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晶、胶体液施行扩容性血液稀释效果及其对电解质凝血功能影响。方法:选择ASAI~Ⅱ级、无心肺疾患凝血功能异常神经外科手术病人30例,随机分为三组,于全麻平稳后,按25ml/min速度分别输注乳酸钠林格液(LR)、佳乐施(G)及两者1:1混合液(G-LR)各1500ml以施行扩容性血液稀释。分别于稀释前、输注500ml、1000ml1500ml时及血液稀释后30min抽取静脉血检查血常规、凝血象、电解质,并记录MAP、HR。结果:血液稀释期间三组HGB、RBC、HCT均逐渐降低,输液1500ml后LR、G-LRG组HCT分别下降103%、19.9%24.4%;G组Ca^2+”FIB也下降,PTAPTT延长;G-LR变化较G组小。结论:佳乐施扩容效果强于LR,但血浆Ca^2+FIB降低明显。1:1G-LR混合液扩容效果较满意,且封电解质凝血功能影响较小。

  • 标签: 血液稀释 凝血功能 佳乐施 输注 HCT FIB
  • 简介:气管(隆突)切除重建手术对于麻醉医师外科医师来讲.手术麻醉风险均很高.近年来,随着麻醉与气管外科发展。手术安全性大大提高。本文对前人50多年来经验教训进行综述.旨在为气管切除重建手术提供更安全合理麻醉方案。

  • 标签: 气管 隆突 重建 麻醉
  • 简介:目的:末梢灌注指数(tipperfusionindexTPI)是将指(趾)脉搏血氧饱和度探头采集容积波形用数学方法经计算机处理后转化成数字为0-100指数,本研究通过体位改变探讨TPI用于监测交感张力变化价值。方法:随机选择健康自愿者50例,依次行坐,蹲,站,躺,坐体位改变,每间隔2秒记录一次SpO2,HRTPI,每种体位改变后记录30秒;计算体位改变前后HRTPI最大变化值(△HR△TPI)相应时间(T△HRT△TPI)。以△HR或△TPI变化幅度>5%定为HR或TPI反映交感张力变化阳性。结果:体位改变时HR反映交感张力交感张力变化阳性。结果:体位改变时HR反映交感张力变化灵敏度为84.5%,TPI为98%,△TPI变化幅度明显大于△HR变化幅度(P<0.05)。而T△TPIT△HR(P<0.05)。△HR△TPI之间呈负相关(r=-0.721,p<0.01);△HRT△HR之间及△TPIT△TPI之间呈正相关(r=0.4370.0414,p<0.01)。结论:TPI与HR变化均可反映交感张力变化,而且TPI比HR更迅速,灵敏。

  • 标签: 体位 心率 末梢灌注指数 交感张力 临床监测
  • 简介:过敏反应是一种严重,能危及生命全身高敏反应。近年来麻醉相关过敏反应发生率正在逐渐增加。这些反应大部分是免疫介导过敏反应(IgE介导)或者是直接刺激组胺释放导致类过敏反应。本文综述了麻醉相关过敏反应机制及其危险因素、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防。

  • 标签: 过敏反应 麻醉 肌松药 抗生素 肾上腺素
  • 简介:吸入麻醉作为现代麻醉一种麻醉方法,具有较好安全性优越性,但是只有熟悉其相关理论操作,才能充分体现吸入麻醉优点,利用计算机模型进行临床辅助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特点,本文对建立吸入麻醉计算机模型过程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 标签: 吸入麻醉 计算机模型 麻醉方法 安全性 优越性 辅助教学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对肿瘤病人术回收血液癌细胞红细胞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SGC-170胃癌、LOVO大肠癌细胞分别加入浓缩红细胞,采用水浴加温法,随机分为7组:37℃(对照组)、42℃、43℃、45℃、47℃组,均40min,以及42℃20min组42℃60min组。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肿瘤细胞红细胞,台盼蓝染色计数活性细胞,观察并记录肿瘤钿胞活细胞计数、克隆形成情况,计算克隆形成率;Brdu标记、免疫组化检测癌细胞DNA代谢物;检测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结果:热处理后各组14天后均有肿瘤克隆形成。与对照组相比除42℃、20mln组外各组肿瘤细胞计数、Brdu标记率、集落形成率均明显降低(P<0.05)。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42℃20min42℃40rain组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热处理对肿瘤细胞细胞作用随作用时间延长温度升高加重,42℃、40min热处理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而对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无明显影响

