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阐明恒定磁场对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生长和功能的影响和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的作用,从而在细胞水平较全面的解释磁场治疗骨质疏松的机理。方法利用体外原代培养的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分别外加0.38T、0.48T恒定磁场处理后,观察恒定磁场这三种细胞生长、分化和功能的影响。结果恒定磁场处理可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功能的表达,并且抑制破骨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功能。结论恒定磁场促进骨组织的成骨作用,抑制骨分解,是其治疗骨质疏松良好效果的部分机制。

  • 标签: 恒定磁场 骨髓基质细胞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骨质疏松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间歇性注射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氨基端片段1—34(PTHrP1—34)去卵巢大鼠骨密度及股骨RANKL、OPG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4月龄健康雌性未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Sham组)和卵巢切除+安慰剂组(Placebo组)给予生理盐水;卵巢切除+雌激素治疗组(E2组)给予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卵巢切除+PIHrP治疗组分别用20、40、80ktg/kg剂量,每日1次注射PTHrP1—34。给药12周后,测定腰椎L3-6及股骨BMD,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大鼠股骨RANKL、OPG基因表达的水平。结果①BMD结果:PTHrP40组和PTHrPS0组大鼠股骨、腰椎BMD明显高于Placeb0组。②与Sham组相比,Placebo组OPGmRNA明显下降(P〈0.01),RANKLmRNA水平则显著升高(P〈0.01)。E2组OPGmRNA水平较Placebo组明显升高(P〈0.01),RANKLmRNA水平显著下降(P〈0.01)。与Placebo组相比,不同剂量胛HrP(1-34)治疗组OPG、RANKL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PTHrPl—3440或80ug/kg每天皮下注射能提高去卵巢大鼠股骨、腰椎BMD,间歇性注射PTHrP(1-34)去卵巢大鼠骨组织RANKL、OPGmRNA水平无明显影响。

  • 标签: 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氨基端(PTHrP1-34) 护骨素 NF-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去卵巢大鼠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Notch信号上调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hBMSCs)破骨细胞增殖调控的机制,探讨Notch信号在成骨-破骨偶联的作用。方法用装载Notch信号胞内域NICD1的慢病毒载体(Lentivirus,Lv)转染hBMSCs,收集其分泌的条件培养液(ConditionedMedium,CM)。培养前破骨细胞系RAW264.7,模拟共培养环境。定量RT-PCR和ELISA测定转染前后hBMSCs表达和分泌的M-CSF的情况。cck-8和单板克隆试验测定RAW264.7的增殖情况。结果转染慢病毒后,hBMSCs表达和分泌的M-CSF均有所上调(分别为P<0.01和P<0.05);CCK-8和单板克隆试验的结果显示hBMSCs分泌的CM使RAW264.7的细胞数量增加(均为P<0.01)。结论Notch信号上调的hBMSCs可以通过影响M-CSF的表达和分泌,作用于破骨前体细胞,促进其增殖。

  • 标签: NOTCH信号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破骨细胞
  • 简介:目的研究番茄红素去卵巢大鼠体内骨质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假手术(Sham)组,去卵巢(OVX)组,OVX+低L组,OVX+高L组。后两组于术后1w开始用番茄红素灌胃,10w后处死各组大鼠,并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MDA、SOD和骨密度等进行检测,椎体骨行HE染色及NF-κB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MDA等均不同程度的升高(P〈0.01,P〈0.05),而血清SOD水平、骨密度值指标均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P〈0.05)。相比之下,药物干预组尤其是大剂量组的上述参数指标与模型组相比呈现出显著差异(P〈0.01,P〈0.05)。(2)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NF-κB的表达灰度值升高(P〈0.01),骨小梁萎缩变细、间隙增宽;干预组与模型组相比,NF-κB的表达灰度值不同程度降低(P〈0.05,P〈0.01),骨小梁增粗、间隙变小。结论初步证实番茄红素去势大鼠骨质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减少氧化应激和降低NF-κB的表达有关。

