷奈酸锶 绝经后骨质疏松 骨密度 骨转换血清标志物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索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GIOP)模型兔骨髓脂肪分数及脂肪细胞时序变化规律。方法20只20周龄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及GIOP组,每组兔10只。分别于基线时(0周)、4、8、12周行腰3-4及股骨近端骨密度扫描及磁共振波谱检查,以获得骨密度(BMD)及骨髓脂肪分数(FF)。在第8周及12周各处死实验兔一半行骨髓脂肪细胞定量分析。结果第4周时,两组兔FF值有显著差异,而组间BMD至第8周时才有显著差异(P均<0.05)。于第4及12周时,GIOP组FF值较基线时分别增高35.9%、75.2%(P均<0.001)。于第8周及12周时GIOP组骨髓脂肪细胞密度较对照组分别增高57.1%、35.4%,而骨髓脂肪细胞直径分别降低13.3%、增高22.7%,骨髓脂肪细胞面积分别增高30.8%、53.8%。FF值与腰椎BMD、股骨近端BMD呈中度负相关(r分别为-0.598、-0.675,P均<0.05),而FF值与骨髓脂肪细胞面积呈高度正相关(r=0.874,P<0.001)。结论GIOP初期骨髓脂肪形成以小尺寸脂肪细胞堆积为主,而后期则以大尺寸脂肪细胞堆积为主。磁共振波谱是动态评估骨髓脂肪含量变化规律方法之一。

  • 标签: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 骨密度 骨髓脂肪 磁共振波谱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于过伸体位下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Kummell病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12年6月手术治疗18例骨质疏松Kummell病患者,男6例,女12例;年龄62~86岁,平均69.5岁;背部疼痛病史1个月~3年,平均3.5个月。测量术前、术后2d及末次随访时侧位X线片上受累节段矢状面Cobb角,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估乎术疗效。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2~36个月,平均15.8个月。Cobb角由术前32.60°±3.82°改善至术后7.60°±1.68°,VAS评分及ODI由术前平均8.7分、88.6%改善至术后平均2.6分、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Cobb角9.60°±2.06°,VAS评分和ODI分别为2.2分和26.4%,与术后2d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伸体位下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Kummell病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椎体后凸成形术
  • 简介:目的:研究绝经后女性股骨近端骨密度变化规律与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骨折间关系。方法采用法国Medlink公司Osteocore3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本地区417例绝经后女性股骨颈、大转子、粗隆间、全髋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骨折组各年龄段、各部位BMD均比非骨折组低(P<0.05)。随着年龄增长,股骨近端骨量逐渐丢失,除了45~50组,其余各年龄段骨折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骨折组(P<0.05),骨密度值越低,骨折危险越大。结论绝经后女性股骨近端骨密度与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呈明显负相关,应该注意预防。

  • 标签: 骨密度 股骨近端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性骨折 绝经后女性
  • 简介:目的:探讨过伸体位复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新鲜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35例41椎,其中男10例,女25例;年龄60~92岁,平均(75.7±7.3)岁。过伸体位复位后行PVP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疼痛情况、椎体高度及Cobb角变化,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本组35例41椎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20~85min,平均(35.0±14.1)min。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1.8~9mL,平均为(4.6±1.6)mL。患者PVP术后VAS疼痛评分、椎体高度及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伸体位复位结合PV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可部分恢复椎体高度和矫正后凸畸形,安全可行,实用强。

  • 标签: 过伸体位复位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临床效果
  • 简介:下腰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成为困扰人类疾病之一[1-3]。很多因素都会导致下腰痛,其中椎间盘退变是最重要因素之一[4]。目前临床上针对椎间盘退变引起相关疾病治疗策略是解除椎间盘退变相关脊髓、神经和血管刺激或压迫,并非针对椎间盘退变病理过程,因而临床症状可反复发作,而且手术后病变节段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速[5-6]。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进步,延缓甚至逆转椎间盘退变正成为可能。目前治疗椎间盘退变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包括三大类:细胞治疗、组织工程治疗及基因治疗。本综述主要着重基因治疗。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基因疗法 综述
  • 简介:目的总结应用前路齿突拉力螺钉或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技术治疗成人新鲜齿突骨折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46例成人齿突骨折患者,男29例,女17例;年龄19-68岁,平均40.5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枕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其中7例患者伴有神经功能障碍,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9-14分,平均12.7分。根据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骨折33例(71.7%),Ⅲ型骨折13例(28.3%)。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寰椎前脱位,术前寰齿间距(atlanto-densinterval,ADI)3-7mm,平均4.3mm,术前进行颅骨牵引术,均可复位。采用前路齿突拉力螺钉或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术治疗,随访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影像学观察寰枢椎复位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共置入25枚齿突螺钉和84枚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后X线片及三维CT检查显示25枚齿突螺钉位置均较好,3枚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倾角不够,螺钉部分穿破椎动脉孔内侧壁,椎动脉造影未见椎动脉损伤;1枚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倾角过大,螺钉部分穿破椎管内侧壁,未出现新神经损伤症状;其余螺钉位置满意。术后ADI为1-2.5mm,平均1.6mm。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36个月,平均23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时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为14-17分,平均16.2分,平均改善率为89.3%。1例行前路齿突螺钉内固定术患者齿突骨折端硬化,有明显骨不连发生,其余患者均在术后6个月获得骨融合,融合率为97.8%;随访期间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螺钉断裂和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结论选择前路齿突拉力螺钉或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技术治疗成人新鲜齿突骨折,可获得良好临床效果。