  • 标签: 热处理 离体血液 肿瘤细胞 红细胞 酶活性 输血
  • 简介:麻醉科医师开展本学科科普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本文就如何开展麻醉学科普工作有关问题进行阐述,涉及思想认识问题,科普资料挖掘,宣传渠道开创以及科普工作应注意有关事项等。

  • 标签: 麻醉学 科普工作 学科性质 工作环境 特殊性
  • 简介:乙醇相关性因素往往与慢性炎症相关。导致此类炎症主因在于肠道微生物产生脂多糖(LPS)。乙醇可影响肠道黏膜完整性通透性,导致肠道黏膜通透性增高、屏障结构缺损,显著增加LPS从肠道易位概率。从肠道易位LPS经胃肠道淋巴管门静脉进入体循环,经门脉途径大部分LPS可被肝脏解毒,经淋巴途径则可有大量LPS进入体循环,进而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发生,可引起远端靶器官损害。LPS播散途径还可以影响释放入循环系统炎性介质种类,进而影响个体炎症反应状态。

  • 标签: 乙醇 慢性炎症 脂多糖 肠道菌群 LPS
  • 简介:最近本人有幸美国得克萨斯医学中心进修临床麻醉三个月。该中心是全美最大医学中心,中心内拥有数十家医院医疗机构。本人重点参观了其中四家医院,包括得克萨斯儿童医院、休斯顿心脏中心、休斯顿基督教会医院爱迪森癌症中心,发现麻醉科在这些医院内都是最大科室,麻醉科医生除了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监护慢性疼痛治疗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之外,麻醉门诊(麻醉科术前门诊,不包括疼痛治疗)也已成为医院医疗运作不可缺少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国内医院多数尚未开设麻醉门诊,本人现将了解到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 标签: 麻醉门诊 作用 运作 急救复苏
  • 简介:随着临床监测控术发展,脑电监测有望成为临床麻醉,急诊及重症监护病房常规监测手段,其中研究较多脑电双频指数(BIS)已在麻醉诱导,维持,恢复等方面显示出优势。近年也有研究报道特殊情况下应用BIS监测,包括颅脑损伤,低温体外循环,心跳骤停等,为临床更深一步应用BIS提供了帮助。

  • 标签: 脑电双频指数 颅脑损伤 体外循环 心跳骤停 低血糖
  • 简介:危重病医学(CriticalCareMedicine)是当今医学最富有活力并居于医学发展前沿学科,危重病人救治水平,是医院整体医疗水平体现。作者认为要建立高水平危重病人救治体系,提高危重病人救治水平,必须有规范化ICU。ICU规范主要包括:1、ICU组织构成;2、ICU管理模式;3、ICU病人收治转出标准;4、医疗质量管理体系;5、护理水平要求;6、仪器设备使用与维护制度。

  • 标签: 规范管理 危重病 救治 危重病医学 ICU
  • 简介:目的:将小剂量纳络酮与芬太尼并用于术后病人静脉自控镇痛(PCIA),观察其降低芬太尼副反应效果,并探讨适宜钠洛酮配伍剂量。方法:选择全身麻醉腹腔手术病人238例,ASAⅠ-Ⅲ级,随机分成三组施行芬太尼静脉术后镇痛。A组采用芬太尼10—20μg/kg+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至100ml;B组采用A组配方再加入纳络酮5μg/kg;C组采用A组配方再加入纳络酮10μg/kg。定时评定记录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芬太尼用量、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结果:三组芬太尼用量无显着性差异,B、C两组纳络酮泵速分别为0.01±0.12μg/(kg·h)0.30±0.19μg/(kg·h)(P〈0.01)。B、C两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均低于A组。三组24h内VAS评分相似(P〈0.01)。结论:纳络酮0.10—0.30μg/(kg·h)与芬太尼配伍用于术后镇痛,镇痛质量仍可保证,阿片类副反应发生率可降低。