  • 标签: 去卵巢大鼠 骨质疏松 氧化应激 番茄红素 NF-ΚB
  • 简介:目的观察辛伐他汀体内给药大鼠骨量和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16只6w龄雌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成2组,每组8只:第一组(G1),实验组,辛伐他汀灌胃20mg/kg·d(S20),持续6w;第二组(G2),对照组,每天蒸馏水灌胃(N),持续6w。于最后一次灌胃的第二天处死所有大鼠,取左侧股骨行骨密度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测定;取右侧股骨和胫骨骨髓细胞向成骨方向诱导培养,并作如下检测:采用CellCountingKit-8(CCK-8)法检测定向成骨分化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培养第16d和28d分别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比活性、ALP染色和vonKossa染色;细胞培养第21d,提取总RNA,采用Real-timeRT-PCR检测Smad1、2、7的mRNA的表达。结果辛伐他汀体内给药干扰6w后大鼠骨量和骨密度无显著变化,体外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所有检测基因mRNA水平、细胞增殖能力、矿化能力(vonKossa染色)、ALP比活性、ALP染色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别。结论辛伐他汀体内给药6w大鼠骨量及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无显著作用。

  • 标签: 辛伐他汀 骨组织形态计量学 骨密度 骨髓基质干细胞 Real-time PCR
  • 简介:作者指出C1侧块/C2齿突或椎弓根螺钉是近年出现的用以替代C1,2经关节螺钉固定的一项技术。尽管该技术看起来很诱人,但是有关该技术在多节段固定包括复杂颅颈重建中应用的临床数据目前还非常有限。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应用C1侧块螺钉(C1-LMS)进行颈椎手术的安全性和临夥影像学效果。在本研究,预先收集相关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回顾分析以确定当初的临床表现、

  • 标签: 侧块螺钉 颈椎手术 手术中 经关节螺钉固定 指征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PVP(经皮椎体成形术)及PKP(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责任椎的选择预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1日在我院行PVP或PKP病人276例,其中单椎体者204例病人,双椎体者66例病人,三椎体者6例病人,通过术前认真查体及阅X线片、CT、MRI,选择正确的责任椎,给予PVP或PKP。结果276例患者术后第2天下地活动,术后1个月恢复伤前生活,无节段血管、脊髓等穿刺损伤,无肺栓塞、血管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正确选择责任椎,能有效避免手术失败,PVP及PKP能迅速缓解疼痛,恢复部分椎体高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疗效。

  • 标签: 骨质疏松 后凸成形 椎体成形 责任椎
  • 简介:目的通过鸡松果体蒂部切断的方法,研究褪黑素在松果体切除鸡脊柱侧凸动物模型的作用.方法10只刚孵育出的WhiteLeghrn鸡作为对照组,未行任何处理,控制白天12h光照(强度500Lux)、夜间12h完全黑暗(强度0-5lux)条件下饲养;20只WhiteLeghorn鸡在鸡龄3d时行松果体切除,控制光照条件同对照组;20只WhiteLeghorn鸡3d时行松果体蒂部切断术,控制光照同对照组.5周时留取所有鸡白天(mid-day)和夜间(mid-night)的血清,用RIA试剂盒测定血清褪黑素含量.所有的鸡处死后,取骨骼标本,行脊柱前后位平片检查.结果5周时,对照组褪黑素含量呈现明显白天低(57.25±7,43)pg/ml,夜间高(257.92+26.09)pg/ml的周期性变化.松果体切除组褪黑素含量,白天为(60.05±5.48)pg/ml,夜间为(55.09±8.35)pg/ml,其分泌维持低水平.松果体蒂部切断组褪黑素含量,白天为(58.77+8.44)pg/ml,夜间为(248.47+27.21)pg/ml,仍呈白天低,夜间高的周期性变化.X线检查:对照组10只鸡无脊柱侧凸发生;松果体切除组20只鸡9只鸡发生了脊柱侧凸,发生率为45%;松果体蒂部切断组20只鸡中有11只发生了侧弯,发生率为55%.结论松果体切除和松果体蒂部切断都可以在鸡诱发出脊柱侧凸的动物模型.鸡松果体蒂部切断术后仍能保持褪黑素的周期性分泌,但可以诱发部分鸡发生脊柱侧凸.鸡脊柱侧凸动物模型侧凸发生不是通过褪黑素起作用.