  • 标签: 齿突尖 寰椎 枢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 简介:胫骨平台骨折属关节内骨折,多由间接暴力或直接暴力引起,占所有骨折1.3%[1],占老年人群骨折8%[2],是膝关节创伤中常见骨折之一。胫骨平台骨折常伴有严重膝关节韧带,半月板等软组织损伤等[3],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其复杂类型变化给治疗带来很大难度。有研究表明术后10年需要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大约有7.3%[4],因此正确术前诊断及明确骨折分型,对于手术计划制订和治疗有着至关重要作用。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数字骨科学 关节内骨折 骨折分型 全膝关节置换 膝关节韧带
  • 简介:骨骼是一组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器官,其代谢动态平衡依靠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间相互调节。成骨细胞是骨组织形成主要功能细胞,还参与破骨细胞分化及成熟调节,因此,成骨细胞调节在骨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成骨细胞调节包括全身调节和局部调节,其中局部调节对成骨细胞分化、成熟及功能多个环节调节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成骨细胞局部调节成为诸多学者研究热点。研究发现,许多局部调节因子及信号传导通路对成骨细胞分化、成熟及细胞活性具有重要作用。其中Wnt信号传导通路,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morphogenicprotein,BMP)信号传导通路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MAPK)信号传导通路与成骨细胞局部调节关系密切。

  • 标签: WNT信号传导通路 成骨细胞分化 局部调节 PROTEIN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骨形态发生蛋白
  • 简介:目的:通过对住院骨质疏松骨折患者进行全程健康管理,从而探索最佳骨质疏松骨折健康管理。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解放军第309医院住院年龄在50岁~75岁骨质疏松骨折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运用前瞻队列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同时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干预后,患者骨质疏松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比干预前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相关行为均明显改善,依从提高;各部位骨密度均高于干预前;患者疼痛程度较干预前均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结论对骨质疏松骨折患者进行全程健康管理,促进骨质疏松骨折愈合,提高生活质量,降低骨质疏松再骨折发生,从而为防治骨质疏松骨折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折 健康管理
  • 简介:目的:回顾评估髓内钉技术在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功能结果。方法选择50岁及以上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为研究对象,骨折类型为关节外骨折或简单部分关节内骨折,并可以通过闭合或经皮撬拨复位,均采取髓内钉固定技术。本研究总共包括31名患者,其中只有29名患者进行了为期1年随访,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67岁(51~85岁)。根据AO分型,A2型1例,A3型24例,C2型4例。分别对患者在术后6周、3个月、6个月以及1年经行评估,评估方法包括放射学参数、腕关节活动度、握力、Mayo腕关节评分以及上肢功能调查(disabilityofarmshoulderandhand,DASH)问卷。结果术后1年对患者进行评估,腕关节活动度(伤侧对比健侧):掌屈95%,背伸95%,尺偏93%,桡偏91%,旋前99%,旋后99%;平均握力(伤侧对比健侧)96%;Mayo腕关节评分,优20例,良9例;平均DASH问卷评分4.8分;最终影像学参数:平均尺偏角25°,掌倾角11°,桡骨高度10mm,尺骨变异﹢1mm,2例患者术后1年发生了复位丢失,有1例患者出现了短暂桡神经浅支损伤症状,术后2个月逐渐恢复。结论髓内钉技术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关节外骨折或简单部分关节内骨折中具有安全有效和并发症小特点。

  • 标签: 髓内钉 治疗 桡骨 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