  • 标签: 术后镇痛 病人自控 静脉 芬太尼 纳络酮 恶心呕吐
  • 简介:目的:观察地氟醚吸入麻醉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不同时间血管紧张素I(AT-I),血管紧张素Ⅱ(AT-Ⅱ)内皮素(ET)变化。探索新型吸入麻醉药-地氟醚动脉瘤夹闭应用。方法:选择行动脉瘤夹闭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3组,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后控制呼吸,吸入地氟醚维持麻醉,三组呼气末地氟醚浓度分别维持1.0MAC、1.3MAC、1.5MAC。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开硬膜,夹闭动脉瘤时及夹闭动脉瘤后30分钟四个时间点采血,测定血浆AT-I,AT-ⅡET浓度,同时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等变化。结果:各组内皮素术中都比诱导前显著降低(P<0.05);1.01.3MAC组AT-I开硬膜时比诱导前显著增加(P<0.05),1.5MAC组术各采血点AT-I比诱导前,及1.01.3MAC组显著增加(P<0.05),1.01.3MAC组AT-Ⅱ组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5MAC组术各采血点AT-Ⅱ比诱导前显著增加(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用1.01.3MAC地氟醚维持麻醉,循环较平稳,可以显著抑制ET分泌,具有生理活性AT-Ⅱ与基础值比较水平相近,可减轻血管收缩,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有利于脑保护。

  • 标签: 地氟醚 麻醉 血管紧张素 内皮素 影响 吸入麻醉
  • 简介:目的:观察麻醉前扩容对产妇新生儿脐血血气影响。方法:ASAⅠ-Ⅱ级,孕38-40周,第1胎,择期剖宫产手术产妇160例,随机分为4组(n=40)。A组麻醉前输注5ml/kg平衡液,B、C、C组麻醉前分别输注5ml/kg、10ml/kg、15ml/kg万汶。输注结束后,行L3-4腰硬联合麻醉,调整麻醉平面于T6以下。术血压下降大于基础值30%或收缩压低于90mmHg病例,静脉注射麻黄素10mg/次,并记录相应给药次数。观察产妇入室(T1)、输液完成(T2)、鞘内注药5min(T3)、10min(T4)、20min(T5)时MAP、HR、SpO2值新生儿1min、5minApgqr评分。采集产妇入室后、输液完成时动脉血,胎儿取出时脐动脉血,行血气分析。结果:A、B组患者T3、T4、T5各时间点MAP值均较T1下降(P〈0.05),尤以A组T4下降明显(P〈0.01),C、D组各时间点间无明显变化(P〉0.05)。A组麻黄碱使用率为30%(12/40),B组为10%(4/40),两组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C、D组没有患者使用麻黄碱。四组产妇液体输注后动脉血pH值、PaO2、PaCO2与输注前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四组新生儿脐动血气分析值新生儿1min、5minApgar评分值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麻醉前扩容能够一定程度缓解产妇孕晚期碱血症,预防母体低血压对新生儿脐血血气Aqgar评分带来不良影响

  • 标签: 预扩容 产妇 脐血 血气分析
  • 简介: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地震作为一种严重突发性自然灾害,是由于剧烈地壳运动,造成地层表面建筑破坏,从而导致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此次罕见特大地震,造成了继唐山地震以来,伤亡人数最多一次自然灾害。与其它自然灾害相比,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害具有其显著特点。

  • 标签: 自然灾害 地震救援 麻醉 财产损失 唐山地震 突发性
  • 简介:目的:观察抑肽酶对体外循环炎性反应及心肌保护影响。方法:选择20例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ASAⅡ~Ⅲ级,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抑肽酶组(A组),每组10例。C组不用抑肽酶,A组将300万单位抑肽酶加入预冲液。分别于切皮前(T1)、体外循环30min(T2)、体外循环结束后30min(T3)、术后4h(T4)及术后12h(T5)五个时点取动脉血测定下列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T2、T3、T4、T5时点A组血浆IL-6、IL-8均明显低于C组(P<0.01);T3、T4时点A组血浆IL-10明显高于C组(P<0.01);T3、T4、T5时点A组血浆CK-MB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抑肽酶能有效抑制CPB诱发炎性反应,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抑肽酶 体外循环 炎性反应 心肌保护 血浆 IL-8