  • 标签: 脊柱侧凸 病因学 褪黑素 松果体
  • 简介: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脊柱畸形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水平,推动脊柱畸形外科的深入发展,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脊柱畸形研究学组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国骨与关节杂志》和《中国脊柱畸形杂志》协办,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和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承办的2014年国脊柱侧凸年会,将于2014年8月29—31日在北京康源瑞廷酒店召开。

  • 标签: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脊柱侧凸 征文通知 年会 北京朝阳医院 中国康复医学会
  • 简介:张力带钢丝在四肢偏心位承重骨骼骨折中应用,获得满意疗效。由于克氏针和钢丝存留体内,均需二次手术取除;可发生克氏针松动,针尖刺破皮肤,钢丝断裂等并发症。我院自1988年至1995年应用张力带涤纶线治疗偏心位承重骨骼骨折40例,疗效满意。

  • 标签: 张力带钢丝 涤纶线 骨折治疗 手术取除 生物力学 克氏针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了Telamon融合技术在治疗下腰椎不稳定方面的作用.方法本组共68例,均为单节段病变,平均年龄49岁,腰椎椎弓崩裂伴滑脱者27例,腰椎退变性不稳者41例,术前病程平均28.6月,Oswestry残疾指数平均48.5%.所有病例均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Telamon椎体间融合术,其中全椎板切除者5例,双侧椎板间扩大开窗者63例.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1.8个月,最后随访时Oswestry残疾指数平均7.5%,复查X线片均获良好的骨性融合,无明显不稳定征象.结论Telamon融合技术能提供良好的骨性融合并维持良好的椎体间高度和腰椎的生理性前凸,由于其本身并不具有即刻稳定性,故应在坚强内固定的保护下应用,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正确的手术适应证.

  • 标签: 下腰椎不稳 骨性融合 治疗中 残疾 双侧 椎体
  • 简介:目的探讨360°环状融合术在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的方法、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我科自2002年1月至2007年4月,用360°环状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共42例,所有病例常规行X线正侧位片及MRI等检查,证实有Ⅰ~Ⅲ度的滑脱,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椎管狭窄和椎间隙狭窄,按Newman分类,峡部裂滑脱29例,退行性滑脱13例,按Meyerding分度,Ⅰ度9例,Ⅱ度26例,Ⅲ度7例。滑脱部位:L427例,L512例,L33例。结果本组42例均获得1~6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1年。全部病例达解剖复位,术后349个月获植骨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4.7个月,植骨融合率为100%。随访期内Cage无松动、位移、下沉,RF钉无松脱、折弯、断裂等情况,无滑脱复位和椎间高度的丢失。临床疗效评定,优33例,良7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5.2%。结论360°环形融合术有利于彻底神经减压和滑脱节段的解剖复位,有利于消除滑脱节段的不良剪切应力,增加了植骨融合的面积和植骨量,提高了融合速度和融合质量,达到维持脊柱永久稳定的目的,是治疗腰椎滑脱症一种较好的方法。

  • 标签: 腰椎滑脱症 椎管减压 解剖复位 360°环状融合术 内固定
  • 简介: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一种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骨代谢性疾病,是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口寿命的增长和社会老龄化,该病的发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以骨量的减少和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给社会、家庭带来危害.早期诊断、治疗骨质疏松将会减少患者的痛苦,降低医疗费用,从而减轻社会负担.

  • 标签: 放射吸收技术 RA 骨质疏松 诊断 OP 骨密度
  • 简介: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是临床上引起颈腰痛、颈椎及腰椎神经根病变及颈椎脊髓病变最常见的原因。目前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医疗支出巨大,同时也不能从根本延缓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如何早期抑制椎间盘退变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脊索细胞是新发现的一类髓核组成细胞,其可以促进髓核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合成。成人髓核组织脊索细胞的减少和消失可能与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有关。本文将就当前脊索细胞的特征以及其在椎间盘退变方面的相关进展作简要综述。

  • 标签: 椎间盘 脊索 综述
  • 简介:使秘是骨科卧床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可高达90.47%。骨科患者由于创伤、卧床、疼痛等因素导敛生活习惯和排便方式的改变,极易发生便秘,便秘时常出现下腹膨胀,严重时出现食欲不振、无力、头晕、烦躁等症状,若不及早干预,患者的饮食、睡眠和骨折的康复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62例卧床患者进行护理下预,减少了便秘的发生,促进了患者的康复,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骨科卧床患者 护理干预 便秘 2009年 骨科患者 排便方式
  • 简介: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所遇困难及其规避方法。方法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8例,男17例,女21例;年龄59~87岁,平均71.2岁。E—vans分类,I型8例,Ⅱ型10例,Ⅲ型9例,Ⅳ型7例,V型4例。总结术遭遇的各种难点。结果本组3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12个月。根据Harris标准评分,优19例,良13例,4例,优良率88.9%。本组术遭遇复位困难5例,进钉点定位不准2例,股骨颈导针前倾角偏差3例,主钉弹性形变致锁钉钻孑L受阻2例,均及时找到了解决方法,手术较为顺利。结论PFNA内固定术虽操作简单,但仍可能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术应灵活机动,及时规避、解决疑难,以便顺利完成手术。

  • 标签: PFNA 粗隆间骨折 困难 规避
  • 简介:目的为解决低龄儿童因桡骨头化骨核不显影导致复位困难的问题,采用术肘关节造影方法辅助术复位,观察复位效果。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16例桡骨头化骨核显影不明显或不显影的桡骨颈骨折儿童行术肘关节造影,然后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其中男性7例,女性9例;年龄2~7岁,平均5岁1个月。按O’brien分型,Ⅱ型9例,Ⅲ型7例。术肘关节造影采用肘关节外侧入路,造影剂为碘海醇。采用1枚2.0mm克氏针进行经皮插入骨折断端撬拨复位,2枚1.2~1.5mm克氏针通过骨折断端或骨折断端近端内固定。根据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评价术造影复位效果的影响。结果术肘关节造影可以清楚地显示桡骨头的关节面,有效辅助经皮撬拨复位,直观地判断复位后的效果。按照Metaizeau的整复标准评价,优14例,良2例,优良率100%。术后随访时间9~30个月,平均21个月。按照Metaizeau的疗效标准评价,16例均为优,优良率100%。随访时拍片复查未见尺桡骨近端骨性连接,无桡骨头缺血坏死,无针眼感染及桡神经深支损伤发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零。结论术肘关节造影辅助经皮克氏针撬拨闭合复位,可有效提高儿童桡骨颈骨折桡骨头化骨核不显影的复位优良率及临床疗效优良率。

  • 标签: 肘关节 造影 儿童 桡骨颈骨折
  • 简介:骨质疏松(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继而导致骨脆性增加和骨强度下降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全身性骨骼疾病.测量骨密度(BMD)诊断OP和评价各种疾病状态下的骨量变化及预测发生骨折的风险,已在临床多种学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BMD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定量指标,它不但具有年龄、性别和种族特异性,而且还具有骨骼部位特异性。因此,判别其正常与否,必须采用种族、性别和骨骼部位相匹配的及年龄范围尽可能广泛的BMD拟合参考曲线(也称参考数据库)进行比较和评价。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密度 诊断 曲线 合参 全身性骨骼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巢蛋白(nestin)的表达规律及其意义。方法30只Wister成年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损伤组(B组)。采用Allen打击模型(25g·cm),在T10段造成急性脊髓损伤,于损伤后1d、3d、1周、4周、8周进行取材,距离损伤中心5mm处脊髓进行nestin免疫组化检测。应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nestin阳性区域面积侧算。结果A组脊髓室管膜细胞只可见极少数细胞胞浆内nestin表达,白质几乎无表达。B组nestin于损伤后24h表达于室管膜以及软膜,灰质和白质亦有少量表达,1周达到高峰(P〈0.05),4周明显下降,8周时很少或几乎无表达。结论脊髓组织的许多部位可能存在具有分化和更新潜能的祖细胞,脊髓损伤后这些细胞被激活,在功能恢复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大鼠 脊髓损伤 干细胞 室管膜 神经再生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分析5种测量喙突形态的方法的数值变化,探讨何种指标对于判断喙突撞击症导致的肩胛下肌腱损伤最有意义,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100例肩胛下肌腱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2例,女性58例;左肩52例,右肩48例;损伤分级:0级22例,1级36例,2级23例,3级19例,行MRI检查,分别测量患者喙肱距离(coracoid-humeraldistance,CH)、喙突指数(coracoidindex,CI)、喙突体与关节盂之间的夹角(A1)、喙突颈与关节盂之间的夹角(A2)、喙突颈与喙突体之间的夹角(A3),整理、统计、分析数据。结果分别计算各组数据的P值(α=0.05),CH: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I:P=0.2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1:P=0.0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2:P=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3: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喙突的形态改变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喙突撞击症发生,最终引起肩胛下肌腱不同程度的损伤。

  • 标签: 喙突 形态改变 肩胛下肌 损害 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